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专家学者为保障电力安全建言献策
转自: 时间:2008年03月18日08:33

    ●加强电网建设  确保供电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其励
  ●加速建设减灾应急体系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 王昂生
  ●加强技术力量  完善预防机制  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 杨富强
  ●将电力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陈望祥
  ●大力发展核电  重视地方电源支撑    原电力部生产司教授级高工 蒙定中
  ●提升线路防覆冰综合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倪文
  ●提高电网安全性  建设分布式电力系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刘国强
  ●营造和谐环境  重视安全电源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 夏清
  ●重视电网结构布局的安全性及灵活性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 孙元章
  ●全面启动应对冰灾能力科学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崔翔
  ●电力安全应升至国家安全层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中心主任 史丹
  ●提升电网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  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总工 杨建平

    编者按

  从2008年1月10日开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持续的大强度、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导致输电线路发生倒塔、断线、舞动、覆冰闪络和脱冰跳跃等多种灾害,给湖南、江西、安徽、湖北、贵州、广西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网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严重损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3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电网抢修恢复重建工作已完成,受灾电网恢复正常运行;截至3月12日17时,地方电网因灾停运电力线路和变电站分别恢复85.4%和94.5%。
  在电网抢修工作取得重大决定性成果的同时,我们应以全球大电网为参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速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防灾减灾能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月11日,中国电力报社在京举行“电力防灾思考及应对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著名高校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析问题,为保障电力安全建言献策。现在,让我们共享这次思想盛宴。

        

黄其励→加强电网建设  确保供电安全

  这次严重低温、冰雪和冻雨灾害,显示了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应变突发事故能力、保证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电网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彻底改变我国电力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发、轻输、不管用”的认识和做法。目前由于电网、电源建设不同步,使有的大机组建成后却不能及时发电,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损失。今后应积极贯彻“三同时”方针,将电网与电源建设“打捆”审批,从项目核准阶段起,二者能“同时起步、同步进行,同期发挥作用”。
  第二,扎实推进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制约电网建设进度因素突出表现在核准前的前期工作。此阶段要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专题支持性文件的编制及评审工作。而上述工作都需要包括国土、规划、林业、发改委等各级职能部门及村、乡、镇、县、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三,高度关注配电网建设,提高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为保障重要用电部门的可靠供电,主要应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科学规划,建设双回至几回可靠的、各自独立的供电线路;采用多端供电加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有条件的城市、部门,可考虑采用电缆线路等。
  第四,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引进风险管理试点。风险评估中要有效利用中短期天气预报,以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最优来规划电网,考虑小概率严重事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使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五,强化和优化电力规划及布局。建议国家进一步研究能源安全战略,从应对灾害的角度研究电力系统规划。同时电力规划要考虑区域大电网瓦解的极端情况,今后在实施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区域电网必须有足够的有功、无功支撑和电源保证,并有电网的“黑启动”预案。
  第六,合理配备分布式电源和紧急备用电源。有条件的区、省级电网,要建设中小水电、抽水蓄能电站或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兼作“黑启动”电源;铁路、交通、医院、交通枢纽、广播电视、党政应急指挥中心等重要部门,应建设必要的应急移动电源或分布式电源。

