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刚刚启动的电厂“脱硫外包”业务也许将成为2008年中国环保治理大事记上重要的一笔。
2008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在电力行业推出了脱硫业务特许经营模式,首批试点项目11个,涉及6大发电集团,参与试点的项目总装机1500万千瓦。
对于将火电厂的脱硫业务外包对治污所起到的作用,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大气处处长汪键心里有一本账: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国的50%以上。电力行业的脱硫设施能否稳定有效运行,直接关系到全国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完成。
据了解,这一试点的观察期是三年。市场人士认为,试点能否运行成功,不仅将为电力行业下一步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也将直接影响“市场化治污”理念在中国的实行。
“五个一公司”劳民伤财
电力行业脱硫外包,不仅在中国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一项创举。而由政府主导在单个行业大力推进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环境治理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电力行业也是市场化治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一政策的出台,与脱硫行业近年来的无序竞争、电厂脱硫管理混乱不无关系。
从2000年起,国家对火电厂上马脱硫设施逐步提出硬性要求,一批脱硫公司应运而生。然而当时市场上流行EPC模式让这一硬性要求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EPC模式即项目总承包模式,俗称“交钥匙工程”。脱硫公司将电厂的脱硫设施安装到位后即退出,并不参与后期运营。在这一模式下,电厂追求的是投资最小化,脱硫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上马的脱硫工程质量可想而知。
根据中电联的一项专项调查,全国火电厂脱硫设施的实际投运率只有60%,而国家要求是95%。大批仓促上马的脱硫工程运行不久即出现故障,而对于电厂来说,脱硫又属于化工行业,并不是电厂技术人员的强项。因此,大量脱硫设施在电厂成了摆设。再加上去年以来的“电煤告急”,不少电厂也有意识的偷偷关停脱硫设施以节省成本。
业内人士透露,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曾在某次内部会议上怒斥这一现象。他将大量不规范的脱硫公司比喻为“五个一公司”,即一个老外、一个场地、一个电话、一个项目、一个公章。由于火电厂的一个脱硫项目动辄就一两个亿,因此,很多“五个一公司”往往拿到一个项目就能吃几年。
“五个一公司”红火的背后,是火电厂依然浓烟滚滚的烟囱。据业内人士介绍,从2006年开始,由于质量低劣,一些上马没有几年的脱硫项目陆续出现返修改造。以贵州安顺电厂为例,花1.5亿元上马的脱硫工程,不到两年就要改造,改造又花了1个多亿。
大量重复投资还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有形损失,而国家为此付出的环保代价却是难以衡量的。
由于脱硫设施安装是脱硫公司,运营是电厂,因此,一旦出现环保责任,双方往往互相推诿。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相关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万元,这就意味着2005年我国因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98亿元。
特许经营各担其责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此次首批获得试点资格的7家脱硫公司之一。其市场总监冷小波表示,电厂脱硫外包就好比老百姓家里装修,如果仅仅让脱硫公司承包工程,难免隐患重重。
他告诉记者,实行特许经营后,电厂脱硫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日常管理将全部由脱硫公司负责,国家对电厂实行脱硫电价,即每度电加价0.015元,脱硫公司的收入即来源于此。电厂则只需将10~20年的脱硫业务经营权授予脱硫公司,脱硫公司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陆续获得回报。也就是说,电厂将不再需要先期支付项目费用,由于要靠长期运营来获得利润,脱硫公司必须要考虑包括健康、环保指标、返修费用等长期目标。
一项刚刚启动的电厂“脱硫外包”业务也许将成为2008年中国环保治理大事记上重要的一笔。
2008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在电力行业推出了脱硫业务特许经营模式,首批试点项目11个,涉及6大发电集团,参与试点的项目总装机1500万千瓦。
对于将火电厂的脱硫业务外包对治污所起到的作用,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大气处处长汪键心里有一本账: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国的50%以上。电力行业的脱硫设施能否稳定有效运行,直接关系到全国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的完成。
据了解,这一试点的观察期是三年。市场人士认为,试点能否运行成功,不仅将为电力行业下一步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也将直接影响“市场化治污”理念在中国的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