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评出2006-2007年度高校优秀辅导员,他们用爱心、责任和智慧——
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近的老师。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业上给予帮助,还在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学生事务、职业发展方面给予专业化指导。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日前评选2006-2007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辅导员,沪上高校辅导员竞相展示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技能。他们说: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一份发自内心的责任,用真诚的建议、真诚的行动,帮助学生迈好从校园到社会的每一步。
上海外国语大学徐丽云:284名同学的短信“天使”
三年半,284名同学,每个月与学生的三四千条短信。动感地带90元1950条的短信套餐,跟随徐丽云整整三年半了。徐丽云,上海外国语大学辅导员。因其连续多年成功地借助于手机短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情绪疏导,而被同学亲切地称为短信“天使”!
三年半来,伴着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04级284名同学,每个月与学生的三四千条短信,成了徐丽云生活的重要内容。所有的同事都说,小云最厉害的功夫有两项,一是打字,一是发短信,两只手左右同时开工,速度惊人!她会对着短信笑,对着短信急,对着短信惊讶,对着短信流泪。因为短信,已成为她与学生完全融为一体的、最真诚贴心的交流途径。
学生大一时,独生子女的她,妈妈患了子宫癌,爸爸刚做过脊椎大手术。只好请假手术陪床的几天,妈妈问,你怎么这么多短信,一分钟不停的发?但家里人哪里知道,短信成本低,学生喜爱,只要学生不停机,她走到哪里,学生总能把自己最新的情况和心情向她倾吐。
后来,徐丽云成为了“泡泡一族”,用网络与学生短信联系,后来她发现学生直接回复,是在套餐外加收费用,考虑到增加学生的通信成本,她毅然放弃了方便的打字发短信,依然改为手发。在她的手机短信里,有多少学生拿到工作签约第一时间的相告;有多少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了引导与解答;有多少难以当面启齿的问题与她交心。
学生们在短信中都会体贴地说,“老师,有空时再给我回复,我不急的”;“老师,千万不要再回不客气了!我们每天表达谢意是应该的”;“老师,您是我们284名学生的短信‘天使’”!
感言:服务需求,引导发展,作学生成长的指路人。
华东政法大学孙帅梅:情理交融亦师亦友
孙帅梅,华东政法大学辅导员。工作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与情感育人相结合,被学生亲热地称为是亦师亦友的好“梅姐”。
她坚持制度挂帅,以理服人,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民主制度,搭建成长平台,保障学生发展机会的公平与公正。她所带班级连年荣获优秀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等称号,其中0308班更成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用同学们的话说,制度是成功的根本保障:选举、班会、班委会、班费管理均有规范,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工作反馈、群众监督、积分考评等工作机制卓有成效。
孙帅梅认为每个班级各有特殊情况,一套制度不能套用于所有班级。2007年,她再次在新生班级中组织开展了关于民主制度的大讨论。她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宿舍先期讨论,班会集中表决,观念的撞击、观点的交锋,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民主集中制,更体会到集体生活中包容、合作与责任的重要意义。会后形成的班级民主制度,同学们都自觉自愿地认同,这更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
她坚持情感护航,以情感人。她说辅导员对一个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每次接新班,她都第一时间让学生熟悉自己。一次次的“解密辅导员”行动,让大家对她、对辅导员有了深刻的认识。她宏观指导,负责人精心策划,同学积极走访,对于辅导员的定位与解读,五花八门、众说纷纭;而她的最终解密,让同学们对辅导员、对作为辅导员的她,既了解,又理解。师生之间关系的拉近,让合作与支持变得轻松愉悦富有感情。
感言:制度挂帅,以理服人。感情护航,以情动人。
上海师范大学戴冰:工作实践中的“思想者”
戴冰,上海师范大学辅导员。因其善于理性思考、创新实践而给学生和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大家称作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的“思想者”。
戴冰始终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政教育者在经典理论的支撑下不断丰富思政工作的外延、内涵和机制。用实践的态度凝结成科研是戴冰老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2003年4月“非典”肆虐,在高校思政工作紧急出动的时刻,在紧张工作之余,戴冰开始思考危机时刻思政工作的应对,几天后《危机应对战略在学生工作中的建立和应用》的论文应运而生。
在繁忙的学生工作中,戴冰敏锐地感受到学生信息的收集处理是学生工作的关键,他开始致力于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的推进。主持开发《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得到了学校和社会认可。而学术论文《辅导员信息素养》的发表也成为他学生工作信息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戴冰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有效地把学生支部、年级管委会、班委会、班级小组在不同阶段的运用与学生的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学生成长,应对可持续管理;实现宏观把握,强化个体关注;发挥学生作用,实现自我管理。
2007年,戴冰提出了以年级管委会为载体的“四维持续管理模式”并撰写了《“四维模式”下可持续管理初探》,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繁忙复杂的学生工作之余,戴冰始终秉承科研是辅导员工作保持旺盛生命力基本保证的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博士研究生,戴冰的工作、学习有了一个最佳的焦点。
感言:辅之心灵、导之言行,我是辅导员。
东华大学徐玥:打造《学生党员成长手册》
徐玥,东华大学辅导员。因其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真情付出而被身边领导和同事亲切地称为学生党建教育“专家”
随着大学生党员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党建工作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结合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徐玥老师开创性地提出“党员教育管理全程化”,设计并完善了分层次、多角度的积极分子培养梯队,不断优化现有的培养发展机制,把党员教育管理贯穿于大学教育乃至毕业后的整个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她一方面带头组建“学生党建工作组”,严格实行“党员挂牌制度”、“民主生活会开放制度”、“党员考察评价制度”等长效机制,让党员在入党后仍能够自觉接受周围同学的监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向“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标准靠拢;另一方面为学生量身打造《成长记录手册》,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并针对已经毕业的党员学生建立长期的定向跟踪调查与回访机制,在深入了解分析其在毕业后的发展动向和思想转变情况的同时,也为其提供帮助,以期达到双向双赢的目的。
