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大学生创业:激情与理性碰撞下的
转自: 时间:2008年12月26日09:02

  随着毕业生的人数增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当大部分毕业生在苦苦寻求职位时,有一群体却张罗着自己的事业。他们年轻,思想活跃,文化程度高,喜欢挑战,勇于探索,当就业面临严峻考验时,创业正成为大学生的选择。富有激情,但经历过理性思考,他们走上的是“我的发展我做主”的道路。创业之路充满荆棘,他们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刚走出“象牙塔”,经验不足,但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走入社会,接受生存考验。 

  李克城:厚积薄发,四年积淀成事业 

  李克城是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08级毕业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勇敢地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的创业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历过四年的准备。四年的积淀让他有自己的公司。 

  大一军训时,李克城帮一位做惠普高校市场推广的学长抬桌子,当其他同学处于懵懂状态时,他却抓住了机遇,利用这次机会开始了大学兼职工作。“学校的一切并不算什么,走入社会还是要从头开始”,学长的这句话让他印象颇深。这时候,李克城意识到大学生不一定要给别人打工,也可以自己搞项目。正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带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大学期间,李克城做过不少兼职工作。在电子城做兼职时,他发现笔记本的需求远远没有小件数码类产品的需求量大。于是他便做起了小件数码产品的高校代理,并在全市高校摆台做路展,在锻炼自己中积累了丰富经验。2007年10月,阿里巴巴来我校召开2007年中国现代电子商务东北高校论坛。凭借丰富的经验,李克城经过老师推荐成为邀请各高校领导参会的负责人。由于表现出色,在庆功宴上,阿里巴巴人事总监公开要将李克诚纳入旗下,月薪高达6000元,但遭到了李克诚的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办属于自己的公司。 

  2007年11月份,经过大连市人事局审核,一份关于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计划书得到了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这正是李克诚团队的杰作。如今坐落在和平现代城,专门为阿里巴巴和淘宝等电子商务公司合作的大连市企业输送人才的学子业城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于今年5月份开始盈利,每个月近2万的净收益让他的团队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在创业初期,李克城并没有遇见大的困难。他说,这与他的长期积累、深思熟虑和善于抓住机遇有非常大的关系。李克城说,大学里面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善于抓住机会,善于挑战自我,努力提升能力才是关键。

  慕亚平:“吃苦精神少不了” 

  从2003年萌生创业的想法,到如今当上领先教育集团校长,我校计算机系学生慕亚平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创业路。 

  2003年初,刚考上我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慕亚平就想靠自己养活自己。当时有许多计算机专业书籍要处理,加上在计算机网络及编程方面的特长,慕亚平就在网上开了一个小小的“书店”,通过网上联络,慕亚平免费将学生想买的书籍送到寝室。这是他赚取的第一桶金。之后为了扩大影响,他在学校附近的“考试书店”租了一个书架卖计算机书,并开始办理会员业务。经过一年发展,慕亚平决定继续壮大自己的书店,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店面,取名为“期望书店”。然而发现卖书并不赚钱之后,07年,慕亚平便转向考研领域,如今他已经成为领先教育集团校长。每天都非常忙碌的他如今思考的已经不是一年都能挣到多少钱,而是自己的事业能有多大的发展。 

  几乎是白手起家,慕亚平用5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超越。回想创业路,慕亚平感触颇深。一路走来,他吃了不少苦头:03年“非典”时由于不能进入其他人的寝室,他在外面摆地摊卖书;开书店最困难时,他骑自行车去进货;06年,和朋友办公司、办杂志、建学校,但均已失败告终,他由此损失了十多万的资本……但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丰富的经验。慕亚平说:“创业路充满了艰辛,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行的。” 

  钟家豪:放弃“金饭碗”的梦想追逐者 

  在七贤岭海外学子创业园有一个叫做“元和科技”的公司,而它的老板就是我校电子信息与工程专业英强班2002级毕业生钟家豪,2004年4月与同学创立“元和科技”,主攻项目是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研发“心脏专科数据平台”。 

  在钟家豪的思想里,一种不舍的追求成为他发展的动力。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钟家豪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但善于在做中学的特点让他成长很快。1998年,大二的钟家豪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参与陶艺家网站制作;2000年,大三的他与班里的几个同学创办班级“锐意网络空间”网站;2001年,大三的他开始在软件公司做软件,并在电脑学校、Java等认证培训公司兼职;2002年,大五的他被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录用,一年后在公司成为技术骨干。然后钟家豪此时却想着尝试着新的事情,当把平安保险公司想学习的东西都学到之后,钟家豪便想着谋求新的机遇。2004年,毕业2年后的他开始创办属于自己的“元合科技”,正式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 

