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最后时刻,癌细胞已经扩散到72岁的于遵宏教授全身,他忍受癌症长时间的折磨,忍受着巨大痛苦,但只要有一点气力,这位杰出的煤化工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工作。
去世前8天,于遵宏教授坚持让人把两个博士生叫到床前汇报他们论文的进展情况。
去世前3天,他还在用手机给研究所的老师打电话,关心兖矿的一位在职博士生的开题报告。老人“精神百倍”地打了整整半个小时的电话,连将来的论文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都丝毫不差地想到了。
……
2008年6月25日上午11点15分,于遵宏溘然长逝,未带一粟,留下沧海。
在他的遗物中,同事们发现于遵宏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他的“汗水哲学”:
“本人极为平凡,所幸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在世界观上打下了为人民服务的烙印,当然是很肤浅的。我追求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这片狭小的领域中,经过细心耕耘能有点滴建树。时间不足是实现这一夙愿的巨大矛盾,我的作法是:
1、扩大工作时间的可行域,尽可能把节假日、星期天的时间用上去;2、降低生活要求,也就是说在事业与生活的选择上,我对前者更有兴趣,3、凡工作需要而身体亦能支持得住时,减少睡眠时间,4、持之以恒,二十多年如一日。
以上都是笨办法,并不足取。就个人而论,我还是相信汗水哲学的。”
睹物思人,同事们热泪长流:先生是累死的,他为我国的煤气化技术鞠躬尽瘁,燃尽了生命。
于遵宏1936年5月31日出生于山东即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是中国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开拓者,他主持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煤气化技术,打破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煤化工界几代人的梦想。
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核心技术,是发展煤基液体燃料合成、先进的IGCC发电、多联产系统、制氢、燃料电池、直接还原炼铁等过程工业的基础,可使煤得到彻底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因而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
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型煤气化技术却一直被外国所垄断。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引进的外国煤气化装置,仅专利实施许可费就高达3亿多美元,更严重的是,由于缺少自己的煤气化技术及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我国在与外国谈判引进技术时,几乎所有的合同都有一条不平等条款——所有在中国国内使用国外煤气化技术过程中的改进,专利权无偿归国外所有!
“一定要开发中国自己的大型煤气化技术!”20年前,于遵宏虽已年过半百,仍然立下了宏愿。而今,各国正在饱受石油价格高企之痛,人们也不得不为于遵宏的远见卓识叹服。
在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研究所那幢毫不起眼的小楼里,于遵宏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十几个小时。全校的人都知道,于遵宏一年只休息一天——大年初一。从初二起,他就恢复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的工作习惯。
2000年夏天,于遵宏在鲁南化肥厂做喷嘴的中试装置。摄氏40度的高温下,连年轻工人都受不了,年过花甲的于遵宏每天却只睡2小时,守在装置旁测数据;中试装置开车了,他怀揣降压片,天天到现场;对于新装置,又是中试,工人开车没有经验,难免紧张,他就站在工人身边指导,给工人吃“定心丸”。
由于高负荷的工作,于遵宏患上了高血压,且威胁到了脑血管。
“他的身体底子本来是非常好的,他的病都是累出来的。”记者采访时,不止一个同事痛惜地回忆说。
2003年3月13日早晨,于遵宏夫人把车都叫到了楼下,希望他去医院查查,但他却坚持到天黑才下班,骑自行车回家路上突发脑溢血,跌倒在地上。由于错过了最宝贵的治疗时间,左腿和左臂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可是,身体刚恢复不久,他就又像以前一样拼命地工作。
一个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教授,为了打破外国垄断,让国家有自主创新的煤化工技术,劳苦如此,周围的同事、合作企业的员工们都深深地感动了。
当年10月15日,兖矿集团大型煤气化装置一次投料成功,终于打破了跨国公司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几代煤化工人的夙愿终得实现,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的大型煤气化技术!于遵宏和他带领的团队的艰苦努力终于收获了硕果。
在于遵宏的悉心培养下,现在,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已成为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这个团队现有教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5位教授,30岁以下青年教师7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但已能在煤气化研发的不同方向独当一面。
于遵宏以他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为他的团队树立起榜样。2005年7月,国家“863”项目“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开车之际,带着高血压留下的后遗症,他亲临兖矿集团的产业化装置现场,年过七旬的老人爬上五十多米高的气化框架,检查开车准备情况。
“他腿磕破了,自己都没有感觉,直到我发现他的裤脚上有血迹。”衮矿国泰的董事长丁辉回忆说。而这时候,大家不知道的是,他每天还要吃许多药片……
“老夫喜作黄昏颂,不用扬鞭自奋蹄!”于遵宏常常用这样的诗句来鞭策和勉励自己,他说:“我之所以至今仍在科研第一线拼搏,是因为有一个使命在召唤:尽快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在与美国的炼油企业有关煤气化技术的谈判期间,于遵宏正被诊断出胃癌,在医院治疗。但这时于遵宏最为关心的仍是有关谈判的进程。他每天都要与具体谈判人员电话沟通,针对谈判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他不允许谈判人员到医院探望他,而是敦促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工作中去。
当合同准备签字时,参加谈判的年轻老师告诉病床上的于遵宏这一好消息。老人此时已极度虚弱,眼中泛着泪光,努力挤出几句话:“尽快签订合同,仪式并不重要,抓紧时间工作!”
2008年7月24日,老人离开人世后一个月,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所的几位老师共同见证了一个欢欣鼓舞的时刻:与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谈成了总金额逾亿元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第一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
一向以技术自豪的美国人,此时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这是国际一流的煤气化技术!”
先生九泉之下有知,足以含笑!
在通往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所的小路上,水杉树挺拔,每天清晨,鸟鸣依旧,却再也见不到一个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者了,但是,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位为了国家科技进步而燃尽生命的老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