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即将跨出校门的毕业生开始奔走于各类招聘会,寻找合适的“买家”。
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如果你也正奔波于就业的道路上,不管你心目中的“买家”是谁,不妨听听下面三位已就业大学生的经验之谈。
“土地也能让人发光发热”
“有发挥的余地,每天都活得很充实。”说起现在的生活,封其兵十分满意。2007年,他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7月19日,他成为江苏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一员,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
现在,封其兵参与销售的生态米——“垫湖仙米”远卖上海,价格从最初的每斤5元升到现在的18元,让不少村民受益。“土地也能让人发光发热。”封其兵说。
在“村官”工作中,封其兵面临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在建造“垫湖仙米”厂房时,正好赶上农忙季节,而工期又十分紧张,最后封其兵好不容易劝来村民两班倒建厂房,而在那20多天,他每天只睡3个小时。
封其兵笑着说:“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会碰到困难,但最关键的是要勇于面对。我想让垫湖村有更多的变化。”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46%的人认为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创业即使失败也得到了财富”
与其1000个人去抢一个工作席位,不如给自己“造一把椅子”。这把“椅子”就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近期,中国计量学院在校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显示,有近74%的学生考虑过创业,有7%的学生正在进行创业。
刘威就是无数创业大学生中的一员。2008年毕业的他,现在拥有一家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的花店。
2007年8月,刘威跟两个合伙人一共投资7万元在杭州开始创业之旅,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让他觉得最遗憾的是,另外两位合伙人迫于家庭压力于2008年1月和6月相继退出。庆幸的是,他坚持下来了,花店有了起色。
地方政府对学生创业予以支持。上海市等地区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苏浙一带不少地方给予创业大学生政策上的优惠。
“既然选择创业,就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即使创业失败了,自己也得到了另一种财富。”刘威说。
“了解百姓需求才能少走弯路”
不同于封其兵的农村梦,不同于刘威的创业行,胡晔将“阵地”选在了街道。知东家长、晓西家短是她工作的基本功。
胡晔是2006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如今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从事办公室行政工作。刚到街道工作的时候,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堂堂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怎么来街道?
现在,胡晔的工作除了街道宣传外,每周都会抽一天时间去街道所属的居委会“串门”。
12月4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上海市也在其中。但这并不影响胡晔拜访居委会的计划。“有个小区要进行合用房成套率改造,部分原先同意的居民现在又犹豫了,得去做思想工作。”她说。
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居民,要处理大大小小的琐事,但胡晔觉得在社区学到的远比在外企、上级机关多。“有人认为社区的小事不做也罢,这可大错特错。”胡晔说,“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基层,切实了解百姓的需求,将来工作才能少走弯路。”
胡晔打算在社区工作几年后能够去上级机关交流学习,但最终她还是希望回到基层工作。因为这里与老百姓最贴近,能够第一时间听到他们的心声。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刚就业并不决定你的未来,关键还在于自身。”胡晔坚定地说。
(编辑:韦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