王昂生→加速建设减灾应急体系

  今年1~2月,南方多个省市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暴露出我国减灾应急体系的脆弱。具体而言,反映了我国气象中长期冰雪预报薄弱;各部门对冰雪红色预警反应迟缓;国家应急系统起动慢;铁路、公路、航空应对冰雪灾害能力差;煤-运-电在大灾时应变力弱等问题。
  减灾应急体系如此脆弱,急待加速建设。具体该怎么办?我认为,大灾大难是当今危害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危险,不仅政府、人民关心重视,中国科技界必须以更大的热忱予以关心重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等应当联合起来,共同为国分忧,拿出办法来应对大灾大难。国家及上述科技部门共同拟定中国应对大灾大难的科技规划,联合或分别设立重大科技项目。选拔国内外顶级科学家领衔项目,并与相关部委合作,使项目为防灾祸发挥作用。
  其中,中国气象应当首当其冲,中长期预报急待加强。中国气象局应当与中国科学院、高校合作攻关,联合攻克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难题;大力加强重大灾害天气的中短期预报、预警工作,保障国家防灾急需;开展重大灾害天气的中长期预报研究,促成若干大灾预报时效延长;气象预报必须与国家应急办、各部委、各省市有机联系,建立专门系统,灾时不断提供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及灾情信息,促进共同减灾。
  强化电力减灾应急体系已经时不我待。
  应该建立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及体系,包括:中央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各大区域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各省市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全国主要电厂、电站电力减灾应急系统。
  电力减灾应急系统应包括:一是电力及其灾害信息源。例如,发电动力(水、煤、风、油等)动态信息;发电量的动态信息;电量输送的动态信息;配电的动态信息;电力灾情的动态信息及时空分布。二是电力灾害信息处理平台。包括电力及其灾情的大型综合数据库(实时库、历史库、地理信息库)以及电力及灾情的信息处理平台。三是电力灾害的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综合数据库、模型库、规则库等。四是灾情信息发布系统。
  希望这次大灾大难能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特别从国务院应急办、减灾委和科技界等高层下功夫,在减灾应急的战略全局、系统体系、减灾应急科技总体等方面有所改进。

杨富强→加强技术力量  完善预防机制

  在应对此次低温冰雪灾害的过程中,从行政手段上讲,中国的应对手段还是很先进,系统还是很有效,整个群众的组织和其他方面的介入还是很及时的。这也体现了中国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

  我经常在福建,福建的台风很频繁,当地政府就很注意预防。例如去年的一次台风,福建在2天内就组织了几十万人全部撤离,这在美国是绝对做不到的。我认为对减灾防灾问题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行政力量,我觉得中国的行政力量和行政措施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还有一个方面是技术力量,中国的技术力量太薄弱,而这一次冰雪灾害天气就是考验了我们的技术力量。例如在美国,我们经常看到平原地区有飓风,但美国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倒塔,主要的干线几乎不受影响。所以这一次我国电力在灾害中出现危机,我觉得应该把着重点放到技术上来。
  我们这次说是50年一遇,对于我们搞电力工程的来说应该有这个预测在里面,但事实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考虑。不过这次覆冰灾害确实严重,而且故障地点主要在山区,这样抢修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在美国如此恶劣的气候也比较少见,也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我觉得这次灾难也算是给中国电力建设提供了一次发展机遇,冻害是一种世界性技术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在技术上有个跨越性的发展。此外,我们也要考虑我们国家的能源分布情况,是地区电网应该加强呢还是跨地区的电网应该加强呢?现在我们主要在搞跨地区电网,这样搞不好就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很大损失。50年一遇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我们的技术和预防机制确实还需要努力。

陈望祥→将电力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次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南方诸省电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温总理近日在人大报告中明确指示:“要从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作为电力职工,我们应当按照温总理的指示,有责任进行深刻反思,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这次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要牢固树立防灾和应对突发事件忧患意识。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十五”期间开始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这种成就在这次严重自然灾害中凸显了其脆弱性,特别是电网如此脆弱,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电力安全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即使局部地区供电瘫痪,对经济社会全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应对防灾和突发事件的忧患意识。
  第二,要切实将电力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是从实践和实验中来的,这次雪灾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电源和电网的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特别要加强省、区域电网的规划,省级及区域电源和电网的布局十分重要,大中城市、主要的市、县要有必要的受端电源和保安电源,当受灾和突发事件时能紧急分区供电,要鼓励大用户设置分散电源或备用电源。
  由于雪灾使500千伏电网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电网瘫痪,外送的大电源也就不能发挥作用。这次雪灾告诉我们,外来电源比重过大,在平时受灾时特别是在发生战事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不利的。
  第三,拓宽资金渠道关键是要搞活企业。
  长期以来电力工业发展“重发、轻供、不管用”,电力工业投资中,电网投资与电源投资比例不匹配,配网投资尤其不足。据分析“十五”期间,500千伏电网年增长率18%;220千伏到35千伏年增长率6%;35千伏电网以下到配网年增长数很低。
  目前电网企业投资渠道单一,没有钱去搞35千伏以下特别是10千伏以下的配网建设。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建设标准,都需要大量资金,不实行电网建设资金多元化,不可能筹集到应有的电网建设资金。

