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破解诸多困局 大学生动漫如何走出创意危机
转自: 时间:2008年11月04日09:21

 

大型成人动画电视剧《三国演义》海报

 

 

大学生们在动漫真人秀大赛上展示自己设计的动漫形象。王涛 摄

  日前,由华语动漫门户动漫网和中国生肖网联办的主题为“动漫江湖风起云涌,生肖卡通心系中华”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动漫创意大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拉开帷幕。

  针对国内动漫创意人才严重匮乏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等问题,此次大赛以“发掘和培养动漫创意人才”为出发点,旨在激发大学生参与动漫创作的热情和灵感,最终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产业,发展原创经典的动漫作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动漫爱好者:好想有个家

  “如果动漫社有一个能够长期独立使用的场地,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房间,社员们在业余时间就可以随时来到社团里,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一起看看漫画和动画,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里使用不同的教室。”北京师范大学“漫有引力”动漫社原社长韩雪松的此番感慨无疑代表了动漫迷们的心声。

  与其他很多学生社团一样,从硬件设施上来说,动漫社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费和场地的问题。通过对北京几所高校动漫社的了解,社员的社费加上从企业得到的一些赞助,可以基本解决经费的问题,所以最大的困难还是场地。在韩雪松看来,社团能够维持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两者最完美的结合点莫过于“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因此他们除了在学校争取固定教室举办活动外,还积极在校外开辟新战场。

  像韩雪松这样的动漫迷,因为兴趣而结识了不少朋友,也因此找到了校外的家。以前他们经常光顾宣武区的一个动漫书店,在那里,有着共同爱好的动漫迷们可以欢畅地交流。后来,书店老板竟然把店里的钥匙给了这群可爱的小伙子,如果某天清晨他不想去店里了,就会睡意蒙胧地给他们打电话:“太困了……你们去帮我开店门吧!”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可是因为房租太高的现实原因,老板转行卖保险了。原来的书店没有了,以前的朋友也散了,校外的家也消失了。

  在动漫社招新的时候,一个会员穿着动漫《死神bleach》中“死神”的衣服向过路的同学作宣传,那衣服有着宽宽的袖口、宽宽的裤口,中间还扎着一条白色的腰带。历史学的一个同学指着那衣服气势汹汹地说:“身为大学生,你们怎么能穿日本人的衣服呢?”那会员赶快解释道:“这不是日本人的衣服,只是有点像和服,这是Cosplay的剧服。”

  “有点像也不行,你们怎么不穿美国漫画中的衣服呢,怎么不穿变形金刚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曾侵略了我们的国家,到现在还没有道歉!”历史系的同学义正词严地讲。在他看来,任何可能牵涉日本的符号都是不允许的。韩雪松说:“其实,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或许是由于很多人对动漫了解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所以才闹出了这样的笑话,可是这让我感到难过。”

  在动漫社团成员看来,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60%,所以表演日本动漫里的形象无可厚非。“漫画只是一种艺术,它是没有国界的,也是不掺杂民族情绪的,我们不应该让它背负太多的政治包袱。”

  动漫在中国开始得很晚,大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其并不了解。“漫游引力”在双秀公园拍剧照的时候,一个社员要在身上缠很多绷带,旁边的一个老大爷看到这一情景感叹道:“这么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伤成这样了?”社员们无奈地说:“对此我们除了报以微笑之外,就只剩下傻笑了。”

  面对种种误解,他们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社团活动经费不够了,社员们自己掏钱垫上;没有剧服,社员自己找人做,那个被历史系指责的“和服”就是社员自己贡献的。动漫创意:破解学业、专业与产业的困局

  目前,中国动漫产业正面临着严重危机---断裂的产业链,这严重制约了它的生存和发展,而产业链不完善的源头,就是没有好的动画原创剧本,缺乏创意。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李剑平先生对此做了一个幽默的注脚:“就现今三聚氰胺事件来说,漫山遍野的青草与牛奶两者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由于人在操控过程中出了问题。同样,虽然我们的动漫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背景资源---中国文化,但面对无尽的资源,我们却用之有限。”

