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特稿]江畔变迁
转自: 时间:2007年09月30日08:42

采访手记                

新与旧的更迭

    一滴雪水从青藏高原蜿蜒而下,不息流淌,劈山裂谷,以气贯长虹之势造就了雄奇壮丽的三峡。青山碧水,留下诗圣文豪的足迹;大峡深谷,飘过三国争雄的硝烟。如今,古老的三峡正经历着沧海巨变:21个县、370个乡镇、120万人的大移民,使千年伫立的河谷、日夜奔涌的江水容颜渐改。
    顺着长江支流小江往南,在规划中三峡库区的最后一段,是拥有"六山三丘一分坝"、被誉为"重庆第一县"的古城--开县。在这座移民大县里,新城的勃勃生机掺杂着旧城的市井繁华,新与旧,仿佛一对孪生姊妹,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新城的花园洋房和建筑格局已经完全泛城市化,旧城中则随处可见破砖碎瓦以及裸露的房架。移民在这里,感受着破旧立新的辗转变迁:淹了老城,再造一个规模更庞大、功能更齐全的新城;拆了老宅,再建一处崭新、宽敞、明亮的新屋。移民们一面感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一面告诉记者:“明年老城区要被全部淹没,也不知道以后会咋样?”言语中饱含愁绪。

    开县是三峡库区搬迁最晚、旧城淹没量最大、新城城市幅员面积最宽的一个移民县,承担了整个库区三、四期工程三分之二的搬迁量、投资量和工作量,是当之无愧的整体搬迁移民大县。新城的“呼吸”离不开电力的“供氧”,夏末秋初,记者来到三年前由“地方军”改制的国家电网重庆电力开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零距离感触供电职工在这场大移民中经历的起伏跌宕。

企业移民 安居才能乐业


    开县电力移民搬迁始于1997年,当时由地方电力企业---德泉电力公司负责;2004年8月20日,重庆电力公司和开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出资,将原重庆德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输配供电部分组建成立开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开县供电公司);2006年3月,开县政府将电力移民主体变更为开县供电公司,由供电公司负责县内电力基础、专业设施和员工的生活设施迁复建工作。

开县供电公司领导班子与重庆市电力公司领导合影


    改制前的开县电力体制特殊、售电规模小、职工人数多、不良资产比重大、经营严重亏损、职工稳定工作压力大,种种问题使移民工作一直进展不大。改制后,开县供电公司明确移民工作为重为先的思路,迅速成立移民迁建办公室,重拳打开了企业迁建工作滞后的严峻局面。
    移民资金问题是困扰开县供电的最大问题。根据开县移民搬迁总体规划,新城建设面积比原计划增加一倍,而国家的复建工程补偿金是依照1992年的经济水平制定的,截止到2006年底,已补偿完毕的2650万元工程款只完成了整个新城建设的三分之一。以至于去年年底,提前搬到新址办公的开县县委、县政府等“四大家”只能依赖临时线路供电。高达1亿元的电力建设资金缺口随着新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矛盾凸显。
    开县供电公司董事长蒲光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至2008年,开县新城仅平桥片区电力基础设施计划建设项目就需6855.70万元。其中,破产企业移民迁建集中安置区和占地移民集中安置区的配电工程5000万元,电力主干线路1855.7万元。为解决资金缺口,开县供电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政府分忧,与县移民局达成由供电公司承担开县破产企业、占地移民安置区移民用电工程50%的解决方案,较好地解决了移民资金缺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服务要求。”
    负重前行的开县供电公司一方面多渠道筹集移民资金,一方面积极降低财务成本,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采取各种变通措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开县供电公司办公大楼外景


    企业搬迁必须要解决办公场所问题。改制后,开县供电采取变更建设主体的设计方案,重新启动曾因资金问题停工的办公大楼建设。2006年12月18日,改制后靠租房办公的开县供电公司入住新城办公大楼;2007年6月13日,供电公司通过与房地产公司联合开发的形式,完成了482户职工搬迁分房,实现了和谐、稳定移民。获悉开县供电公司圆满完成职工移民搬迁,重庆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张春城特别批示:“安居才能乐业,稳定才能发展,希望开县公司将事办好,不断进步,取得好的成绩。”

以人为本 解决遗留问题

    改制初期的开县供电公司步履维艰。厂网虽分家,资产却未随人走,一个县供电公司的在岗人员高达1697人,职工队伍极不稳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开县供电公司领导班子坚持以加快发展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创造良好的内部稳定环境。
    首先是确保改制平稳过渡。体制改革期间,部分发电厂员工对改制政策认识不到位,发生了群访事件。重庆市电力公司本着尊重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与开县人民政府签定了《关于组建重庆市开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补充协议书》,接收了近900名在原地方关停小火电机组就业的员工,有效化解了改制期间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压力。2006年5月17日,开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与开县人民政府就重庆德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资产委托管理达成协议,有效解决了改制后的遗留问题。
    其次,开县供电公司推行“三改(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四定(定机构、定岗位、定职责、定职数)”机制,为企业发展聚合人力资源。同时参照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坚持“优才优用”、“竞争上岗”的原则,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稳定了员工队伍。

开县供电公司三周年文艺晚会


    第三,开县供电公司建立规范的职代会制度,发挥员工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2006年6月6日,在公司一届六次职代会上,法人代表和职工首席代表签订了集体合同,共同维护依法治企工作。
    第四,改制后的开县供电公司坚持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全面完善了“五险一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社会统筹标准,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员工困难补助等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退休员工因病致贫、退休养老金偏低、生活贫困等历史遗留问题。

电力先行  服务地方经济


    2007年是开县移民搬迁的决战年,按期完成新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摆在开县供电公司全体员工面前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
    整体迁建的开县新县城,规划打造中心经济区、白鹤工业园区、南部经济区、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区、西部城镇经济区。新的产业结构布局使电力负荷需求猛增,原有的10千伏配电网络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供电公司必须尽快完成220千伏变电站的布点及电源规划,优化110千伏网络结构,增加110千伏变电容量,逐步实现双变双线, 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降低电能损耗,保证供区内各行各业的用电需求,确保城市建设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的用电。
    开县供电改制三年来,共投入51489.14万元进行电网改造和电力移民迁建,确保了电力建设与全县移民工作的同步,为开县“十一五”期间打造打造渝东北商贸中心,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点、重庆独具特色的生态滨湖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移民开发先行区,在渝东北片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开县政府给予了供电公司“讲政治、顾大局、措施得力”的评价,开县供电公司在实际工作中树立了国家电网控股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开县采访的几天中,感触最深的是那份供电人的自豪。一位电力职工站在簇新的职工宿舍楼前,反复告诉记者:“改制三年,我们的收入增加了,身份明确了,日子好过了。”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内心最深切的感触,音律婉转的重庆话耿直又热辣。


(编辑:龚建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