蒙定中→大力发展核电  重视地方电源支撑

  本次冰灾对电网运行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研究。
  第一,电源布局决定于能源资源,要依靠核电。
  老领导沈根才最近指出:我国一次能源是缺油少气、水力有限、煤炭多但受运输限制。据他研究,2050年我国需要能源折合标准煤约为54亿吨,但能自行提供最多约为41亿吨,至少缺10亿吨(可折合为14亿吨原煤或7亿吨原油)。他建议抓紧引进或生产新压水堆核电,同时加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过关和大规模生产,才能解决2050年的能源资源问题。
  第二,各地区的电源布局应该独立自主,就地供电。独立自主才能真正的实现全国能源优化配置,就地供电才能真正的保证安全。按中国的能源资源预测,各地区应尽量大力发展核电,为充分发挥核电效益和地区调峰、保证安全,应装设相应抽水储能电站。
  第三,大型烧煤电厂是装在北煤基地还是南方负荷中心?回答是尚未解决的两个方案:方案一,以全国能源优化为理由提出的跨区输电方案;方案二,我国长期沿用的就地供电的输煤方案。到底哪一个方案是真正的能源优化方案?哪一个方案确实能起到安全、抗灾、环保的作用?
  跨区输电方案是北煤就地转电,只能在缺水的北方用空冷发电机组,其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皆很高,而且长距离输电(不论交直流)不仅损耗大,还容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不安全,也不环保。就地供电的输煤方案则是输煤至南方,可用水冷发电机组,其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皆低得多,而且当地分布建电厂独立自主,减少远方电源,安全性高,符合抗灾要求。
  第四,地方电源支撑非常必要。湖南关停小火电较彻底,大停电时没有应急电源,损失惨重。贵州关停小火电留点尾巴,在此次灾害中,未关停的小火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损失。各地的燃气或燃油机组都应保留作为安全应急电源。随着各地负荷快速增长,大机组不一定全需接入500千伏网,如2000年珠海电厂一期2台70万千瓦机组电力全供珠海市用,就直接接入220千伏网,支撑珠海地方用电。此外各地还应尽量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关停小火电时也不宜“一刀切”。
  第五,有燃气供应条件时,可适当进行小火电改造。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推进,在天然气资源首先满足老百姓生活的前提下,宜大力再进口或开发天然气资源,用以改造小火电。

倪文→提升线路防覆冰综合技术

  研制高压输电线路防覆冰综合技术的总体思路是:以具有疏水和发热功能的防覆冰涂料的开发为核心,辅以基础理论研究,辅助机械除冰技术的开发和完善现有的监测、预警与调度系统。
  从前期的研究结果看,单纯依靠超疏水表面对推迟大滴冻雨结成冰圈有明显效果,但细滴冻雨会很快变成细小冰珠层,一但细小冰珠层将超疏水表面彻底隔离,即可形成薄层冰圈。一旦形成薄层冰圈,涂料的疏水表面就对延缓结冰彻底失去作用。
  但如果超疏水涂料同时具有一定的发热功能,则细小的冻雨滴就有机会变成较大的水珠,可以借助于重力或风力滚落。即便不能全部滚落,剩下的较大水珠也会被冻成较大冰珠。这种大冰珠比细小雨滴凝成的细小冰珠与导线具有更小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强度,因此可以在轻微的机械力作用下脱离导线。
  从今年1~2月的冰灾情况看,很多重灾区的结冰在10天左右达到了50~100毫米,因此每天的结冰速度在5~10毫米,由此可以粗略地推算出每小时的结冰速度为0.2~0.4毫米。
  单纯依靠超疏水表面的涂料无法实现防覆冰的目的,而使涂料增加了发热功能之后可大大延缓结成冰圈的时间,这时再辅以机械除冰可解决导线冰层结圈长厚的问题。
  因此,建议提升线路防覆冰综合技术,具体的研究内容为:高压输电线路覆冰及其对高压输电设备的破坏机制研究;高压输电线路防覆冰涂料的研制;高压输电线路输电过程中电、磁、热能转化特征研究;高压输电线辅助机械除冰自动化技术研究;高压输电线防覆冰大范围监测、预警及调度系统的研制。

