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学子园地 >> 正文

服务:大学生在宿舍为校友免费把脉 已接诊300人图
转自: 时间:2008年01月07日08:52

 

小有名气的张少聪在宿舍里为校友号脉。他接诊300人里多为大学生。

    “你那个没有准时来?找张少聪吧!”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何娜总是这样调侃室友,她是被张少聪治愈的患者之一。张少聪从大一到现在,在宿舍接诊各类疾病不下300例。

    “我祖上行医,最擅长骨外伤科,我是第五代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记者见到了出生于广东汕尾的大学生名医张少聪。

    张少聪2004年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是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七年制的学生。他打扮随意,黄褐色条子相间的上衣加白色休闲裤,比同龄男孩矮差不多一个头。那副稚气未脱的样子很难让人想象他就是传说中的小名医,直至看到他闭目凝神号脉,望闻问切……

    祖辈是汕尾乡村医生

    “我祖上行医,最擅长骨外伤科,我是第五代了……”张少聪告诉记者,他出生自广东汕尾的一个中医世家,祖辈是乡村医生,到了父亲这一代已是拿正牌开诊所的全国执业中医师了。从小就在中药暖香弥漫中长大的他,就连认字也是从药柜中的人参、白术等药名开始。

    张少聪告诉记者,自己5岁就练习书法,诵读《千字文》、诸子百家等典籍,小学时他已经读完《古文观止》,上了高中更是捧着厚厚的中医古籍啃起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我都把它们当作文学来读。”张少聪说,他曾立志要当一个作家。

    高考语文夺广东第二

    2004年高考,张少聪以891分的成绩夺得广东语文第二名,当亲戚朋友都认为他要读中文圆作家梦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学医。父亲张群声的话对他影响深重:“文学书法自娱自乐即可,要在上面有大成就绝非易事;而良医济世活人可造福一方。”自此张少聪走上了岐黄之道。

    入学3年多来,张少聪在宿舍治疗内、外、妇科等几十种病症,到现在接诊各类疾病不下300例(多为大学生),其中包括一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每次治病后总会写下医案,包括病症、处方和思路,命名为《辨证实验录》。如今医案记下他所有成功以及失败的案例,5万余字的心血记录着他行医实践的印迹。

    医院要大半年他3剂搞定

    张少聪清楚地记得今年2月治疗的一个15岁男孩林某。小林在家中玩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被螺丝刀弹伤,疼痛出血几乎失明。随后进入广州某三甲眼科医院进行救治,当时的诊断是右眼球及角膜穿通伤,手术后视力大不如前,连1米之内的事物都看不清。医院判断大半年才能恢复视力。

    后来伤者父亲经介绍找到了张少聪,少聪综合四诊辨为血瘀湿阻,开了4剂药。小林服完3剂后已能看2米左右事物。一个多月后眼睛功能已基本恢复。为此,小林爸爸一定要塞红包,被张少聪婉拒了,就送了一面“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锦旗到他家。

    不惧“非法行医”引争议

    然而,医科大学生没有毕业就进行医治,多多少少都会引起人们的非议。按照国家卫生管理规定,没有拿职业执照的人并没有行医的权力。张少聪的师妹何娜说,一般的医科学生除了感冒会自己开药以外,其他病症还是会去医院找医生,甚少自己开方,更别说写医案了。张少聪的恩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黎甚至经常调侃他“非法行医”,要非常谨慎才行!

    即便如此,张少聪依然胆大心细地行医,“中医泰斗邓铁涛(邓老)经常强调‘学生要早临床,多临床’,很多人不知灵活运用的道理,以为患者尽照书上所说得病,读书时颇为得意,到了临证才发觉处处捉襟见肘,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行。”

    为此,张少聪有一个习惯,就是先不问他们的症状,通过切脉和望舌像先判断出病人的症状表现,当所说的大部分符合病人情况时往往更为信任,提高了疗效。

    最近,找他来看皮肤、妇科等病的人多了起来,“现在期末了,考试时间也紧,但还是和病人预约了时间,不想让他们失望。”张少聪说。

    10年月经不调 吃师兄16剂药好了

    “嗯?你那个(月经)没有准时来?找张少聪吧!”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何娜不时对室友这样调侃着,她是被张少聪治愈的患者之一。

