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手电筒、应急灯是家里的常备照明工具。”小冰对记者说。小冰虽然是80后,但恰好经历了1981—1995年全国严重缺电的时候。
小冰的记忆中,上小学时家里经常停电,写作业时总是点好几支蜡烛,有时候不注意,蜡油还会滴到作业本上。虽然喜欢用应急灯,但是常常连续好几天停电,应急灯都没法充电。
全国严重缺电,不仅居民用电不能保证,也导致企业生产开工不足,电力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因此,作为“经济发展先行官”的电力工业,开始在电力投资、管理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
原国家计委建议中央和地方合作办电,实行“谁投资、谁用电、谁受益”的办法。1981年,山东龙口电厂一期2台1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总投资2.05亿元,中央和地方各出部分投资,打破了电力部门独家办电的局面。
电力领域更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集资办电项目,是1984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新建的云南鲁布革水电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外资建设的水电站,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水电职工的冲击和震动。
集资办电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策调整,有力地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和外资办电的积极性,一批电力投资项目逐渐发展起来,并且由合作办火电扩大到合作办水电。
从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571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565亿千瓦时,经过9年的努力建设,至1987年,全国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又用了8年时间,至1995年,全国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
这一时期陆续出台的方针政策,在推动电力工业发展,促进电力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的同时,也为电力市场建设、培育电力市场主体奠定了基础。
1988年10月国务院印发《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电力工业在省级层面实现了形式上的政企分开。
伴随着电力供应紧缺转变为电力供需平衡并略有盈余,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向电力市场化迈出了更为实质的一步。
1997年1月16日,国家电力公司正式成立,作为国务院出资的企业单独运营。
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实现政企分开的历史性转折。
为适应电力发展需要和市场改革要求,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和加快。2002年2月,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的总目标。
根据改革方案,对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和重组,组建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2003年,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成立,行使电力市场监管职能,以此为标志,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目标初步实现。
至2004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达4.4亿千瓦;2007年,全国装机容量达7.13亿千瓦,年发电量为32559亿千瓦时,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的12.5倍和12.7倍。
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结构和分布因素的影响,我国火电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水电、核电及燃气发电也取得长足进步。
30年来,我国建成了一大批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如葛洲坝水电站、二滩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等。
我国核电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继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之后,进入21世纪,我国核电快速发展,先后建成秦山二期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等。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风能最早的国家之一。2008年12月,中国目前海拔最高的风力发电场,在云南大理者磨山风电场顺利投产发电。
同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电力发展呈全面开花的势态。我国已开始在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方面加大科技投入。
30年弹指一瞬,电力工业以世界少有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电力事业又将演绎怎样的华彩乐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