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都市的大学生对农村发展充满热情——
学子关注农村改革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学生远赴海南,开展改革开放30年民主法制建设专题调研,并为当地村民提供法律咨询。
■王婷 陈中润
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开始。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场喜雨,滋润着农村土地。上海的大学生们尽管身处大都市,但关注“三农”问题的热情并未减弱,他们大步走入农村体验考察,理性思考农村发展举措,并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农村改革建设事业,为农村新的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我们关注“三中”全会,我们关心农村改革
“中国有八亿人口在农村,只有农村有了小康、有了和谐,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走向小康、走向和谐。在农村实行深层次的改革,更充分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那将会产生多么大的生产力!”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王平同学如是说。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上海大学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大都市和广袤农村之间地域上的距离并没有阻隔他们关注“三农”问题的热情。“历届的三中全会,都要为本届的中央和政府制定出一个‘大题目’,三十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一名复旦大学学生在体会中这样写道。复旦大学在校内对团员青年开展调研,结果显示,43%的学生将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看作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21%的学生更关注深化户籍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20%的学生认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更加重要,16%的学生认为应当注重引导城市资本有序进入农村。
走入农村,我们更加了解国情,理解“三农”
今年暑期,上海财经大学团委组织1100余名大学生分赴全国1000多个村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采撷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他们以农村为课堂,以社会调查为学习方式,以全国东、中、西的地理区划为基础,按照高、中、低三个收入层次进行分层抽样。大学生们亲眼见证了改革事业的探索前行,切身感受了农村的变化发展,形成了《华西村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幸福村农民消费水平及观念调查分析》、《维西县康普乡喇嘛寺村农村医疗情况调查分析》等一批调查报告。
上海大学生身处都市和高校象牙塔,但仍放眼千里之外的农村。他们不满足于“读万卷书”的经纶满腹,更向往“行万里路”的磨炼践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奔赴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亲眼见证改革事业探索前行,切身感受农村的变化和发展。今年暑期,上海各级团组织支持三万名大学生、1000多个实践项目,前往西部和农村地区扶贫支教、送医送药、科技支农、法律援助,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思考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也是主力军
“住房盖多高更合适?厕所建在哪里?污水如何排放更科学……”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奖作品——同济大学《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项目中,大学生对村民在人居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问题涵盖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6个主要方面及19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配有“跟图示,步步走”环节,让村民们一目了然。江西泰和县委农村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力量薄弱,同济大学学生的这份《掌中宝》可以提供具体指导,“现已分发到各个村子里去了”。
第八届“挑战杯”上,复旦大学《农村土地流转:经验、问题与建议》项目组,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经济学视角进行理论分析,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出谋划策。作品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的关注。
大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渴望将理论和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们将自身所学贡献于农村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农村改革创新,推动农村制度建设。
十七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径图”,这让大学生们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未来充满美好期待。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饮水思源”BBS论坛上展开热烈讨论,为农村改革叫好,更有学生表示“农村大有作为”,号召兄弟姐妹们一同投身农村建设,为祖国挥洒青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