    何娜也是读中医的学生,在她看来,师兄能用看似平和之剂治愈一些大医院疗效欠佳的杂症。何娜患月经不调已有10年,常40天甚至半年才来一次。服用西药和激素病情反复不见好转。上了大学面临学习就业等压力,心情抑郁,睡觉一听到舍友的电脑响就烦躁不安。少聪对症下药,服药16剂后,她症状慢慢消失,月经周期至今正常。何娜称,花9块钱排2小时的队看10分钟的病,还不如让师兄看。中医不比西医凭指标看病,中医讲求经验和细心。像师兄看病问得细,开方讲道理,病后还追踪的服务十分难得。

    看病不收诊金 开药方让患者抓药

    尽管看了几百号人,张少聪却从来不收诊金。他看完病后开药方,让患者自己去抓药吃。

    “治病开方是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自己还是学生,不会把中医当作赚钱的工具。”在聊天工具里张少聪的昵称是“杏林墨客”。他认为,钱是身外物,他注重的是医德和医术,希望能够像董奉一样成为“杏林春暖”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人。

    然而,现实中医在国内的尴尬处境让张少聪感觉迷茫:“西医学得快易上手,中医要掌握精髓则很难。由于读中医的学生需要学西医,所以学习压力要更大得多。”虽然在同学口中的他相处融洽,但张少聪在奋斗中也有孤独和寂寞的感叹,他在诗歌《自嘲》中写着“性本痴顽难入流,于无声处独高歌。”

    张少聪的座右铭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之事。他告诉记者:“我对中医很执著,为它牺牲了很多。但是看到中医被误认为慢郎中,疗效日下就感到很心痛。我希望在某些疑难杂症上取得突破,成为真正的铁杆中医。”

    物欲横流的社会,医生也有生存的压力,此时的张少聪保持着年少的痴顽和朴质,“很多中医医生为了增加收入在临证时纷纷开西药,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我想我不会改变对中医的执著,即使当中医生收入不太高,我也要坚持用中医为病人解除病痛。”

    师傅谈徒 “20年从教最难得的中医苗子”

    一个大学生如此沉迷于中医,他的老师如何看待呢?记者连线了他的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黎。

    “他是我从教20多年来碰到的最为符合中医素养的好苗子!”谈及爱徒,王黎的赏识之情溢于言表:“他不但有普通学生的聪明和勤奋,而且非常热爱中医并长期接受熏陶,是一块中医的好料子。”王黎称,现在中医教育存在问题,有点像西医的模式培养人才,学生大多以线性理论的方式来接受知识,没有融会贯通。所以知识面较广而且国学基础深厚的张少聪领悟中医之道时就比别人略胜一筹。

    但是,王黎也认为张少聪有时比较浮躁,动手能力不够强。“他开始时西医学得并不好。其实西医也有其很好的理论体系,不应该排斥它。”王黎称,只有更静心、细腻和踏实才能雕琢成一块美玉,慎防成为天赋异禀最后却变得平庸无奇的方仲永!

    对话张少聪 “推广中医最重要是疗效”

    记者就医患关系、韩国中医申遗等话题对话张少聪。

    信息时报:现在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如果你是医生会怎么调解中医与患者之间关系?

    张少聪:中医讲究“情治”,与患者关系要比西医好得多。西医通常冷冰冰,问完病情就开方抓药。而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当病人问到养生之道时都会信手拈来告知。医患的距离拉近。

    信息时报:现在出现中医断层现象,年轻人不太接受中医。

    张少聪:中医有其学科双重性,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经历新文化运动之后,很多人把西医看作是主流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把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算命等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不肯接受。同时,中小学课本对中医的介绍太少了,导致青年人认为中医是虚无缥缈的,这是很大的误解。

    信息时报:最近韩国斥巨资要把韩医申遗,你怎么看待?

    张少聪:韩医源于中国,其实也是中医的一个流派,他们很注重开发自己的文化。但是反观我国,有些人甚至怀疑中医是伪科学,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不强。事实上,中医是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是经得起考验的实践,社会各阶层都应该来共同推广。自从“中医中国行”来到广州后,我校也成立了全国中医院校第一个大学生科普协会——“岐黄科普协会”,我是发起人之一,通过搞科普知识、义诊等活动向社会宣传中医。

    信息时报:现在中医的学生出来并不好找工?

    张少聪:我觉得推广中医最重要是疗效。其实中医不仅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例如2003年初的非典,中医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广州中医介入最早最深,病死率不到4%,这都说明中医是经得起事实考验的。然中医本科五年出来的学生不及西医学生抢手,确实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我想跟现在中医教育西化太多有一定关系,中医临床方面比较弱化,毕业出来的学生很难马上拿出神奇的疗效,而西医水平又不能跟西医院校的学生相比。所以中医院校的学生,一定要潜心修炼、重视实践才行。


(编辑:曾燕)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