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驱车行进于大渡河畔,方知古人所言不虚。山路起伏跌宕,两岸山壁重峦叠嶂,直插云天。我们一会潜入云端,5米外视线难及,一会驶入谷地,倾听大渡河奔腾咆哮,宛如声声怒吼,动人心魄。 "多美啊!水电人离不开这样的高山河流!"古称"沫水"的壮美大渡河正是这样一块水电开发之宝地。抱着服务四川省经济发展和造福两岸人民的良好愿望,以"装机一千五、流域统调度、沿江一条路、两岸共致富"为目标,国电大渡河流域开发公司挺进莽莽群山,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汩汩生机,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好了,观念新了
诸葛武侯三渡泸水,深入不毛;乾隆皇帝改土归流,用兵金川;石达开进退失据,败走安顺;红军战士神兵天降,飞夺泸定……大渡河沿岸的险峻和偏僻,使得诸多军事奇才在此用兵,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思。

大渡河大峡谷一线天。
然而,这样险峻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大渡河流经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千百年来,那里的同胞们在巍峨群山中过着几乎原生态的生活,他们居住在"云深不知处",在狭窄陡峭的山壁上种植作物、放养山羊,贫困而与世隔绝。 时过境迁,当我们走近毗邻瀑布沟电站的甘洛县黑马乡,却惊奇地发现,随着水电开发的深入,彝族人民正在逐渐改变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黑马乡党委副书记木呷夫洁是一个健壮淳朴的彝族汉子,他向我们描述了黑马乡的"过去式":"黑马乡有4000多人,全部是彝族。我们这以前很落后,通讯交通都非常闭塞,狭窄的山路只能够一辆车通行,要打个电话得走到县城去。全乡都住在山间的小木房里,要生火做饭,就得去山上砍柴,大家辛苦一年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大渡河公司来到了黑马,给当地的彝族同胞带来了告别过去的"曙光"。随着电站的建设,"沿江一条路"形成了连接大渡河两岸城市的公路网架,打开了人们走出去的大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库区周边村民的观念正随着水电开发而逐渐放开,有了商品意识、致富意识。 提起乡亲们生活的变化,木呷夫洁一脸兴奋、滔滔不绝:"电站开工后,我们60%的乡民都去打工了,收入和以前比是天壤之别。黑马乡产核桃,以前我们要从山里背出去到汉源去卖,现在道路通了,需求提升了,核桃在当地就可以卖出了,价格也由一两元一斤涨到了七八元。以前我们住的山间小木房变成了二层楼房,乡民养猪养牛也已成了规模,乡民们普遍一年能存三四千元,很多人已经有了十几二十万,这么多的钱,我们以前根本没见过!我敢说,我们在经济方面至少已前进了50年!" 现在的黑马乡,有了宽敞的水泥路,山路都是双车道。通讯信号已经覆盖全乡,大多数乡民都已安装了电话,很多人已经用上了手机。人们的厨房都已改烧煤气和煤炭,有的还实现了电气化。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汽车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汉源县移民办公室主任用彝族特有的坨坨鸡、杆杆酒款待深溪沟建管局的同志。
离开黑马乡,我们在瀑布沟电站的住宅区边偶遇了一个14岁的黑马乡女孩麻支约玛。现在是假期,麻支约玛和妈妈一起来电站干杂活,一天可以赚上100元。交谈中,这位"勤工俭学"的女孩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日子好了,笑容能不甜吗?
同一条河,同一个家
在大渡河瀑布沟希望小学里,我们遇到了一群玩耍的孩子。几个身着彝族服装的女孩十分羞涩,躲到了宣传栏的后面。调皮的二年级男孩阿木布日不耐烦地和我们聊了几句,就又和伙伴们开始在操场上追逐。这所由大渡河公司兴资75万元建立的希望小学有着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设施,难怪即使在假期,也能看到孩子们的身影。

