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学子园地 >> 正文

艺考,是不是一种昂贵的屠龙术?
转自:四川新闻网 时间:2008年03月10日09:07

  A、艺考,是不是一种昂贵的屠龙术?

  何谓屠龙术?《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擅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炉火纯青,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每年年初,浩浩荡荡排队报考艺术院校都是固定的风景。

  到2月20日下午6点止,三天内,超过3.5万人次在某省会城市考点报考中国美院。今年中国美院计划在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555人,共41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基本与去年持平。从这个比例一看便知,僧多粥少,美院难考。

  不止美院,几乎所有艺术类院校都沸沸扬扬。汹涌的人群中,必然有大部分要伤心而归,下次再来或是另作主张或是继续苦熬。

  北京电影学院585个名额有1.3万人竞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招705人,报名者达1.8万人。在鲁迅美术学院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场面:一名考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跪地给校园内的鲁迅塑像磕头,祈望取得好成绩。

  这几年,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持续升温,各地报考艺术类考生人数持续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艺考热?用专家的话来说,报考次数多、渠道广是“艺考热”的一大原因。另外,现在家长对子女从小就进行艺术培养,也是“艺考热”的一大原因。和高考相比,艺术类考试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艺术专业成了部分学生圆大学梦的曲线道路。同时,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是“艺考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B、投名状:“入伙”的代价,有点不可靠

  一向喜欢发表意见的余秋雨曾在公众场合郑重其事地说:“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请不要过于热情地判断自己孩子的艺术才华”。

  林冲雪夜上梁山,先得杀个人纳付投名状才算正式入伙。这是必不可少的代价。那么,我们先看某学生艺考之路的“投名状”。

  他是一名艺考复读生,所学专业是长笛。他从6岁开始学习长笛,他妈妈算了一笔账——乐器一共买了3支,共23800元。刚开始只上大课,一个学期600元,从小学一年级上到初一,7年花去8400元。从初二开始,改上小课,一周一次,每次100元,上到高二。按一年上40周算,从初二到高三,4年就花了16000元。高三那年,为了考大学有把握,找了个教授级的老师,1小时200元,一周两次,学了5个月,花了8000元。去年他报考了四所学校,去了北京三趟,每去一次,报名费加住宿费、交通费、电话费等,少说也要两千元……这些费用加起来,高达6万多元。

  再以某女生为例来算算艺考代价。她今年24岁,从小学开始学拉小提琴,学琴十多年,一共换了四把琴,最贵的琴花了2000多元。上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去上一次专业课,那时的课费她记得不贵,大概一次30元钱,一直上到高中,课费涨到每次70元。上大学前的这9年时间里,课费累计差不多也接近3万元。在音乐学院上学,学费每年8000元,四年合计32000元,加上4万元生活费,这小提琴学下来超过了10万元。

  上述所谓“投名状”表明,艺考代价还是相当大的。可也像现在流行的那个笑话说的一样,你交了“投名状”,才发现兄弟是不可靠的。而艺术,有时也一样不可靠。

  C、集结号:有人光荣了,有人被忘了

  艺考生中有些人顺风顺水,考时没花太大力气,毕业了也能找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另外有些人,考得吃力,工作也不理想,一肚子的不开心和委屈。

  像电影《集结号》里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一场战斗打下来,有人成了光荣的烈士,而那47个阵亡的战士被人遗忘了,没有人为他们吹响集结号,那种憋屈谁看了都掉泪。

  艺考生的遭遇和这差不多。有些人顺风顺水,考时没花太大力气,毕业了也能找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另外有些人,考得吃力,工作也不理想,一肚子的不开心和委屈。

  黄昕现在是一家媒体的美术编辑。2006年他从中国美院动漫专业毕业,先去上海在世佳游戏公司做动画,那是一家日本公司,管理刻板,劳动强度很大,三个月后他去了杭州,在这家媒体里工作到现在。

  考美院的时候,他在四个考点报了三个专业,当时动漫专业是新开设出来的,好多人不知道也不了解,而他机敏地发现了这个机会。他们这一届动漫专业学生毕业时,正值动漫热潮,很多高校都新开设了这个专业,直接就选了很多人去高校任教。还有一些同学去了腾讯、网易、搜狐这些大的门户网站,主要做与游戏有关的工作。黄昕现在的工作主要是画漫画和制作图形图表,工作量不算大,每天上夜班,白天有大把时间可以自己使用,收入与工作量挂钩,每月总有三千元以上。

  不那么理想的一个例子是张艺。她自从毕业以后,便与“艺术梦”无关了。她说自己大学四年花费了8万多元,毕业后马不停蹄换了三份工作,没一份和她的专业有关。

  2002年,她以美术特长考入某高校艺术学院,学习环境艺术设计。2006年9月毕业,现在在一家私人广告公司从事礼仪方面的工作,与她的专业无关。每月拿着1800多元的薪水,与当初公司承诺相差甚远。这使得她又动了辞职的念头。这已经是她毕业后换的第三份工作。

  张艺说,班里当时一共100名学生,就业的只有13个,考研走了4个,其他的都在四处“漂”着。说到当初的投资和现在的回报,张艺说:“麻木了,现在艺术类学生毕业都这样。而且美术类学生社会需求量相对还算较大的,要是声乐、器乐一类,就业基本在个位数。”

  D、切苹果

  这是个《读者》式的老故事了:爸爸让孩子切苹果,并且说苹果里面藏着一颗星星,让孩子去把星星找出来。按照我们习惯的方法,都是纵向切苹果,切开了就是两边各半个苹果,哪有什么星星?可是换个角度,横着把苹果给切开,奇迹就出现了,果核那儿,真的是一颗星星的形态。

  通常来说,我们都把这个故事当成一种比喻,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去多想想可能的角度与可能的空间,那样才不至于把生活过得太乏味太没创意。在这个意义上,苹果就像生活,生活怎么能过得星光闪闪,那可真是种本事。艺考这件事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一种灵光回射的东西,那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学艺术的人内心应该有一种大欢乐才是。可是偏偏我们就有把艺术也给弄乏味了的本事。

  艺考不是个新鲜话题了,屠龙术也只是一个比方,面对生活的复杂局面,其实并不能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只是希望,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都得现实起来,认清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也认清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然后决定去做怎么样的事情,而不至于过得太糟。

  这几年高校不断扩充艺术专业,有些高校的“艺术培养”越来越有技能培训或者职业培训的味道,一些艺术专业成了戴着高校这顶“大盖帽”的“技校”,而艺术生的考前培训和学习期间的费用又那么高。利益搁在那儿,现实并不好改变。

  画得像孩子一样随意的大师米罗曾经在北京开过一个画展,听说大师来了,不少家长们都带着学画的孩子去现场观摩。当时媒体报道说,很多家长看了米罗的画之后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信心,因为那画看起来就是孩子画的啊。

  唉,这种信心我们似乎随处可见。我们有时活得越来越茫然,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无所适从。大家都说得好听,把一个苹果的故事引申出无穷的意义来,可真要见了真实的苹果真实的利益,全都忘了刚才是怎么回事。

  尽量清醒吧。


(编辑:管小茜)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