刘国强→提高电网安全性  建设分布式电力系统

  虽然这次灾害已经基本过去,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服务已经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它仍然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为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召集所内部分专家就提高电力系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能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南方地区电网的电力设施(如高压铁塔、输配电线路和变电站等)抵抗冰雪灾害的机械强度设计标准,并在新建的电力设施中尽快予以实施。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并在关键线路上,增设地下管道输配电线路作为备用线路,以便在部分设施和输配电线路受到损坏时,仍然能有效地对用户供电。增加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的有关设施。
  第二,增加应急与备用设备。积极采用电力设施覆冰厚度自动检测设备,以便于在控制检测中心实时观测覆冰情况,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建立用于重要用户或小区的基于微型电网的分布式电力系统。目前,我国电网的特点是:大容量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全国联网。这种方式效率很高,也很适合于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资源分布不一致的特点。但是,一旦出现重大灾害或战争,这种方式的缺陷就会体现出来。所以,可以鼓励建设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小型水电、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或备用柴油机发电的分布式电力系统。
  增加电力储能设备,作为应急供电的手段。例如,在城市附近建设抽水储能系统,或者对于重要用户,建立基于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储能等电力储能系统。储能系统不仅可以用做应急备用电源,也是调节峰谷差和提高电力质量的有效手段。
  第三,加速在南方地区建设核电站。这次冰雪灾害,北煤南运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南方地区的火电站的正常运行受到了挑战。针对这一情况,应考虑加速在南方地区建设更多的核电站。
  第四,制定新的电网运行应急预案。根据本次灾害的实际情况和应对经验,建立电网应对类似极端天气或战争的新的应急预案。

 

夏清→营造和谐环境  重视安全电源

  在巨灾面前,我们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重新审视电力系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重新审视“坚强的国家电网”中“坚强”的内涵应该是什么,正确认识电力工业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化危机为转机,营造电力工业建设运营的和谐环境。
  在此次抗灾抢险的过程中,由于大量输电线路建设在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之中,抢修人员和设备、物资进山十分困难,现场抢修工作异常艰难,严
重影响了抢修进度。为此,应营造电力工业建设及运营的和谐社会环境,广泛宣传电网的外在效益,引导社会民众正确认识电力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中央政府要在国土资源规划中预留输电走廊,地方政府要把电力工业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的体系中来,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城市发展状况合理安排周边电源建设,开辟电网建设征地的绿色通道,营造电力工业建设和运行的和谐社会环境。
  其次,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电网“安全电源”的重要性。
  电网的安全电源,需要从电源、电网、用户三个方面来筹措建设。
  电源方面,首先要考虑电源点在各个电压等级的合理布局,保障各级电网在正常和事故状态都有可用的电源。另外,抽水蓄能电站在日常电网调度运行中承担削峰填谷的作用,在事故状态也可作为系统的安全电源之一。
  电网方面,应当提高骨干、战略通道的设计标准,保证电网关键通道的适度冗余,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水平。骨干战略通道的强化建设可一定程度缓解煤电运的紧张形势。坑口发电厂配合骨干战略通道的远距离输电,能为各个区域电网提供远方支援。
  此外,在用户侧建设就地安全电源是非常关键的手段。在出现非常规灾害或者战时攻击的情况下,通过在负荷中心建设足够的分布式电源,能够在尽可能少地依赖外部条件的前提下有效保证居民最小能源供应和最基本生活条件。同时,这种电源也是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设施和手段,支撑受端电网的电压,提高供电可靠性,事故状态下可作为电网恢复的启动电源。为保障电网安全而建设的安全电源,应将其成本纳入到整个电网运营成本之中。

