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机运专工唐军
宋清波
他,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镜片后面那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总是闪着智慧的光芒;他,瘦削的脸上总是写满快乐、自信、充实;他,瘦小的身躯常年被宽松的工作服包裹着,衣兜总是被书、笔记本,规程、随身听等“宝物”塞得鼓鼓的。他是谁呢?不用我多提示,熟悉他的人保准一猜即中。对!他就是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创建学习型企业“自我超越之星”、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现任该厂汽机运行专责工程师的唐军。
从1988年11月招工进厂至今,他已经在牡二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实现了从徒工到专工、从高中生到研究生、从群众到党员的转变;在这二十年里,他甘于平凡,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从不好高骛远;在这二十年里,他不甘平庸,不断给自己设定人生目标、不断自我加压、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攀登新高峰,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不平凡的足迹;在这二十年里,他,淡漠名利,荣誉却接踵而来:厂技术运动会状元、厂劳动模范、厂优秀共产党员、厂“自我超越之星”、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等光环争抢着在他头顶闪耀。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是怎样在自学之路上一路过关斩将、披荆斩棘写下一路辉煌呢?他又是怎样摆正学习与工作、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在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情况下又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的呢?有人说他创造了奇迹。他说,其实这没什么,我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梦想罢了……
鹰击长空、志存高远—从徒工到专工的振翅飞翔
1988年高中毕业的唐军,是揣着无缘大学的遗憾和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走进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的。可是,一走进牡二电厂的大门,他就被电厂的一切吸引了:整洁的厂区环境让人愉悦、高耸入云的烟囱里飘出的“云彩”直冲云天,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风采和气魄另人神往,就连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也变成了激昂的音乐,搅得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走进发电分厂机运车间的他,更是对一切充满新奇。在和老师傅们的沟通与交流中,在和生产设备的频繁接触中,他深深爱上了这个播撒光明的职业,迷上了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挑战的岗位。专业知识的空白激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岗位的无限热爱燃起了他尽快拿岗的热情。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尽快成为汽机运行领域的行家里手,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在班期间,他合理地利用上班的分分秒秒。回到家里,他就一头扎进书堆里,在专业技术的书海中畅游。 在日常巡检中,他揣着系统图,每到一处设备和管道面前,就先在头脑中回放着自己曾背画过的系统图,然后与眼前的实物对照,发现图纸与现场设备不符的地方,就认认真真的记下来,一有机会就和老师傅们交流探讨。他的这些记录不仅是他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最好见证,而且成为了日后车间修改和完善规程和系统图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在去打工作餐之前,他要求自己必须看一遍还不熟悉的操作步骤或设备原理或刚请教来的答案,然后在去打饭的往返之路上将其消化吸收;下班回到家,他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刻苦自学,发现疑难问题,就记在学习笔记上,到班里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直到弄懂弄会为止;在机组停备时,他更是如鱼得水,对不熟悉的操作、试验和设备内部构造等,积极和班组成员、热工、汽机专业检修人员沟通,和他们一起探讨和模拟大型操作、熟悉启机前试验、深入汽缸本体了解主机构造等等。
搞汽机专业的都知道,汽机调速系统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唐军这样没经过专业学习的徒工来说,想要弄懂学透更是难上加难。但唐军没有退缩,他坚信“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老理儿。为了啃下汽轮机调速系统这块硬骨头,他把调速系统的学习分成了几个阶段:系统学习阶段—请老师傅对整个系统讲解一遍,先对其作用原理有个大致的了解;各个击破阶段—对于系统图里涉及到的调速器、同步器、危急保安器、中间滑阀等设备的构造原理采取一个一个击破的方法,从会讲原理、会画构造、明白动作过程等方面入手,逐渐掌握重点和难点;穿针引线阶段—用润滑油、调速油、保安油等作线,用调速器、同步器、滑阀等设备作针,把整个调速系统串成串,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他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案,一遍又一遍的向师傅们请教,并认真做好笔记。在虚心学习的日子里,他所记录的关于调速系统知识的笔记竟达10余本,在对调速系统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同时,他还反复练习照画和背画调速系统图。很快,他竟然以一个徒工身份将一些正规电力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鲜有人能画出的复杂图纸熟练地背画出来。他的学习秘诀就是:持之以恒的毅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妙招+见缝插针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所在的机组揭缸检修。当班期间,他一直忙着布置设备检修措施,根本没抽出时间与缸内设备亲密接触。在学习上,他是个分秒必争、见缝插针的人,怎么可能错过这个难得的与调速系统设备面对面的机会呢!这不,刚办理完交接班手续,他就一手捧着系统图,一手拿着手电筒直奔所在的汽轮发电机组了。在裸露的汽轮机本体面前,他如饥似渴地看着、查着、记着,忘了饥饿、忘了疲劳、忘了时间。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汲取更多的技术养料,他在工作之余经常处于“健忘”状态。从忘了父母的反复叮咛到忘了女朋友的约会,从忘了妻子的再三嘱咐到忘了去幼儿园接孩子。随着 “健忘症”的一再升级,他的理论水平也突飞猛进。对于《火力发电厂岗位培训教材》、《汽轮机技术问答》、《汽轮机运行规程》等专业资料,他不仅能熟知精通,还能在工作中应用自如。
