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夏一勇:地震中,勇敢向前冲!
转自: 时间:2008年06月16日08:44

——记华电四川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夏一勇

 邓丽华

汶川地震,震动中国。

有泪同倾,天坠同擎。

岷江水急,汶川人急。

杂谷脑河急,华电四川人急……

“当许多人都想方设法撤到安全地带时,我们的领导却与转移的人潮逆向而行,沿着开裂的道路,勇敢地冲向杂谷脑……”,四川华电杂谷脑水电开发有限责任一位驾驶员动情地告诉记者。

这一路冲向杂谷脑的,有集团公司领导、四川公司领导,还有四川公司赴杂谷脑流域电站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工作组成员,他们此行担负着摸清灾情、制订恢复生产计划、黑启动实施方案等重要任务。

闻令而动。工作组517日启程,此行的“领头人”就是——华电四川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四川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夏一勇。

“将领导的亲切慰问带给干部员工”    

历史定格:200851214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

揪心之问:杂谷脑公司古城电站距汶川8公里,薛城电厂距汶川25公里,战斗在生产现场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可安好?

通讯中断,交通中断,电力中断……

局面危急。

516日,四川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杨清廷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策:立即成立杂谷脑流域电站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工作组,由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四川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夏一勇任组长在第一时间奔赴“孤岛”,尽快恢复杂谷脑流域电站的生产和建设。

517日,肩负着四川公司党组和杨清廷总经理的重托,冒着余震、飞石、滑坡等危险,夏一勇和工作组一行35人、9台车辆,翻越夹金山、梦笔山,绕道小金县、马尔康,经过30多个小时、70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于181330分到达杂谷脑公司狮子坪电站。

而此行,他们带去的75顶帐篷和260人生活20天的食品及生活用品,饱含着各级领导和干部员工的深情厚意。

“一路上,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带去了集团公司领导、四川公司领导的亲切慰问,感谢大家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展现出的临危不乱……”夏一勇满怀深情地说。

狮子坪、红叶、薛城、古城、汶川县城,每一处,每一站,沉稳的夏一勇都急切地向干部员工鼓劲、加油,重拾信心,战胜重重困难。

“工地的车况不好,交通难以保障……”

夏一勇立马决定派最好的车;

“震后员工紧张、敏感、脆弱……”

夏一勇同意将宝珠寺电厂支援人员从10人减为4人;

……

“保证员工生命安全,是集团公司领导、四川公司领导一再叮嘱必须放到抗震救灾第一位的工作……”夏一勇说。

而夏一勇却顾不上自己和家人:家里房屋多处裂缝,长期重病的妻子更需照顾,危难之急时,无暇顾及,他满脑子萦绕的是员工安危、设备受损情况以及尽早恢复生产和建设……

“迅速恢复厂用电,履行三大责任,点燃不灭的心灯”

灾难无情。杂谷脑公司薛城、红叶二级电厂和在建的狮子坪、古城电站,均不同程度受损,所幸是无人员死亡。

“信息不通,纸条传递;生活趋紧,稀饭两顿;实施黑启动,恢复厂用电。员工的只言片语,道出了红叶二级电厂抗灾自救的艰难过程。

“我一路上除了担心员工的安危,还怕水淹厂房;所到之处想到的就是快快让员工饥有食、夜有篷,快速恢复用电、恢复生产……”连日辗转四个电站的夏一勇凝重地说。

每到一处,夏一勇都按照四川公司党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的思路,组织这支由四川公司安全生产部、工程建设部,杂谷脑公司、宝珠寺电厂、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二滩国际监理部等单位精兵强将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各电站的大坝、闸首、引水隧洞、开关站、厂房,检查设施、设备受损情况,研究确定工作计划。

“杨总,您好!这里通讯受限,四个电站均查……”信息不畅,夏一勇每天通过海事卫星电话或短信方式,及时向四川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情况

与此同时,地震后全停的薛城电厂告急:3台发电机组均不同程度受损,水轮机层淹到1.26米,若不及时抽水,水淹厂房的后果将不堪设想。薛城电厂急需:柴油发电机,柴油,抽水水泵及管道。

非常之急,夏一勇与新任四川华电杂谷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徐祝山,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毅,以及已于51613时先行抵达的杂谷脑公司副总经理陈清文、龙太聪、马文龙一起,稳军心,鼓士气,迎挑战。

即刻运筹,兵分几路,快速突破:

——在第一时间,薛城电厂员工对机组和厂用电系统水淹浸泡设备排查、试验、恢复;

——急需水泵、管道,红叶二级电厂备有,即刻转入薛城;

——急需柴油发电机两台,联系中铁二局,即刻转入薛城;

——急需柴油20吨,多方求得,即刻转入薛城;

——制定实施黑启动方案,尽快恢复厂用电……

杂谷脑公司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各参战队伍正对黑启动方案进行反复研究,科学论断。当大家争得耳红面赤时,所有的目光都投到了夏一勇身上。

 “就这样定了,赶快执行,一切后果由我负责。”众人注目中,夏一勇紧握双手抉择。

非常时刻,非常决策。

519日中午130分,水轮机层露出;22日凌晨,蝶阀层露出,水淹厂房险情及时排除;24凌晨126分,黑启动一次成功,厂用电恢复……

“有电了,灯亮了,不再害怕了……”厂用电的快速恢复,温暖着夜色中员工们的心窝,更点亮了大家不灭的心灯。

“在余震不断、暴雨不断、信息不畅、交通受阻中,打赢这场抗震救灾中保电攻坚战、战胜一切困难的致胜法宝就是四川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果断决策,恢复生产工作组人员的奋力拼搏,干部员工的临危不惧……”

夏一勇说,这仅是四川公司抗震救灾中的一个缩影!

