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明星 >> 正文

张虎:诗书留歙砚妙手著文章
转自: 时间:2008年02月19日08:56

  ——记原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虎     

    三国时董遇劝学生抓紧时间读书,学生苦无时日。董言:“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种可贵的“三余精神”,很值得今人借鉴。

    张虎曾多年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北京日报出版社工作,作为一位编辑、记者,他懂得加强全面修养的重要性。他业余时间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酷爱的书法上。跌宕多姿的书法线条,神奇莫测的丰富变化,张扬个性的深邃内涵令他着迷。而引导他走上书法之路的,则是他的父亲和学校的老师。在书风上,他喜爱王羲之的遒劲秀丽,颜真卿的雍容大度,柳公权的内含筋骨,张旭和怀素的狂放不羁。然他深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反受其累;并援引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关于楷、行、草书相互关系的论述,来说明学书的道理,即:“真(楷)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走),草如走(跑)。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也。”书法前辈的比喻生动而精辟,使他豁然开朗,避免了走弯路。

    张虎自唐楷入手,主攻颜柳,继而转益多师。对《兰亭序》、《争座位书稿》、《多宝塔碑》、《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均多遍临习。有一定基础后,他又上溯历代碑版,如《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张猛龙碑》等。`经过多年的“专一”与“博临”阶段,作品法度功力已具相当基础,终于得以“出帖”,形成个人潇洒明快的书风。张虎认为,真正学好书法是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的,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每天苦练就可以了,首先要选对帖。帖选不对就会事倍功半。比如说,篆书已很少见,隶书也不常用,虽接近造字的源头,但对初学者并不适用;初学者最好还是从颜柳欧赵学起比较实际。因书法至唐已经纯熟,字的间架结构严谨,运笔落墨章法有序,各体书风特色鲜明,今人容易接受。

    除了路子正,他认为勤奋十分重要,并援引已故著名书法篆刻家刘博琴先生说过的话“十年画,二十年书,三十年篆刻”,认为须每日练笔不辍才可能进步。另外,学习书法要多动脑,研究字的结构和运笔特点,各种书风的异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要争取做到对原帖烂熟于心,胸有成竹,下笔自然会减少失误。但要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大量读帖,长期心摩手追,才有所得。此外,讲究“心正则笔正”,“品德不高,落墨无法”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书法也不例外。张虎深有体会地说,书法写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提高,再往上走比拼的是人的综合修养。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的理解,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为什么很多人写了一辈子书法,到头来还是停留在写字匠水平?就是因为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这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编辑出身的张虎从小喜爱文学,曾梦想将来当一名作家,上世纪80年代后,他的小说、散文分获全国优秀奖和第一名。他善诗词,所做《歙砚歌》、《端砚歌》才华横溢,著名作家冯骥才作序盛赞。文房四宝店老板喜爱之余,将诗刻在砚上。去年他写的《我读延安》获得金奖。学者文怀沙评价说:“在昔端溪青眼贵,今聆伏敔砚归歌。古之文士以砚为田,宜乎今贤张虎书录,咏歌之也。”反映出他的写作实力。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后,他把更多精力放到书法上。在中国书协工作期间,他接触到启功、赵朴初、董寿平、萧劳、沙孟海、沈鹏、刘炳森等书法大家,观摩各博物馆中名家原作机会也多了,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他主张:“看别人的书,写自己的字,要做书主,不作书奴。”他的书法既具雄浑高古之气,又得浩然学者之风,个性鲜明,这是他勤学苦练数十载的成果。

    张虎先生主张:一个人要想在艺术事业上有所成就,不可过于为利所累,舍本逐末。他身体力行,遍读家中藏书充实自己。为使书法事业后继有人,他应邀在河北省的《中学生周报》上开辟“与中学生谈书法“专栏,并编写了《中小学生书法入门》一书,对于自己,张虎谦虚地说:“检视旧作,总能发现缺憾不足,不敢松懈啊!”张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艺术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全国文联全委会委员。


(编辑:孙小美)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