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年仅18岁的徐淑琴来到原河南郑州电业局东区分局当上了一名抄表员。从此,每个月她都会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每一个有电表的角落。 那时每次抄表,徐淑琴都带着账本发票,蹬上自行车走街串巷敲门抄表。 账本其实是“账卡”,厚厚的一叠卡片,记录着每块表的电量和电费。发票是用来收电费的,一度电2角2分钱,抄录下电量之后就直接算出电费,开好发票给客户。徐淑琴每月只需抄三、四百块表,早早地完成任务后她就去催费。 郑州老城区被徐淑琴日复一日地快跑遍了,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胡同她都能清楚地叫上名字来。 到了1990年,徐淑琴每月所抄的表数突然增至1000多块,而且每个月都在增加,抄表所带的账卡变成了账本,发票变成了通知单。 1998年,城网改造、一户一表改造已经全面展开,徐淑琴所抄的表早已经从机械表变为电子表。电子表的读数速度会慢一些,但是精确化程度更高了。此时,她每个月需要抄2000多户表。巨大的工作量让徐淑琴不得不考虑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尽快找到安装在线杆上、楼道内,新城区、老平房的表计位置,她开始画地图,从线路图、楼道位置图,到表的位置图,每个月她都在改变着这些“地图”的图标。 徐淑琴如今还珍藏着“地图”,厚厚的一摞“地图”,记载着无数表计在漫长的岁月里位置或者数量的风云变迁,也折射着郑州电力的巨大发展。她穿梭在都市的丛林里,经历了风霜雪雨,完成了从少女、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亲眼目睹了老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崛起,却依然安心地做着一名抄表员,无怨无悔。 如今,郑州供电公司也已成立专门的抄表公司,每个月,徐淑琴需要抄的表数也变为6000块。自行车已经不能满足路途遥远的需要,她换了辆电动车。有了电动车,徐淑琴风驰电掣般穿梭在大街小巷里,更加神采奕奕。
(编辑:韦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