“危险之旅,穿越生死线”

“我可以算一个‘吉普赛’人。在东北出生,在贵州长大,成都科技大学毕业后,上青海、回贵州、去湖南、转湖北、到云南……”听着讲述,直面着倾注水电20多年的这张瘦削面孔,更能体意夏一勇情系水电的坚定与执著。

即使有了充分的准备,这位走南闯北的水电人在冲进杂谷脑河途中还是遇到了料所未预的事情。

517日,成雅高速成都收费站前。工作组得知最新路况信息后紧急磋商。

线路一:成都—雅安—丹巴经马尔康到汶川,路程远,相对平稳,时间长;线路二:成都—雅安,绕道小金县经马尔康到汶川,翻越高山,路途险,时间可节约7小时。

容不得太多的时间左右权衡,“翻高山,住小金……”常年奔走在崇山峻岭的夏一勇立即决定冲破难险,翻越4114米的夹金山,绕道而行。

5月的夹金山依然白雪皑皑,天气变化无常。这座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地势陡峭、山岭连绵,在艰难的行走中,两台车辆爆胎了。

“夏总,你们先到小金县吧,这里危险,不必等我们……”焦急的夏一勇哪里肯听,话音斩钉截铁:“注意安全,抓紧更换,我们9台车、35人是一个整体,一支突击队,一个都不能少。”

直到晚上10点多,这支突击队才一个不少地安全到达小金县城。

这一夜,细心的夏一勇将驾驶员们安排到安全区域,将棉衣留给他们,自己在车上和衣过了一夜,而夜里温度是零下1度。

随行的内江发电总厂员工说,“一到红叶二级电厂,夏总就安排抓紧卸下物质,并让我们分秒不误地离开,夏总说,我们快快离开,就减少了危险……”

    518日中午,红叶二级电厂。“受四川公司党组和杨清廷总经理的委托,我来看望同志们,大家受苦了……”夏一勇亲切的话语温暖了劫后的员工。

“真像过年,好多好吃的,还有帐篷,”“谢谢领导,谢谢……震后的员工们一下激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体味着无限关爱之情,眼里噙满了泪水。

杂谷脑公司项目部刘敏感悟地写到:孤岛中,我们并不是孤军作战! 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心我们!关注我们!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度过难关!

 “夏总还与大家一住‘水’帐篷……”,一位员工快语地讲着一个小故事。

520日凌晨1点过,大地震后的滂沱大雨,似老天内疚,抑或是大地之母的恸哭?

大雨。无眠。

帐篷漏雨,地上积水5公分,整个人躺在帐篷里,就像是睡在“水”帐篷,还担惊着余震两边山石无情滑落……

夏一勇内疚:“我们当时帐篷四周应培土建排水沟,让雨水从排水沟流走……”

小故事,显大爱。

而夏一勇所到每一处,关切询问员工伙食是否满意、帐篷够不够住、临时办工条件是否安全等,让大家真切地感受了华电大家庭的大爱。

有人说大爱无惧。

距离理县县城4公里的高家庄四面环山杂谷脑河从山脚下流过。

而这条路是边疏边通,通而不畅。车辆排队通行,须见警察示意而快速冲过。

夏一勇一行有时在一天时间里,要两次闯过号称鬼门关的高家庄,来回奔波在杂谷脑河两岸90多公里的电厂、施工工地,那是冒着余震后黄沙、飞石或伴着像“呯呯”的放炮声,冒着“枪林弹雨”在生死线上来回奔走,冲向前,用夏一勇的话说,“我们只有一个念头——虽是地震中,也要向前冲!”

有一次,当警察示意通行,夏一勇立即命令司机向前冲,可就在冲进危险地带的一刹那,黄沙开始漫山飞舞,山石从高处飞滚而下,不时还伴着“呯呯、嘣嘣”声,势不可挡,警察只能示意禁止通行。可此时已如离弦之箭,岂能收回!

“冲!赶快冲!”司机恨不得将油门踩进油箱,冒行!

冲后,心有余悸。原来,一块飞石从100多米高的山顶滚落在他们刚冲过的路面上……

而在这十天“危险”之旅,4.0级以上的余震就有38次。

 “我们每挪动一步,就接近工地一步,每前进一步,就早点接近员工一步”,无惧的夏一勇这样释注着他们的冒行。

而讲到一线员工们在大灾大难前急企业之急、想企业之想,顾不了家、顾不了孩子,还救助灾民的感人故事时,也让我们记住了这一串名字:徐祝山、张刷来、何波、徐学海……

当谈到险过“鬼门关”的高家庄后,与杂谷脑公司干部员工如见亲人般热烈相拥时,这位刚毅的水电人眼睛湿润了……

而对于家人对他的牵挂与他对家人的牵挂,夏一勇也只能压埋进心底。

“回家后,头碰头,用额头顶一下”,这是夏一勇与女儿慰盼情结的最好展露。

 而这位奋勇在地震中的水电人,即使回到成都,也没有停下急促的脚步,而是马不停蹄陪同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罗小黔,到杂谷脑公司本部调研,研究制定灾后重建规划……

在杂谷脑河上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需要更多像夏一勇一样的水电人,情注水电,倾爱水电!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