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明星 >> 正文

孙鹏:摄影路上的追梦人
转自: 时间:2008年12月22日09:18

  孙鹏,经济与贸易学院05级学生。CFP(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注册摄影师,Imagine China(中国图片库)注册摄影师,新浪网“摄影人”板块主持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湖南省红十字会志愿者。短片《骨髓》获第二届湖南省记者节二等奖,6月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专题拍摄,作品发表于《你好,志愿者!》。擅长题材:纪实、人文地理、人物专题、市井生活。主要专题作品:长沙老城区、四川地震灾区纪实、干细胞捐献纪实、智障康复中心。作品及文字发布于个人网站:Toohearts Studio(http://toohearts.yo2.cn)


  题记:“这些图片和我的片段所想若能为我们身边匆匆划过的岁月和不断消失的温存留下些许印记,不枉我人生中那段最美丽的年华,和他乡那段不能忽略的光阴。”


  —— 摘自孙鹏手记


  汽车颠簸驶出友谊隧道,离开都江堰进入阿坝州,破碎的213国道遍布着滑坡、悬石、断裂的高架桥和被落石斩断的车辆残骸,崖下是翻滚着冰冷的岷江水……


  “前面能过吗?”


  司机擦了擦方向盘上的汗水,目视前方:“这地方只能冲过去。我那天拉了一个记者,走到这儿就再没往前走。”


  “那咱们过不过?”


  司机淡定:“你想过就过。”


  看几辆重型军车挺过滑坡段,孙鹏示意司机“开过去。”


  车轮碾过岷江滩涂,和滑坡后的碎屑,震中映秀就在前方……


  孙鹏的口述几次被自己的思索打断,波澜不惊的话语中透出他所经历的惊涛骇浪。十月的一个下午,记者与他分享了一个个关于摄影的故事,也认识了这样一位背着相机走南闯北的浪迹行者,用心体悟和感恩生活的泰然智者,用摄影讲故事述人情的独白者,一个象牙塔外的摄影师。


  邂逅摄影


  童年生活对于孙鹏而言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平和民主的家庭环境让他多了几分不羁与自由。提起涉足摄影的真正起源,他却难以给出明确的回答。对于兴趣或许没人能真正界定它的起止,自从学会为身边人拍照留念,对摄影的感情便伴随着他的成长潜滋暗长。高三毕业后卸去应试学习的负担,他终于拥有了第一架相对专业的相机,正式把摄影列入大学日程,开始踏上自己的摄影征途。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前沿、从实地拍摄到影像文化评论,从自我钻研到国内知名的网络摄影群体,四年来孙鹏走过了明媚而又艰辛的历程。


  为了弥补知识的差距,他潜心攻读过的专业摄影书籍有近百本之多,这占据了他个人时间的一大半,很多摄影理论和操作技巧也都来自这样的途径。看展览是他直面优秀的摄影作品的捷径。9月21号从平遥尽兴归来,“作为国内最高规格的国际摄影展览,这次平遥影展是让人欢欣鼓舞的,见到了很多‘从书中走出来’的顶级摄影师。”但他也觉得有些许的遗憾,世界最杰出摄影师所乐意选择的,也是他最钟爱的新闻纪实类题材,在此次展览中仍是凤毛麟角。面对国内业界发展的滞后与崎岖,孙鹏坦言,同龄人应当奋发推进中国摄影追赶国际水平。


  漫漫长路


  从2006到2008历时3年的长沙老城区专题拍摄,是孙鹏最为满意的作品。老街拍摄已经是老生常谈,书店里同样题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他暗暗问自己:“你还敢拍吗?”在阅读大量相关题材之后,他发现目前老城区题材的人文关怀还远远不够。一次次漫步于孚嘉巷、马家巷、木牌楼巷这些刻满老长沙记忆的老街中,思索着怎样能拍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的照片一定要能讲故事。别人拍一次就走,我可以每月都拍,每周都拍,今年拍,明年还拍。”


  老街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照相机的到来,久而久之也就漠然,作为摄影者的孙鹏,和老街人的交流并非易事,不交流就没故事可讲,专题最初阶段的许多图片常常生硬而缺乏融洽,难于满足表达的需要。孙鹏找来口才出众、善于谈天说地的同伴和他一起去,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有时也现学现卖地弯下腰与孩子们一起涂鸦,拿过过老屋里的马扎坐下跟老人闲聊,跟他们拉家常,帮忙择菜捡辣椒,之后的拍摄便成为顺水推舟,人们的言语中也有了更多情真意切的故事。靠这种用心和坚持,他获得了老街人的信任,了解了老街的人与事,之后在巷子里迎接他的,便是老奶奶脸上灿烂的笑与手中温暖的热茶。