  美国动漫电影《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盈后,有人质疑:难道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事实上,在动漫领域,并不是我们缺乏原创性的资源,也不是我们缺乏有创意的人才,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给自己戴上了镣铐,一味向外看,而忽视了身边最重要、最美丽的风景。

  以第二次大学生创意动漫大赛暨生肖吉祥物卡通形象设计大赛为例,作为我国独特的民俗文化,它是中华各民族融合、凝聚和共同发展的巨大文化纽带。可是,一直以来并没有出现像唐老鸭、米老鼠这样的品牌,12块“璞玉”放在那里是不是很可惜呢?中国民俗协会会长刘魁立说:“中国文化符号中最有意义的是纪实的空间符号体系---干支体系。十二生肖的引入就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和丰满干支体系,同时也回答了‘我是谁’这一永恒的命题,为人们找到了一个支点,找到了定位,找到了归属感。”生肖吉祥物卡通化把传统文化用通俗化的方式引向了大众,为传统的生肖注入新的内涵,也把大学生对生肖文化的理解用动漫的形式做了一个完满的诠释。

  但是,创意与技术创新之间并不能简单画等号,它是多层面的,是立体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辉煌动画公司总经理周凤英在论及创意时说:“传统的二维手绘技艺是创意的基础。如果你连一个人的结构都画不好,缺胳膊少腿的,那还叫有创意吗?我们引进新人的时候,我就让他们现场手绘背景,画人物,画不好的只能对他们说‘对不起’。”

  现今的大学生成长在电子媒介环境下,对电脑的依赖性很大,很多人成了“电子人”---只会敲键盘不会写文章,只会点鼠标不会画图画,大脑在工具的作用下简单化、机械化了。周凤英不无焦虑地说:“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最担心的是人们丢失了最根本的元素,而一味盲目崇拜技术。”技术固然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想以此作为通向成功的捷径,必定会使自己沦为技术的奴隶而失去创意的灵感,最终失去自我。

  但另一方面,坚守传统并不意味着要绝缘于技术。借用电脑技术能为动漫锦上添花。参与制作大型动漫《三国演义》的日本未来行星株式会社负责人石畑俊三郎在谈到日本动画时说,“什么时候需要剧情高潮,什么时候要安静一些的感觉,一个场景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中间间隔几秒会让观众更容易接受,都有规律可循。”

  动漫教育:在普遍需求中保留自己的本真

  在本土动漫产业亟需创意人才的情况下,大学生动漫创作为何难以走出校园,形成社会产业?“中国的大多数公司不能实现学动画人的理想和梦想!”中国传媒大学动漫专业研二学生陈小菊说,“如果自己的风格和市场能接轨那最好了。但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不能对接的”。

  许多动漫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都会遇到陈小菊所说的“不能对接”的问题。在这些年轻的动漫人看来,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李剑平认为,应该从国内动漫教育自身寻找原因,“国内动漫教育存在照搬国外动漫模式设计课程的问题,许多高校在发展动漫教育时,一味向别人看齐,缺少了人文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考虑;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积极地为学生寻找与产业和社会的对接口”。

  当然,年轻一代在走向产业的过程中,追求“自己的风格”、坚守艺术理想还是有必要的。李剑平在谈到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时说:“一年做几十集动画片,你不禁会自问:‘我们做的还是不是艺术?’以我这么多年的亲身体验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普遍需求中保留自己的本真。”

  此次大学生动漫创意大赛把社会不太关注的个性化与动漫产业结合了起来,旨在激发大学生参与动漫创作的热情和灵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产业发展,把所学知识及时充分地应用于产业当中,最终在产业中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

  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关注,并帮助延续大学生对动漫的兴趣。“新传媒时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工程”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是提供具有版权的影视动画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原创,协助学生创业并提供创业所需的相关辅助资源,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影视动漫专业大学生和有志于在此行业、领域追求发展的大中专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大学生创业平台的设立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的困扰,配合了学校教育,保护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