孙元章→重视电网结构布局的安全性及灵活性

  我国电网发展已进入跨大区电网互联、推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的新阶段,同时电网的安全稳定性与脆弱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今年年初的大雪引起的冰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风雪、冰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电源和电网规划设计阶段要研究应对冰灾、战争等灾害性事件对电网安全的影响,要树立大电网观念,高度重视电网结构布局的安全性及灵活性,是未来电源和电网规划要思考的重要因素。
  在电网规模较小时期,电源布局对电网结构起重要作用,随着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张,特别是互联大电网的形成,电厂的作用相对弱化,对主网架结构的规划设计要求就相应地提高了。
  目前,规划设计部门在研究电网扩展方案时,基本上按照“N-1”型故障或者是第1道防线作为标准,计算网络输电能力和稳定水平,对电网结构是否有利于建立第2道防线、第3道防线考虑得不够。国外的专家认为电网设计必须对极端故障进行评价,如失去一座发电厂全部容量,失去变电站的全部出线,失去一条公共输电走廊的全部回路,开关拒动等。因此在网架规划设计中要进行典型的“N-2”故障校核,验证推荐方案的合理性,对建立电网的第2、3道防线提出指导意见。
  下面谈谈三级电网结构。三级电网分别为输电网路、配电网路和微电网,其中输电网路由500千伏~1000千伏电力主传输通道所组成,可以建立成环网,也可以建设为输电通道;配电网路由110千伏~220千伏的送电线路组成,可以建设成环网,也可以建设成辐射型网架;微电网由380伏~10千伏供电电压组成,微电网的供电线路主要由辐射型电缆连接而成。电源在各级电压等级中的分配应该建立一些基本的原则,如6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主要应接入500千伏输电网路,10万千瓦~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应接入配电网路,在微电网侧,应将应急电源的建设纳入到微网络的建设中,即在每个10千伏的重要用户的变电站建设应急电源,建设10千伏有源变电站。

崔翔→全面启动应对冰灾能力科学研究

  我建议全面启动输电线路应对冰灾能力的科学研究。
  首先,进行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形成机理和模型的研究。建立不同气候和气象条件下架空导线表面覆冰冰形的准确预测模型;揭示相关作用因素对覆冰过程的影响机制;确定不同种类和冰形导线覆冰融化的能量需求,以及不同融冰速率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揭示导线的表面性质对覆冰的影响机制,提出架空导线阻冰环和平衡锤的优化设计方案。
  其次,进行覆冰导致输变电设备外绝缘故障的机理研究以及防止输电线路覆冰方法的研究。
  第三,进行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与诊断方法的研究。
  第四,进行输电线路除冰和融冰方法的研究。研究导线覆冰厚度与融冰电流和融冰时间的定量关系;变电站固定式和车载式输电线路覆冰高压直流融冰系统;短路融冰方法的线路有效长度以及线路均流技术等。
  第五,进行输电线路铁塔极限承载能力分析及覆冰线路灾害局部化设计策略的研究。同时还要进行电网覆冰在线评估、预警与决策方法的研究。研究电网覆冰故障在线诊断的理论;电网在覆冰状态下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的理论及安全预测方法;电网覆冰故障预警方法和故障决策方法的研究。
  第六,电网覆冰灾害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进行电网覆冰灾害应急处理机制的研究、电网覆冰灾害抢修机制的研究、发生电网覆冰事故时的多套应急处理预案的研究,包括多套电网运行方式预案、可能发生的拉闸限电序列预案、电厂发电机组开停预案、抢修人员调配预案等。
  第七,全面科学地把握好输电线路设计标准的提高问题。仅对500千伏线路测算,覆冰厚度由10毫米增加至20~30毫米时,每千米塔耗材量分别变为10毫米时的2.2~3.4倍,工程造价则变为1.8~2.6倍。
  我并不反对提高标准,但如果全面实施,这样的工程造价国家是否承担得起?
  应该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新标准,科学地确定哪些线路需要提高设计标准?哪些线路适度提高标准?哪些线路能采用原有设计标准?
  应该综合考虑政治、安全、经济等因素,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线路的重要性和差异性、同一线路不同地段的差异性、不同供电区域的差异性等因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防止一刀切,切忌盲目地全面提高输电线路的设计标准。
  更应该强调因地制宜、防冰、监测、融冰、除冰和科学调度等有效的综合措施。

