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如何选择?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高校辅导员又将如何教育?复旦大学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课题报告不仅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更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航。
十分关注个人发展,学习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
赵强是复旦大学化学系的辅导员,也是课题报告的执笔者。他认为,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大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九成学生树立了人生理想。各种理想追求中,学生优先考虑的依次是:家庭、国家利益、事业、个人自由、信仰和爱情。学生心目中最具幸福感的是“有温暖的家庭”,同时,选择赴西部支教,报名参军,志愿到山区、基层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大学生十分关注个人发展,学习愿望比较迫切。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占了1/3。六成学生周末会参加各种英语、计算机培训班。
调研结果同时显示,大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有超过九成的学生表示,学分制给分情况会影响其对课程的选择。考研热、晚自习率高等现象的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依次是:收入、个人发展空间和个人兴趣。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热爱祖国”,但很多人试图“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数据显示,愿意赴祖国重点单位、西部、基层就业的学生集中在“富裕家庭”学生、理科学生、中西部生源学生中。
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赵强认为,他们具有极强的“可输入性”和“可塑造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在学生个人发展与为国家做贡献之间找到结合点。
渴望独立空间又期望与人交流,追求个性又有从众心理
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调研显示,许多学生每天有2.5个小时坐在电脑前,最常做的三件事是:聊天、查找资料和观看电影电视节目。网络使社交渠道拓宽、社交对象丰富,但往往不能深入,“内心想法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倾诉”。
学生每天有2小时用于体育活动、逛街、购物等休闲娱乐。很多同学喜欢穿个性服饰,换新款手机,出入健身房。学生们还越来越热衷于过各种节日。
上海大学生每月购买学习用品和书籍的花费占当月支出6%,而买化妆品、娱乐等支出占30%。在学校书报亭里,娱乐类报纸的销量远远超过了社会新闻类报纸的销量。
大学生的语言体系颇为“时尚”。“我”变成了“偶”,“7456”指代“气死我了”。如果有学生不会使用,会被嘲笑为“土”。
大学生渴望独立空间,又渴望与人交流;追求个性,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复旦大学电光源系辅导员邓续周认为,许多辅导员的年龄和大学生很接近,在时尚、娱乐等方面,应该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和完善人格。这也对辅导员自身的理论和素养提出了高要求。
处理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更为张扬,高度认同劳动与奉献等优良传统
根据调查,30%的学生尝试过网上征婚(友)。学生认为“爱情由自然而然的感觉产生”。绝大多数学生憧憬在23岁之后、30岁之前步入婚姻殿堂。这表明学生对校园爱情有较高的期望,但处理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更张扬,更以自我为中心。
在价值观问题上,多数学生高度认同劳动与奉献这些优良传统,愿意无条件照顾父母,对“铺张浪费”、“考试作弊”等现象表示明确反对,每年都有大量志愿者走向社会。调查还显示,有一半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公德水平高于父母。大多数学生道德底线比较稳固。
不同学生群体有不同特点。学生干部群体责任心强,表达、沟通和组织能力突出,但创新意识、牺牲精神相对不足。
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内在差异性不可忽视。赵强认为,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个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