徐玥所指导的基层党支部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氛围也日益浓厚,各支部相继围绕和谐校园建设、优良学风标准、科学发展观等热点问题推出了深受好评的“周周讲坛”等长期性系列活动。这些特色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使党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也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内在活力。
感言: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形式而是思想上的。
上海水产大学杨妍艳:心理健康教育的“小能人”
杨妍艳,上海水产大学辅导员。因其善于结合大学生发展需求,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被身边同事誉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小能人”。
作为水产大学校心理研究会的一员,她积极配合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连续两年参与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和日常心理咨询辅助工作。作为学院的心理联络员,她牵头建立了学院学生心理档案,对心理困难生重点关注,长期跟踪。从2006年开始,每学期她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1000多人次学生参与;她还邀请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老师作指导,开展了“宿舍一家亲”、“大学新生面面观”、“我的大学我做主”、“恋爱你准备好了吗”等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每学期参与学生达300多人次。
一名2005级的男生因为失恋,情绪低落,开始自暴自弃。杨妍艳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对该生进行心理疏导。她及时和他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进行了电话沟通,和该生所在班级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取得了家长和同学的配合。她判断出该生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的根源在于其人际交往的适应障碍。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察觉自身个性上存在的一些缺陷,鼓励他融入到同学中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杨妍艳终于以自身的真诚取得了这名男生的信任,曾经自暴自弃的他又重新走进了大学生活。
还有一名2006级的女生,因物理课遭遇第二次重修,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提出了退学。杨妍艳了解情况后,多次与该生谈心,充分理解该生的痛苦,也感受到该生个性上的脆弱。她及时帮助该生联系到任课老师,让老师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帮该生分析原因,一起制定学习方法。当该生顺利通过第二次物理重修考试时,将消息第一个告诉了她……
感言:青春在激情燃烧中成长!
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宇奇:港澳台学生的情感“灯塔”
张宇奇,上海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她所辅导的一百六十多名学生中有一群身份特别的学生,就是“港澳台华侨学生”。他们是来上海求学的港澳台华侨大学生中人数最为集中的团体,最多时达65名。针对这样的特殊学生群体,张宇奇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港澳台华侨学生大多初次来到祖国大陆,生活上、语言上都有很多困难,张宇奇就组织上海的同学进行“学说上海话,了解上海风情”的小讲座。很多港澳台华侨学生学会了说简单的上海话常用语,熟悉了周边环境,也拉近了与大陆学生的距离,这对之后的学习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老师经常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和教学工作意见会,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们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勉励学生提出创新性、可行性的教学改革方案,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酷暑炎炎,张老师不辞辛劳,走访十三个见习医院,探访在那里见习的学生…
张宇奇还善于以港澳台华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加深他们对祖国的了解。“台湾生上海一日游”、北京“龙脉相承”两岸青年交流、“寻根西安行”等活动,祖国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辽阔疆土和秀美山川都给学生们以深刻印象和巨大震撼,从而增强他们对祖国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张老师在她的学生心中就像一座“灯塔”。她常常对学生说:“无论走到哪里,我希望你们能保持对中医挚爱,把这人类的文化宝库传承下去。”正是这句话,激励了这群特殊的学子,也影响了更多的年轻人。
感言:真诚的语言能温暖心灵,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复旦大学赵强:全心付出的“科研师长”
赵强,复旦04化学辅导员。他的115个学生中,37人获科创行动资助,发表了22篇SCI论文,4人获复旦大科技创新类杰出单项奖,他创立科创中心,鼓励学生多思多做多创新。他说:“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服务学生,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学生们亲切地叫做“20年后我们也不会忘记的‘科研师长’”。
赵强本人在专业学术上不断率先示范,取得多项佳绩,拥有2项发明专利、多篇国际期刊学术论文。他的时间,基本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度过,继夺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之后,他又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银奖。他说:“作为辅导员,不只是在言语上为学生做好成长成才的指导,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就‘说话’。”
为了帮助学生走好科研的第一步,他每天主动邀请学生谈心,和他们一起选择导师,与他们交流各项学术活动申请的经验等。就这样,学生的学习情况、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已有学生被哈佛、普林斯顿、伯克利等世界顶级名校全奖录取,这在化学系史上也是极为优秀。
工作中,他先后搭建起学业辅导体系、创办了“砺石讲坛”经典品牌、建立了《化学学习兴趣量表》等工作工具。他说:“作为辅导员,我们也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要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品质,为他们的成才铺设道路。”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他都充分了解,以便在学业情况、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给出个性化建议。
感言:理想信念引领人,人文关怀感召人。
上海交通大学胡薇薇: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
胡薇薇,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辅导员。因其连续多年在学生就业渠道开拓、职业规划辅导等方面都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而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引路人’”!