瀑布沟希望小学的几名学生。
小学教导主任杜长生老师告诉我们,在修建希望小学之前,孩子们都在玉田村小学上课,学校只有四间破烂透风的平房,100名学生,老师办公、住宿、吃饭挤在一间小房里,山高路远,很多孩子从山上要步行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现在的希望小学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教师们也有了八间平房的宿舍,学生数也增至了243名,生源已经覆盖到好几个周边地区。杜老师指着一个宣传牌后的女孩说,当时她高兴地去山边採了一大捧野花送给瀑布沟电站总经理涂扬举。 "同一条河,同一个家"是国电集团在大渡河启动的爱心帮扶活动。2006年9月26日,国电集团成立了国电大渡河爱心帮扶基金会,国电集团7万余名员工和大渡河水电建设者、协作单位首批捐款了760余万元,大渡河公司企业捐款600万元,总计1360万元,计划为大渡河流域所在的14个县各建一所希望学校和一所爱心医院,并每年捐助优秀贫困大中小学生100名左右。而瀑布沟希望小学则是帮扶计划外的一项义举。 大渡河公司党委书记马文举说,建一座电站就要造福一方人民,大渡河公司的建设者已先后为汉源兴建了希望学校、爱心医院,为甘洛、金口河等地兴建了希望学校,收养了100名孤儿,资助了30名贫困学生就学。同时还以康定县孔玉乡尼洛村为主,制订了"部门帮村、党员帮户"三年规划,将从特色经济发展、民工队伍培育以及村民活动场所、公路建设等方面,争取把该村打造为具有大渡河特色的藏族新农村。
拉动经济,造福一方
"开发一个项目、拉动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诚交一批朋友、树立一座丰碑!"这是国电大渡河公司总经理刘金焕提出的流域开发理念。在一周的旅途中,我们经过了汉源、甘洛、石棉等县,体会到了这种流域开发理念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和动力。这些在大山中沉睡千载、信息相对封闭的县城正变得更加开放,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的汉源县历史悠久,辖内的古城清溪曾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时光荏苒,如今35万人口的汉源县经济荣光不再,瀑布沟电站落户汉源之前,每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余万元,尚需国家6000多万元转移支付才能满足每年财政支出的需要。 在采访中,刘金焕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瀑布沟水电站工程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期间每年投资平均达20亿元以上。据估算,瀑布沟电站投资将直接拉动汉源县GDP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电站建设期间近万名建设者的日常生活所需、娱乐消费支出,极大地扩展了汉源过去有限的消费市场。 瀑布沟工程建设至今,仅建安税一项,已向汉源、甘洛县地方缴纳税金近7000万元。电站发电后,按年发电120亿千瓦时和四川新建电厂每千瓦时0.28元电价测算,可取得产值约3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将极大地改善当地财政收支状况。 瀑布沟水电开发还有力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在汉源,建筑、建材、劳务业是最先受益的行业,面临搬迁的工矿企业和移民迎来了新的生机,地方上还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54亿立方米库容、84平方公里面积的水库是发展旅游和养殖业难得的空间,丰富的电能将带动当地矿业开采和加工,灌溉、气候条件的改善将使过去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荒山变成特色农业基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拉近汉源与外界的距离。汉源,正随着瀑布沟电站建设推进而展翅高飞。 "我们山里的地方很穷,只有水,我们的老百姓是眼巴巴地望着你们呐!"汉源、甘洛、石棉等县的人民犹如渴马思泉,期盼着水电建设者的到来。为使当地群众长期受惠,大渡河流域开发公司特别改变了将下属电站(如瀑布沟)注册在成都的"惯例",深溪沟电站注册在了汉源县,大岗山电站注册在了石棉县,这样,地方财政在项目投产后可以继续享受税收,老百姓长久地享受着水电福泽。 大渡河水电开发效应,正在以电站为"点",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水电富民"已成为大渡河流域三州两市老百姓内心的祈望,滔滔大渡河,因水电开发而更加美丽。

瀑布沟分公司捐款。
记者手记
百姓心中最可爱的人
刘启明
水利万物而不争,对于四川人民而言,因水受益的历史源远流长。战国末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造就了川西的"天府之国",千载之后有遗泽。 而今,大渡河的水电建设者们再次给蜀中地区注入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他们长伴青山绿水之间,在当地民众的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存在于水电建设者与民众间的不是一个"利"字那么简单,维系他们的是一种水乳交融的真情。 每到一个地方,大渡河公司都会为当地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医院、一条公路、一项引水工程,村里的路不平,他们去整,照明不好,他们就修建路灯,学生上不起学,员工们就自己掏腰包,一人认领一个学生直至大学毕业。这些可敬的水电建设者们简直成为了有求必应的"万灵丹"。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他们缺乏食物时,当地的乡亲们牵着牛、羊,带着蔬菜、粮食送到建设者营地,宛如红军长征时的劳军情景;当道路被泥石流冲垮,建设材料无法运输时,当地政府自发组织人手,人拉肩挑,翻越六七公里的山路,将建材运至工地。 "要象当年支援红军一样支持工程建设",当地人民在巍峨山壁上刻下了这样的誓言。这种荣辱与共的赤诚,感动着采访途中的我们,也坚定着国电集团开发和谐、秀美大渡河的决心和信心。
(编辑:孙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