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绿色电力这个词,是比较新鲜因而也显得比较茫然的。临近盛夏,老百姓眼睛盯着的是电价的起落,政府和企业忙活的是避峰填谷的大计,至于那个遥远的绿色电力,暂时都顾不上啊。
绿色电力的好处可圈可点的。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这种发电方式不需消耗化石燃料,可节省有限的资源储备,而且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极大贡献,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既要照顾严峻的缺电形势,大量增加发电装机容量,又要平息上下一片环保呼声,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分伤害的情况之下,绿色电力,无疑是一剂绝好的止痛药。
绿色电力:看上去很美
就像好药也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一样,绿色电力也由于自身的一些高要求,而使投资者和用户两方都不敢轻易涉足。从投资者来说,流传很久了的一个抱怨就是发展绿色电力成本太高,不仅要花巨资进口昂贵的设备,就算是设备运来了,怎么安装好使其开始运转也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要知道这些设备的块头一般都不算小,比如国外流行的兆瓦级风电机组,中心机舱加上三个巨大的叶轮,重量能达到40吨。想摆平这个大家伙可不是件容易事,安装时需由吊车起重臂提到高100米左右的混凝土塔架上实施固定,这样的吊装难度不是普通的安装公司能应付得了的。无奈之下,风电企业只能先购买进口的专业安装设备,再组建自己的安装公司,如此一来,建设成本自然提高。
再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绿色电力的价格比传统电力的高,在市场上,消费者选择同等质地但低价位的产品,这本身是件很无可厚非的事。虽然,6月12日,上海方面包括宝钢股份、松下电器等在内的首批15家企业正式签约,开始认购上海地区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但是,一旦生产成本失控,他们是不是坚持用绿色电力仍是一个问号。至于普通的老百姓,表情往往是随着电价油价水价变换不定?不管怎么说,目前的事实是, “绿电”每度要比常规电价高出0.53元左右。
市场培育:渴望新版攻略
在发展绿色电力方面,很多国家也确实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经验,在漫长的年月中,最终推动了绿色与电力的握手。
拿美国来说,一个完全基于用户自愿选择而非政府强制的绿色电力市场已经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首先是公众充分意识到绿色电力能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好处之后,需求自然而然形成,促使电力公司向各自的用户群提供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各种绿色电力产品,而用户可自由选择是否购买绿色电力以及购买何种及多少。尽管绿电价格比传统电力高,但电力公司对购买绿色电力的用户给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如保证供电安全,提供节能咨询的允诺。此外,从绿电自身来说,其价格既可以不受燃料价格上浮的影响,又能在能源节省方面抵消掉用户购买时多支出的费用。同时,在设计具体的绿色项目时,电力公司也纷纷采取了“温情脉脉”的战术,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顺应各方需求的举措,在时光机器的磨合之下,最终将绿色电力送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中国电力消费者协会曾经做过一份全国性的绿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94%的用户愿意每度电多花一点钱,购买绿色电力。这个数据虽然能说明在消费者的阵营里,绿色电力是受到欢迎的,但整个绿色电力市场的培育,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方利益所有者的合作与协调。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电力的曲折道路上,还涉及到一个消费市场衔接的环节。由于我国天然的地理环境,东部人口密集,消费空间巨大,而西部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众多,其中内蒙古与新疆的风力资源之和占到了全国陆上风资源总量的70%。可惜的是,由于输电线路送电能力受电网输电关口因素的限制,省际间的电力供应仍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是电力消费大省没电“吃”,另一方面却是西部能源富集省区有电却无处“消化”。新疆电网至今没能与西北电网实现连通,仍是独立电网,而内蒙古的风电也只能在蒙西电网内销售,无法进入大电网来开拓目标市场。如此推敲起来,问题就复杂了许多,不仅涉及到绿色电力自身的技术因素,更牵扯进了诸如电力市场分割之类的机制弊端。
期待破局:商人无利不起早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李京京曾言,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绿色电力”资源。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资源潜力,怎样才能让绿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得更近,散发其独有的一分光芒?多年在电力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李大生给出的建议是:一定要让绿色能源有利可图。
这一点,是包括已经走在前沿充当开路先锋的上海企业,都颇有微词的。在6月12日的购买行动中,政府方面规定自愿购买“绿电”的用户可获得由上海市有关部门颁发的荣誉奖牌或荣誉证书,符合条件的“绿电”用户和“绿电”发电企业可在购买期内按规定使用绿色电力标识,但不会有税收等方面的“实惠”。然而,没有“实惠”,显然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在政策出台的同时,部分企业界人士就表示,希望政府能够有更实惠的补偿措施,如在用电政策上加以倾斜,或逐步降低“绿电”价格。工程师李大生则围绕阻碍绿色电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想法,他最强调的一点是,国家要以系统的眼光,来关照绿电发展道路上的细枝末节。
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由于绿色能源项目初期投入巨大,电价昂贵,因此在产业起步阶段均由政府提供扶持政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现行的关税、贷款及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据媒体资料,在进口风电设备方面,国家规定的是300千瓦以下机组关税可以减半,但目前国内主流机组均达到了600千瓦级以上,因而这项政策对企业而言,意义甚微;在贷款方面,目前风电企业的银行贷款期最长的为7-8年,这与风电设备20年的寿命不相适应;在增值税方面,国家规定对绿色能源企业实施减半征收的政策,但由于风力发电没有进项税抵扣,企业希望此项税款能在现行8.5%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