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学子园地 >> 正文

经济形势就业状况严峻 励志讲座搅热"冬日"校园
转自: 时间:2008年12月04日09:58

    “外企更看重哪些品质?”

    “大学期间我应该着重锻炼什么?”

    11月12日下午,安利(中国)副总裁张明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演讲刚结束,几名学生立刻冲上讲台,向他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这场讲座中,张明德用他教育女儿的经验告诉在场学生如何在职场做出抉择:“你们今天挑企业,到底是选待遇比较高一点的,还是比较有趣一点的,我会建议你们挑比较有趣一点的。”张明德说,一份有趣的工作能让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增加一份历练,这将是未来职场重要的基础。

    张明德声情并茂的演讲,让不少在座的大学生频频点头。一名学生听完后兴奋地说,“这样的励志演讲很新鲜,让我很受鼓舞。”

    随着金融危机的寒流席卷校园,不少高校纷纷通过举办励志讲座的方式来激励学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举办了5场类似的励志讲座,安利、新东方、宝洁、谷歌等知名企业高管频繁走上讲台,鼓励学生们用积极心态把握人生。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校园讲座的主题也都打起了励志牌。

    “今年经济形势、就业状况很严峻,希望学生从这些鲜活的榜样身上获得动力,为直面职场做准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工部部长王强说,励志讲座邀请的多是企业成功人士,让学生从讲座中找到方向、树立信心是首要目的。

    李彬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今年学校多了不少励志讲座。他很感兴趣,几乎每场都会参加。他说,“听说今年就业形势不好,我有些担心后年毕业的时候找不到好工作,趁现在只是大二,有这些成功的过来人给我们指导,也许能对我的大学学习规划和自身的定位有一些帮助。”

    在李彬的影响下,同班的几名同学也成了这类讲座的“粉丝”,有时候还会为演讲者的某个观点争论不停。一场讲座曾经引发他们关于选择中小企业或者大型企业就业的讨论,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发到学校BBS上,立即引来上百名同学回帖讨论,成为当天学校的热门话题。

    张雷与李彬一样,是北京某高校的学生,今年大三。提到励志讲座,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好听”。

    “尽管这些主讲人都很优秀,但是短短两个小时的演讲,他们要表达的内容过于浓缩,或者过于注重言语的华丽幽默,千篇一律,总是说他们的成功来源于勤奋、钻研,一场讲座下来收获并不大,反倒不如自己平时广为涉猎,或者阅读名人传记,更为有效。”

    张雷坦言自己大一大二时听过一些励志讲座,升入大三后则对此很不“感冒”,基本没听过几场。可是对于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家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学者,张雷还是不想放弃和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过上个月一位知名学者的讲座,却让他“郁闷”了。

    “那场讲座太火爆了,讲座开始前一个小时,会场外面已经排了长队。人太多了,我只能被挤在门口,根本就听不清说什么,后面的互动提问环节也没挤进去。”

    张雷觉得,不管是参加励志讲座还是阅读名人传记,不过是为自己树立一个榜样目标,他不会沿着主讲人的轨迹走自己的人生,他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状,做不同的努力。

    “我现在每天忙着找工作,宣讲会的场都赶不过来,怎么可能听励志讲座。”天津一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刘欣觉得不管励不励志,“现在的‘志’已经很充足了”,励志讲座的“人生大道理”,对于她并不实用。

    就在不久前,天津市某知名媒体的总编辑在刘欣的学校做了一场关于人生规划的讲座,结束后,十几名学生围在这位总编辑旁边请教问题,刘欣也在里面。“我咨询了这家媒体今年会不会招聘,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还留了总编辑的联系方式。”她说,大家问的差不多都是这样的问题,和讲座一点关系都没有,却是和个人利益相关。

    “我对讲座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但是如果主讲人来自我心仪的企业,我可能会在讲座快结束的时候再过去,看能不能从主讲人那里获得一些就业消息。”在刘欣看来,今年的几场励志讲座,对于一切以找工作为导向的她而言,不外乎是宣讲会的另一种形式。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