  5·12地震发生后,孙鹏就萌生了去灾区的念头,然而家人的担心与自身的安危始终让他放心不下,一切顾虑还是没有让他打消念头,6月6日的午夜航班载着他和大批救灾人员来到了四川。他临行交代好友“这两年的胶片在我柜子里,如果我没回来,就送回家。”


  从成都到都江堰再到震中映秀,满目是倒塌的楼房,坍圮的废墟,难民们平静地讲述被废墟掩埋的亲人和当初房子里的故事,往往有止不住的泪水滑下来。7日,偶遇的司机张宏冒险将孙鹏送到震中映秀,就如文章开头的惊心一幕,十几处关口,化险为夷。孙鹏只是说:“记者、非记者都去了,志愿者抬尸体去了,跟那些人比,有吃有住有车坐,我根本不算什么。”


  回忆起四川的经历,孙鹏在手记中语重心长的写道:“震区的48小时是我今生难忘的,灾区的朋友们用无畏的奉献精神帮助我得到了300格珍贵的胶片,此行不是恣意孤行的冒险,而是一个执著者和一大群英雄们对历史的珍重!”


  提及干细胞专题的拍摄,却在不经意间拾起有关生命的震撼和感动,也映射着孙鹏涉足公益的历程。他讲起一个小伙子,曾经两次捐献干细胞却都不幸失败了,未能挽救患者,小伙子抱头痛哭,无法面对企图挽救的生命化为泡影,后来小伙子做了湖南省红十字会的司机,每天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死神争夺生命。拍摄中与公益组织的接触,也驱使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和红十字志愿者团,作为出色的志愿者,07年曾担任武汉干细胞移植的送髓志愿者并受托全程拍摄。他的短片《骨髓》记录的是一位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一位异地白血病患儿的感人故事。片子经历了近一年的蛰伏,最终于06年底获奖。想起那些身背相机,与白衣天使们并肩作战,挽救生命的日子,孙鹏感慨中更显欣慰。我不是独行侠


  因由摄影,孙鹏结交了众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在网上与爱好者交流,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十一长假从上海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邮件和留言,来自各方的邮件和QQ留言数量过百,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把所有信件回复完。”教和学的态度可见一斑。在逐渐的交流和实践摸索中也熟悉了各种问题的答案,网上求教他的,都是有问必答。作为新浪“摄影人”板块主持人,他还带领管理员共同经营一个蒸蒸日上的摄影团体,“摄影人”有1万余名圈友,点击量过百万,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的摄影博客社群。“知识在别人肚子里,只有多和别人交流,才能学到自己不知道的。在我主页有链接的,都是我的老师,我得跟他们好好学习!”


  提及与之交往甚厚的老师,不料却触及了孙鹏近日来最为敏感的神经。10月7日,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两天,摄影教育家杨晓光先生在尼泊尔拍摄途中不幸遇难。这个魁梧爽朗的东北男孩提起恩师离世,伏在桌上哽咽了。“走的太仓促了,有多少人还和我一样希望能从他那里学些本事,多少人还想再看他那年轻人般的笑。走的太可惜了,他把多少我们孜孜以求的真才实学都带走了。走的太让我们震惊了,请给好人在多留一点时间,不行吗?”悼词是这样锥心之痛,杨老师的逝去是孙鹏在摄影路上遇到的最大打击,因为,杨老师是如此关怀摄影界的年轻一代,孙鹏又是如此的敬重他。

  在摄影的长路上,孙鹏的步履已然越来越从容、坚定。他以一颗诚恳、谦虚的心去悄悄探访每一片沉淀着思想的净土,用心记录;以一个摄影师自由、瞭望的姿态记录着每一角落里闪烁着的人情冷暖,用心生活;以一个青年的激情、梦想追寻着每用青春挥写的自由与酣畅。他,一直在用意志与勤奋追逐着心中生生不息的摄影梦想!

  以下是孙鹏在四川地震期间赴当地拍摄的照片: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