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精英历程 >> 正文

独守寂寞的变电人
转自: 时间:2007年09月04日08:58

    寂静,还是寂静。如果不是汽车的马达声,这里几乎就是一个孤寂的世界。
    荒凉,还是荒凉。如果不是偶有煤车经过,这里似乎就是一片原始的天地。
    沿着九曲十八弯的戈壁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路的尽头,就是新疆乌苏供电公司敖包变电站,我们此行要采访的主人公戴立业正静静地站在门口。

别说你的寂寞我不懂

    这是乌苏供电公司最偏僻的一个变电站,别说到市区有40多公里的距离,就是到最近的一个村庄也有3公里。现在我们无法考证设计者当初选址的理由,但1个乡、3个自然村、6个煤矿900多户、3000多人的供电任务,却时时刻刻体现着变电站存在的价值。2000年领导把值守这个变电站的接力棒交到了已经51岁的戴立业手中。当时,戴立业也听说过,曾经有一位大学生在这里值守了两年,因为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寂寞,最后大脑竟然出了问题。正因为如此,别说是正式员工,就连农电工也不愿意到这里工作。为了500多元的工资,受这份罪实在划不来。戴立业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药,也曾想到辞职走人。但领导的一句话,却改变了他的决定。如果连你都不肯来,那就更不会有人来了。就为了这份信任,戴立业接过了变电站大门的钥匙。可他没有想到。这一留就是七年多。而如今,他的身份依然还是一名农电工。
    直到现在戴立业都无法忘记刚来时的情形。那时,院里惟一的净土就是设备区。屋里除了一张快要散架的木床外,什么都没有。门前羊粪成堆,院里野草过腰,老鼠窜来窜去,不时还有青蛇出没,似乎身处荒郊野岭。真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将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戴立业不禁感到一阵阵的心寒。但既然来了,就不能再打退堂鼓,谁让咱是老党员,老电工呢。
    虽然早已有思想准备,但实际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还要多。变电站里没有水,冬天可以刨雪凿冰化水,但其他季节就要到400多米外的河里去挑。刚到变电站时戴立业不会做饭,只好天天泡方便面,啃干馕,吃咸菜。直到最后一闻方便面的味道就反胃,才不得不学着做饭。夹生饭、焦糊菜他都吃过。如今戴立业已经能够做一手好饭菜了。
    但最苦的还不是这些,用戴立业的话说:"生活上的苦,我完全可以挺住,最难忍受的是寂寞"。那时变电站除了一部直通调度室的载波外,没有外线电话,也没有电视,手机更没有信号,如果想了解外面的信息只能靠领导检查工作时带来的几张报纸。七年来,在完成抄表、巡视设备工作后,他面对的始终是一院子的冷清和寂寞。戴立业这样回忆:"一天除了设备的声音外,想听到一点别的声音都是一种奢侈。都说变电人最怕检修,可我天天都在盼检修,因为这样就会有人来同我说会话了。"为了打发时间,寂寞的戴立业给院里几十株月季花都分别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甚至那株花每天开了几瓣,他都清楚的知道。 
    变电站距离乌苏市40公里。可七年里戴立业只去过三次。两次是因为儿子结婚,一次是老父亲去世。大儿子结婚那次,工区曾安排一名青工顶班。可就两天时间,这位青工也坚守不下去,连打了十几个电话,催戴立业回来。其实,戴立业的家距离变电站只有23公里,也不算太远。可他除了站内的日常工作外,还担负着线路巡视和3个自然村、12个煤矿的抄表任务,甚至村民家里的线路短路、灯泡烧坏也找他解决。自从来到变电站工作后,戴立业再也没有回家过一个节日。七年里惟一的一次团圆年,还是老伴来变电站陪他一起过的。

光明传递你的爱

    面对太多的艰辛,戴立业也有想甩手摞挑子的时候,七年里曾三次找领导要求调走,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大年初五那次。那天10点刚过,戴立业发现煤矿线路频频跳闸,如果一直送不上电,不仅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甚至还会引发事故。可当时站里的载波通讯出了故障,险情无法上报。他只好带上工具,深一脚浅一脚踩着积雪前去巡线,直至中午时分在距离变电站十几公里处找到了故障原因:高压瓷瓶绑扎线脱落导致短路。由于现场没有瓷瓶,无法处理故障,又累又饿的戴立业只好返回变电站。等他拿上瓷瓶赶回后,煤矿的电工也到了,大家一起动手终于在天黑之前消除了故障,恢复了送电。电工回家团圆去了,戴立业一个人守在冷冷清清的变电站里越想越窝火:大过年的,自己凭什么就要受这份罪,说什么也不干了。第二天通讯恢复以后,戴立业立即向领导转达了辞职请求。你的辛苦我们都知道,但这个岗位离不开你。领导的一席话又让他放下了已经卷好的行李。
    戴立业1964入伍后在部队一直都是架线兵,复员后又到乡里干电工。32年的实践经验,使他的技术远近闻名。附近有一个煤矿老板曾以月工资2400元的优厚条件聘请他到矿上当电工,这在乌苏算是很高的待遇了,戴立业也犹豫过一阵。对此他未做任何掩饰:"说实在的,我今年工资才涨到一千元,以前每个月也就五百多。当时还真有点动心,但因为舍不得电力企业,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下来。"
    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用在戴立业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戴立业不仅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电力企业,还要求儿子也这样做。大儿子是一位农电工,由于工资待遇低,几次要求外出打工,戴立业都未同意。他对儿子说:"如果我死了,你去干什么都行,但只要我在,你就在变电站踏踏实实的工作。人不能把金钱看的太重,集体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但戴立业并非没有遗憾。对于家庭他很愧疚,七年多没为家里做过什么事,就连卸煤和上房泥这样的重体力活,都是妻子和儿子干的,自己根本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对单位他也同样心存遗憾,眼看就要退休了,可一直没有找到接班的人。虽然戴立业自己常说,只要这里需要,让咱干多久就干多久,但大家都知道他还是希望这个岗位能够后继有人。
    别说你的寂寞我不懂,光明传递着你的爱。也许今后没有多少人记得戴立业,但新疆电力公司的发展历程却不会忽略他曾经的付出。当采访结束以后,戴立业孤单的背影渐渐淡出我们视线时,我脑海里突然闪过这样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份职业爱的深沉。
(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