在相继率先走上零米、助手、司机岗位,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之后,他仍不满足,仍一如既往的在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的道路上挥洒着汗水。从在各类知识竞赛中小露锋芒到在生产技术运动会中轻松夺冠、从技术精湛的司机到带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先进班组负责人、从班组技术员到车间专工,他就象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在汽机运行领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放飞希望、成就梦想—从高中生到研究生的人生跨越
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唐军深深感到继续学习文化知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他总是不忘在紧张的工作和技术学习之余,重温一下高中时的课程。其实,在就业之初,他的心里就揣着一个多彩的梦—上大学!随着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的提升,他的大学梦想愈来愈强烈了!因为只有继续深造,才能全面提高个人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力发展,才能在更高岗位中游刃有余。1992年,经车间领导推荐,他获得了参加成人高考的入场券,当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取了东北电力学院热动专业本科。1999年8月,本科毕业的他考取了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10月,他又一鼓作气考取了哈工大硕士研究生。
1992年9月,他第一次去东北电力学院面授,就遇到了《高等数学》、《英语》这两只“拦路虎”。高等数学是高中学习时没有接触过的,走出校门多年再捧起这相对高深的课本,他感到非常吃力。为了不落在起跑线上,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下课后,认真消化和理解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放学后认真做作业并预习第二天的讲课内容。有时候,为了吃透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经常是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过,打扑克的同学也已入梦,他还在冥思苦想。经过不懈努力,他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渐入佳境,但是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上还是事倍功半。面授一回来,他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市内的英语培训班。初中和高中时学的英语,属于那种听不懂、说不明白的“哑巴”英语,走上工作岗位这么多年,还能记起来的单词也是少得可怜,这让走进英语培训班的唐军感到了相当大的学习压力。“在知识爆炸与资讯导向的未来社会中,语言能力将等于谋生能力。十年之内,我们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专业知识、经历、学历等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语言能力将决定一切。”这是写在第一册《英语》书第一页上的一句话。这句话成为唐军坚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如何从零开始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呢?唐军相信老师的话,英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唐军买了一台随身听。无论是在上下班等车、乘车,还是去吉林面授,这台小小的随身听,始终陪伴在他左右。他还买了一本袖珍《英汉字典》,和随身听一样,走到哪儿,他就把这它带到哪儿。记得那是一个大雪飘飞的日子,同事们不停地跺着脚,捂着耳朵在站点焦急地等待通勤车的到来。只见唐军也穿着厚厚的大棉袄,两手插在兜里,帽子严严实实的捂在脑袋上,也在等车。按理说,他该不会冷了,可是不知为什么,他站在那里,还是“冻”得嘴唇直“哆嗦”,车已经来了,他还在那投入地“哆嗦”着,要不是同事们拽着他上了车,他可能还在那傻等呢。上了车,有细心的同事发现了问题,原来他耳朵上戴着耳机,兜里揣着“随身听”——怪不得你那么投入,原来你在听音乐!快拿出来让我听听。同事不容分说,把耳机抢过来,戴在自己的耳朵上。这是什么呀?叽哩哇啦的,噢,原来你小子在学外语!从那时起,同事们才发现他“痴迷”的秘密。就是这种对学习几近痴迷的态度,为他在以后的学位考试、考研等外语考试中轻松过关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上,唐军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获得学士学位的唐军,仍不满足,他又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发起冲击。2001年5月,唐军报名参加了哈工大工程硕士研究生考前培训班。在报名时,他也有许多顾虑,因为他与妻子都是发电分厂汽机运行值班员。平时,为了照顾孩子,他们不能在一个值上班。不当班的那个,还得既要忙家务,又要照顾孩子,他还能有那么多精力去迎接新的挑战吗?同事也对他说:“一个运转员,有本科学历就足够了,还要读研究生,你不嫌累呀!”这时,妻子鼓励他说:“学吧,家里的担子我替你担,只要你学业有成,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妻子的一番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毅然报了名。培训班里,其他同学都上过正规大学,只有唐军是函授本科,他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永不服输的唐军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备考的那段时间,他就象个陀螺,没有一丝空闲。工作中,他认真监盘、按时巡查,全力以赴做好分内工作。稍有闲暇就翻看专业技术方面的书籍。下班之后,忙完必要的家务,他又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001年10月初,离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他每天挤时间紧张地复习着。偏偏在这时候,妻子得了重病,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厂职工生产技术运动会也将在这一阶段举行。来自考研和技术运动会的压力,再加上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唐军瘦弱的肩膀能承受这么大的负荷吗?唐军就是唐军,他不但顶住了多重压力,而且还获得了大丰收。10月13日,他参加了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28日参加了哈工大专业知识和面授考试。2002年1月份,他接到了哈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
记得有首歌这样唱到: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唐军是个有梦想的人,所以,他创造了奇迹!他用梦想的种子播种希望;他用希望的翅膀超越梦想!如今,唐军正在汽轮机专责工程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载着新的梦想飞向新的目标,创造更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