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各地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输电线路等设施严重受损,尤其是湖南省1000多条500千伏以下的输、配电线路停止正常运行。然而,由上海电缆研究所黄崇祺院士主持研发的2条220千伏和110千伏铝包钢导线架空输电线路却完好无损!这2条线路架在湘江两岸的潭坛竹埠港和长沙溁湾镇,已分别运行了33年和15年。
上海电缆研究所多年来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建所以来,先后完成科研设计项目8000余项,绝大部分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有的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平均为75%,许多科技成果开创了我国新产业,引领和促进我国电缆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一、从“三无”起步到催生我国大型桥梁承力钢索生产新产业
八十年代后期,电缆研究所在无设备、无场地、无资金的“三无”情况下,主动向市政府请命,联合市政一公司、市政工程设计院等单位筹建上海浦江缆索有限公司,电缆研究所负责编制钢索的工艺、设备、试制和产业化等科技攻关,历时3年,完成了上海南浦大桥用钢索及锚具的研制和工厂化生产,攻克了数十个技术难题,具有独创性的18个项目中,14项由电缆研究所完成。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国产化编制、加工生产钢索的产业基地,从而开创了我国大型桥梁承力钢索生产新产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以斜拉桥、悬索桥为代表的重大索结构工程的发展。之后,又先后完成了上海南浦、杨浦、徐浦等近80座斜拉桥工程的拉索和江阴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等近20座悬索桥工程的悬索钢丝束,以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八万人体育场等大型承力索结构工程的缆索供货任务。
二、联合攻关三峡输电工程,促进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技术进步
从2000年开始,电缆研究所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装备科技攻关项目,如“三峡输电工程用大容量输电导线研究”、“三峡500KV输电工程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研究”、“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用扩径导线及耐热母线研究”等。电缆研究所与国内40余个企业联合攻关,进行三峡500kV输电工程大容量输电线和750KV输变电工程用扩径导线研制,从产品、设备设计,材料、工艺、试验到产品生产技术、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极大地促进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技术进步,使该领域产品和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所形成的系列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取代进口产品,大批量应用在三峡至常州、上海、广东及贵州至广东等多项三峡送电和“西电东送”重大电力工程建设中。
三、攻克磁悬浮列车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上海高速磁悬浮示范线路建设,是我国为实现轨道交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自2003年开始,电缆研究所组织了30余人的研发核心团队,加入到高速磁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队伍中,承担了磁浮国产化内容的核心部件之一“高速磁浮中压长定子绕组电缆的国产化研究”(863项目)。经过18个月,完成了5种新材料的配方技术、工艺确定、设备的研制和改造,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3家装备良好的电缆、材料生产企业,作为产学研中试基地。经过攻关奋战,终于按时向工程试验段提交了10.8公里性能优越、完全国产化的长定子绕组电缆,敷设在轨道最苛刻的部位且安全运行至今,并获得相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项专利和专有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目前,电缆研究所正积极开展“500公里/小时沪杭线磁悬浮工程用长定子电缆和馈电电缆研究”,现已完成项目的中期专家评审,正抓紧进行各种新型产品的试制。
四、核电装备用线缆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首创核电电缆国家标准
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核电自主化能力,早日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战略目标,2005年底,电缆研究所组成了核电站电缆攻关小组,经过一年的奋战,攻克了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核电站核反应堆堆顶电缆”项目,并在2006年底获得了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二期工程项目订单,成功实现成果产业化。“核电站核反应堆堆顶电缆”项目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经市经委组织专家评审,给予“原始创新、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国内首台技术装备”的高度评价,其研制成功,打破了发达国家在核岛内电缆领域的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
今年3月,电缆研究所负责起草的我国第一个核电站电缆国家标准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审查,正式上报为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标准化的技术基础保障作用,为我国在国际核电站电缆标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