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评价80后要走出“代际认知”的误区
转自: 时间:2008年12月22日09:20

  一段时期以来,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活得轻松,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在父辈庇护下快乐成长;独生子女,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养尊处优,强调自我价值,个性张扬;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不问政治、安于现状、消费先锋、不问他人。这一代人被认为没吃过苦,缺乏耐力,没有责任,因而饱受怀疑,甚至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但是,今年以来,他们在“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和“5·12汶川大地震”等几次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责任承担和爱国表现,超出了成人社会的预期,他们的智慧、乐观与成熟,赢得了社会的交口称赞。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在最近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成人社会对“80后”的认知何以如此前抑后扬?“代际认知”需要克服哪些心理误区?这种认知误区对青少年教育有何启示?

  一是投影效应。在心理学上,投影效应是指个体把自己身上的特征,比如,个性、好恶、观念、情绪等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或期待他人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投影效应表现在“代际认知”上,就是指成人社会总是希望“80后”也具有自己那样的心理特点、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当成人社会看到“80后”跟他们期待的不完全一致时,就会产生一些负面评价。他们看不惯“80后”穿奇装异服,看不惯“80后”进出洋快餐店,看不惯“80后”沉迷网络,认为“80后”这一代“自我中心”、“不能吃苦”、“不负责任”、“缺乏耐心”。其实,这些形象大多是成人社会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建构”出来的。一代人的成长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塑造的,“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全新时空中,在价值观念、行动准则、生活方式、参与途径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数代人之间明显的区别性。正如有人所言:“当年‘老三届’比的是力气,今天‘80后’比的是学历;当年‘老三届’崇尚‘工农兵’,今天‘80后’争当‘白骨精’;‘老三届’曾为失去读书的最佳时机而痛心疾首,‘80后’却曾为做不完的习题而咬牙切齿;当年‘老三届’因饥饿才啃地瓜,如今‘80后’为时尚而吃山芋……”可见,看待“80后”,首先要看到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上代人的差别,理性克服投影效应,正视代际差异,客观评价“80后”,避免偏差和误区。

  二是晕轮效应。在心理学上,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往往只从局部出发,通过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一个人某个方面是好的,他就会被认为哪方面都是好的;一个人某方面是坏的,他就会被认为哪方面都是坏的,就像月晕,它的圆环不过是月光的散射。在成人社会对“80后”的认知上,也存在这种效应。作为一代人,“80后”人数众多,他们中难免有一些人个性过于张扬、自我意识过重、信仰信念与奉献意识弱化,也难免个别人性格怪异、行为颓废、举止乖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突出,这些人,由于表现特别而首先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这些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点往往又容易被以点概面地认为是一代人的特征,“80后”的种种负面评价就由此而来。其实,“80后”中固然有一些个体表现不如人意,但辨证地看,这代人整体上也有很多优点:他们心态开放、透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强调自我、平等意识和权利观念;尊重事实,注重规则;喜欢直率的情感表露,不愿扭曲个性,厌恶形式主义;自信、个性鲜明,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等等。因此,成人社会应持有一种基于理性的开放心态和乐观取向来观察“80后”,要有整体观念,不能“一竿子打倒一船人”。

  三是思维定势。其实,上一代人看不惯下一代人,这是代际认知中常见的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客观上由于青年一代处于成长之中,有许多不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容易引发成人社会的反感;主观上也与上一代人在心理上不愿意过早认可下一代,不愿意过早被下一代顶替有关。只不过,由于现代社会是传媒社会,成人社会对“80后”的这种复杂心态被扩大,代际认知的负面评价更加广为注意。在美国历史上,“嬉皮士”、“60年代”等都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没有希望的一代”、“不能担当的一代”。但实践证明,这种上一代否定下一代的做法,是一种产生于错误思想基础上的错误判断。事实上,美国“垮掉的一代”最终并没有垮掉,恰恰相反,这一代精英辈出,正是这一代的勤奋、智慧与创新,支撑起了美国的快速发展和持续繁荣。

  四是应激效应。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借用这个概念,我们也要看到,“80后”在今年的几次重大事件中表现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应激效应的作用有关。多难兴邦,灾难迫使处在浮躁中的人们冷静下来去思考人生、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宇宙等严肃话题,一些积淀于内心、平时不易外显的优秀精神品质,在灾难面前被激发、被调动起来。灾难发生后,“80后”应激效应迸发,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能量迅速聚合,似乎一夜之间就成熟起来:他们不再害怕、羞涩,而变得勇敢、坚强;他们不再幻想、迷茫,而变得正视现实、明确方向;他们不再角色叛逆,而变得青春忠贞、见义勇为。比如,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清华、北大等高校就纷纷开展了献血活动,在清华大学,两个小时内,排队等候献血的师生达到上千人,多数学生都选择献血400毫升;成千上万的“80后”志愿者自发奔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地震刚发生不久,作家韩寒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声明,他要通过亲赴灾区而不是捐款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的援助;几乎同一时间,另一位年轻的新锐作家张悦然也进入北川县城,其中一半的路都是徒步行军……这就给我们思考:以前评价“80后”,都是负面词汇,而这次“80后”的表现却如此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80后”遇到了表现自己责任与担当的机会——灾难。

  因此,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代际认知的准确与否与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及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评价和认识“80后”,要克服投射效应、晕轮效应,摈弃思维定势,不能以自己的“老尺子”来量别人的“新身材”,用自己的老标准来要求新的一代,不能主观臆断,以偏概全,把少数人的心理行为特征泛化为一代人的性格特征,也不能固守“世道变了,一代不如一代了”的老思维,贬完“70后”贬“80后”,贬完“80后”贬“90后”。

  其次,“80后”在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应激反应”还告诉我们,压不压担子,给不给平台,年轻一代的表现会很不一样。现在的“80后”,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被死死地“钉”在了书本上、黑板旁,念了大学,又为就业所困,就了业,则又大多变成了“月光族”和“房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家国责任。因此,一要把青少年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体味家国责任,二要及时多给年轻人提供锻炼和展示的舞台、机会,创造机会、拓宽渠道、丰富形式,让新的一代在不断的“应激”中茁壮成长。

  第三,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教育。“80后”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可以看出,他们身上富含成人社会期待的下一代身上应该有的某些可贵品质,只不过这些品质平时没有爆发和外显。这说明,我们长期以来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还是卓有成效的,现在是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教育,特别要改进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要让青少年深刻认识时代特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