史丹→电力安全应升至国家安全层次

  我认为,增强电力系统的防灾能力,应该将电力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目前,石油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层次,但电力安全仅仅是生产安全、供应安全的层次。层次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如果将电力安全上升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电力系统的防灾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因为,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我们就可以从法律上加以规定。例如电厂存煤问题,此次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某些大的发电厂仅有1、2天的电煤库存,如果电力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层面,法律就可以规定,大的发电厂,无论出于什 么原因,你的电煤储存不能低于一定的天数,从而保证电力供应安全。
  与此同时,电网发展规划中要增加安全预案。常态下,从经济的角度你可以有一种选择,非常态状态下必须有备案,不可抗力、战争状态下必须有预案,有具体的措施可以实施。这样,电力安全才能有很大保证。
  今后三十年,电力的发展不应该是仅仅满足供应需求,电力安全保障、清洁电力必须作为电力发展的两大组成内容。电力安全风险更多的是自然风险、内部风险、管理风险。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加以解决,在机制设置上更加重视。

杨建平→提升电网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

  尽管在此次冰灾中应用的系统调度、在线监测、改造恢复、融冰除冰、舞动防治等技术措施以及临时应急措施在防灾减灾中发挥良好作用,2005年冰灾之后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也被证明是有效的,但面临今年如此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仍然有必要从技术的角度对灾害进行反思。

  规划设计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线路路径选择不尽合理。新建线路大多位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或穿越高山、大岭,不仅容易形成大高差、大档距、不均匀覆(脱)冰等覆冰倒塔的客观诱发条件,也使得灾害后的抢修恢复异常艰难。由于电力行业目前没有专门的气象服务,加之我国对冰冻灾害的研究相对较少,缺少系统的观测数据,使得我国输电线路在设计取值上,实际观测数据不足,影响了设计的准确性。
  在技术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在线路规划方面,应考虑尽可能降低线路的平均海拔,避开重冰区;根据电网的负荷分布和环境因素,规划建设加强型线路,在其他线路灾害失效时能够保证电网的基本运行。第二,在线路设计方面,修改设计标准,提高设防水平,对同一走廊内的不同线路、同一线路的不同区段,采取差异化设计;杆塔设计中加大纵向不平衡张力取值;增加铁塔抗串倒的能力;增强地线抗冰荷载能力;提高大档距、大高差区段的抗冰设计标准。第三,在线路建设方面,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进行,减少线路潜在隐患,保障线路在重覆冰情况下不因施工缺陷而首先发生失效破坏并引起连锁反应。第四,在系统调度和生产运行方面,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及灾害预警,形成电力行业自己的灾害气象数据解读能力。第五,在科研方面要多措并举,在防冰、除冰、融冰、抗冰等多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特别是要开展人工干预气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人工干预输电线路破坏顺序技术和输电线路快速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第六,在试验能力方面要在恶劣气候环境模拟、力学仿真计算、结构部件的真型实验能力等方面创造必要的试验研究条件。第七,在应对灾害方面,除了要对灾害条件下的电网运行方式形成相应的工作预案之外,应加强抢险救灾的物质准备,形成必要的贮备机制。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