  寻找到了市场上的空白点,这是钟家豪创业中一个特色。钟家豪在平安保险工作的时候,发现国内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十分发达,开发这样的软件平台很有市场前景,它能惠及医院、患者、保险公司、政府等多个部门,于是与自己一起走过来的大学同学开始谋划回到大连寻找这样的创业机会。2004年4月,月薪将近万元的钟家豪,离开了平安保险,凭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和以前的同学创建了“元和科技”。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医学知识的钟家豪也就这么开始了创业历程。在创业过程中,他边开发软件边学习医学知识,几年的时间几乎看遍了心脏专科的理论书籍和有关病例,穿上白大褂几乎可以当医生了。 

  放弃“金饭碗”追求梦想,钟家豪并没有后悔。这位把理想看得比金钱重要的年轻人最终做着令医学界轰动的事情。钟家豪说作为有着很好知识基础的大学生创业更应该懂得创新,有技术含量并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创业项目才能做得长久长远,更有发展潜力,也更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校园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其实,我校已有不少学生已经成功创业。管理学院研究生田江开办“田江工作室”,为客户提供计算机软件、美工以及网站等服务,并承担我校学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系统;建筑与艺术学院学生张虎林开“好想你”枣店;经济系研究生刘明开办“普通邂逅”休闲小屋经营奶茶、冷饮……这些大学生都选择了另一种人生。 

  如今创业氛围在校园越来越浓。大学生创业讲座、挑战杯创业大赛等与创业相关的活动经常举行。招生就业处今年举办“我的奋斗—当代名人创业讲坛”邀请社会上创业名人传达创业精神以及职业理念;并联合团委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在全校营造创业氛围,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少大学生跃跃欲试,将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当作他们创业的第一步。 

  经济系大四学生刘淇在今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凭借项目“3H健康信息有限公司”获得铜奖,而今她又担任我校SIFE团队的负责人。刘淇说,只要16人的团队却吸引着80多人报名,每一个进入到团队的成员都能受到创业的熏陶。现在刘淇经常带着她的团队出去调查,寻找可以发展的项目。刘淇表示只要项目合适,他们会将项目长期做下去。 

  近些年来,我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创业计划大赛中,并取得不俗成绩。虽然这些都只是创业计划大赛,但在立项目、做策划等都要先经过实践检验,通过比赛进一步检验创业项目是否真得可行,最终考验的还是学生的创业能力。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书诏说,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等活动的举行,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储备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创业,避免了盲目创业情况的出现。 

  王书诏说,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创业将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首选,学校也会提供各种政策来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从自身需要出发,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专家:金融危机下,“危”中有“机” 

  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那么大学生创业需要做哪些准备?大学生创业存在哪些问题?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该做出怎样选择?对此,记者采访了我校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方伟。作为我校MBA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师,第五届辽宁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评委,朱方伟有着丰富的创业指导经验,对大学生创业有着独到的见解。 

  大学生创业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朱方伟说,大学生创业首先需要发现市场,寻找好的创业项目;其次,大学生创业需要激情,要敢闯敢想,创业者思考要周密,要有长远打算;还要联合志同道合的人组建创业团队,这是在创业中必不可少的。 

  接触过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朱方伟认为大学生创业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心态不好,一心只想着挣钱,没有考虑事业的发展。朱方伟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不能目光过于短浅。对市场调查不准确,导致盲目创业,朱方伟认为这是导致不少创业者失败的重要原因。合作不足,缺乏团队精神影响事业的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朱方伟认为金融危机下由于外部投资等环境的不稳定,给创业者带来挑战。但朱方伟认为“危”中有“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朱方伟说,国家出台4万亿拉动内需,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的投资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创业机会。朱方伟解释到,经济危机会使某些市场会得到加强,另一些市场会减弱,造成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这种经济的波动就会涌现出不少创业的机会。“国际形势好,不一定你的创业项目就好,国际形势不好,并不一定你的创业项目就不好。”朱方伟如是说。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应该怎样调整?朱方伟说,大学生这个时候更应该理性选择,认真考察市场和国家的需求,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