为了让更多的用人单位了解微电子学院的学生,胡老师利用学院设立的IC俱乐部这一平台,创立了IC企业信息库,通过网络搜索、咨询专业老师等方式对这些企业进行初步了解。随后,胡老师逐个对重点企业进行联系、拜访,向他们介绍微电子学院的培养体系,学生质量,同时也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建议反馈给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了维系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胡老师还定期编制IC俱乐部简报,介绍学院发生的一些大事以及校企合作的一些典型实例,发送给各个俱乐部成员企业。通过简报的形式维系和企业的日常联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业内企业了解了微电子学院的学生,一旦有实习或者招聘的需求,便会直接和胡老师联系。因此,微电子学院虽然生源规模不大,但是企业的需求却总是源源不断,每年只针对微电子学院的专场招聘会就有几十场。
此外,每逢新生入学,她一定会在新生入学辅导中开设生涯规划的讲座,而这样的生涯规划辅导,将贯穿着学生们的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年级有不同的侧重,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包括讲座、座谈、团体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辅导,并组织体验式培训,学生们从中获益良多。最让胡老师乐道的是她参与通过设置一些不同主题的活动项目,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切实的感受到团队合作、责任心、领导力等职业素养的真正要义。
感言:学生工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辅导员要“待之以诚,持之以恒”。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周学芬:给学生送一张个性书签
周学芬,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辅导员。“以诚取信、以信助人、以诚取德、以德育人”是她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座右铭,架起了她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桥梁。
2005年临近暑假之际,针对所指导的2003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学习懈怠问题,周学芬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总结自己过去两年内完成的十件最重要的事情和未来两年内打算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并给她写信。暑假期间,她认真阅读学生的总结并先后给每一名学生回信,信中包含了她对学生的中恳评价及真诚建议。学生们都被她的真诚、敬业而感动。
周学芬经常鼓励现在所带的2006级学生课余多读书、读好书。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她自己印制了两盒个性书签,亲笔书写对每一名学生的评语、建议和鼓励。146学生拿到书签时都非常感动,有的说“没想到老师这么了解我,给我的建议一语中的”,有的说“老师做这些书签肯定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就冲着这点我也会善加利用多读几本好书”。一个学期后,学生们纷纷在书签上书写读书感悟,她将书签整理成册在学生中交流,从而营造起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名男生多年来一直受抑郁症困扰,周学芬几乎每周都要安排出一个晚上和他谈心,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他开始逐步接受周学芬的建议——“重大选择时暂缓决定”。每当他情绪波动严重时,他都会给周学芬发短信或打电话求助,周学芬都会在第一时间帮助他进行调整或治疗。
四年来,她始终以饱满的真诚的风格、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投身工作,形成了以“快乐、真诚、大爱”为主题的工作情感哲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作风。
感言:以诚取信,以信助人。以诚取德,以德育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范建芳:残疾学生心目中的亲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是上海最早招收残疾学生并且是唯一一所成建制独立开班的高校。范建芳,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辅导员。因其动情、无怨、快乐的付出而成为残疾学生心目中的亲人。
为了和聋人大学生很好地沟通,范建芳老师努力学习手语,并通过QQ、手机短信及笔谈等多种方式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自强不息,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多做贡献。
小胡同学是名孤儿聋哑学生,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生活习惯与一般同学不同,一开始经常与其他同学有矛盾。为此,范建芳老师多次找小胡同学交谈,同时一次次找其他同学谈心,使他们逐渐理解,并从生活、学习上开始主动关心帮助小胡。为使小胡同学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她还挑选了各方面表现优异一名学生党员一对一地帮助他,使小胡同学在各方面均有很大进步。
范建芳老师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她还积极组织健全学生开展与聋人大学生的“一帮一”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并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使聋人大学生平和地融入艺术学院,融入社会,同时也使一大批健全大学生得到教育和锻炼,激发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丰富发展了他们的人格素养。
在她的带领下,聋人学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也在艰辛的付出之后,相继收获着一个又一个惊喜。她所带的学生中,获得过华东地区包装设计大赛银奖、上海艺术人才奖及市级以上奖项的多达三十余项;她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荣获上海市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三位同学成为上海第一批聋人大学生党员,就业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