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照三衢 城乡尽开颜
——喜看改革开放30年衢州城乡用电新变化
汪烈红
从一盏火光摇曳的煤油灯到明亮通彻的吊顶大灯,从十几户人家共用一只电表到一户一表,从零星点缀的路灯到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改革开放30年,浙江衢州城乡用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人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光明梦。
如果家里有一盏电灯该多好
“七十年代初期,很喜欢看书的我常常晚上跑到上街的路灯下去看书,在冬天,阵阵寒风吹的我直打哆嗦。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有一盏电灯,哪怕是和手电筒一样亮也无所谓。”市区大南门村村委会主任郑炎禄深有感触地说。现年53岁的他从小一直生活在城区,见证了衢城居民用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整个过程。
“1980年,我家用上了电灯,令我兴奋不已。然而和现在相比,那还是差远了。” 郑炎禄说,“那时两个房间共用一盏15瓦的白炽灯,灯光看去黄黄的。最令人苦恼的还是电费的分摊,一个单元的人共用一个电表。晚上个别有电风扇的家庭一用就跳闸,引起一个单元停电。”改革开放后,衢州电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1年,在城郊建成110千伏花园岗变,并扩建完善35千伏城南变等一批城市配网设施,为保障城市供电奠定一定的基础,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用电需求。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用电量急剧增加。由于发电能力和输配电能力的制约,出现了用电“瓶颈”。“那时候我家里已经用上了日光灯,但是经常要在下午四五点钟就打开,否则到晚上就跳不起来。”郑炎禄说。这个时期,衢州电力局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在城区周边先后建成了220千伏航埠变电所、110千伏北门所、城南所、沈家所等变电所和相应的输电线路,改造城区配电网络,进一步增强了城区供电能力。
“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在2000年前后,我们家单独装上了电表,进户线也由以前细细的铝芯线换成了很粗的铜芯线,即使家里的电器全开也不会跳闸。”郑炎禄高兴地说,“还有就是我以前看书的路灯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先后进行数次改造,将电线全部埋到地下,既美观又安全。”从1999年开始,合计投资8.47亿元的衢州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拉开序幕。在三年的建设改造中,城乡电网结构日趋完善,电能质量日益提高,初步满足了城乡居民用电需求。
电工由“忙”变“空”了
严建强是衢州电力局航埠供电营业所的一名专职电工。他经历了村电工和专职电工两个角色,亲身感受到严村用电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在农网改造前,我可是全村最‘忙’的人,由于村民添置新电器,负荷增长很快,相应的配变、配电线路都难以满足要求。熔丝熔断、跳闸、进户线烧断短路等故障频发。”想起以前村里用电情况时严建强无不感慨地说,“由于损耗大、偷漏电等原因,有时每千瓦时电费超过一块钱,加上供电质量不高,有电视看不了,100瓦的灯泡只能当25瓦用,村民抱怨不断,我只能挨家挨户地催收电费。”
“当时严村仅有一台50千伏安的配变,并处于一条15公里长的10千伏供电线路的末端,加之负荷增长,最严重时候进户电压不足200伏。”当地供电营业人员相告。
“我们村想转变发展方向,改变依靠柑橘种植的单一局面,但是由于供电能力的制约,一切想法只能停留在纸上。”该村党支部书记严志刚说,“然而后来的城乡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彻底改变了严村用电的被动局面。”
在城乡电网改造中,供电部门对全村的配电线路进行全面改造,扩充配变容量,更换一台100千伏安配变。从此严村村民家的灯又重新亮堂起来了。2007年,新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又在严村铺开,新增160千伏安配变一台,并将部分主干配电线路更换成120平方毫米的集束电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专职电工严建强说:“现在我变‘空’了,除了正常检修之外,村里一般不会停电。”
突破了电力供应的障碍,严村走上的快速发展的轨道,先后建成全市闻名的农家乐旅游区,发展起了养殖业、加工业。月用电量也从以前的两三千增长到四万多千瓦时,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电脑等现代电器,村民们过上了电气化的小康生活。
我们有了“上帝”的感觉
衢州市煤矿机械总厂是一个有近60年历史的老牌煤矿机械生产厂家,在与电力部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中深刻感受电力服务的变化。
“在七八十年代,作为企业对电力部门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怨言的,可能由于体制原因,那时根本没有优质服务的说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停电说停就停,没有预告和通知,有时候我们产品还在生产线上就突然停电。”该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韩巨城说。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各项服务机制的建立健全,衢州电力局将优质服务视为电力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客户经理制,开展电力优质服务,要求员工学会换位思考,始终把客户需求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电力服务。
2006年9月,该厂10千伏配电房发生火灾,全厂停电,配电设施损坏严重。虽然是产品销售的旺季,但根据灾情,该厂认为无论如何至少要一周时间才能恢复生产。接到抢修请求的衢州电力局分析现场情况后,给出了两天恢复供电的承诺。调运设备,召集人员,经过十几名抢修人员近5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该厂又奇迹般的恢复了供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灾损失。
面对衢州新闻媒体的采访,韩巨城副总经理连连称赞:“现在电力服务没话说,我们真正是有了上帝的感觉,这电用的放心、用的舒心。”
30年巨变,光明普照三衢大地;30年巨变,城乡喜笑尽开颜。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30年来,衢州全社会用电量从8.4亿千瓦时增至78.59亿千瓦时,增长了8倍多。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了9倍,居民生活用电量增幅更是高达近70倍。衢州电力发展的30年不仅见证了城乡用电的变化,更为地方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