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明星 >> 正文

王小平:不愿被高考束缚自己的青春
转自: 时间:2008年06月17日09:13

 

《奇迹》

  一个“另类80后”眼里的高考

    她15岁退学通过自学取得成功

    成为《中国妇女》创刊60年来最年轻的封面人物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次落幕,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期望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以获取人生的进步和成功。而刚刚推出新书《奇迹》的王小平在谈到高考时却称,“我不是天才,只是不愿意让高考束缚了自己的青春”。昨(11)日,15岁毅然退学通过自学取得成功,19岁与人合著《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出版,20岁推出30万字的《本领恐慌》,成为《中国妇女》创刊60年来以来最年轻的封面人物的青年作家王小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近距离与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聊关于学习和成长的话题。

    王小平1980年出生在重庆,父亲是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副教授,母亲也在该学院工作。“我家里有18个书柜,里面满满的全是书。我平均每月要读几十本书,结果把眼睛读成了高度近视。”1995年,刚上高一的王小平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学校学那么一点东西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不值得!不如退学。

    王小平本次出版的新书《奇迹》与前面的几本畅销书一起作为一个系列推出,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她对整个世界的独到看法,虽然有一些思想尚不成熟,很多观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韩寒与我不可比

    广州日报记者:很多人把你和韩寒对比,与其他退学者不同,你是在门门功课成绩优秀的情况下提出退学,为什么? 

    王小平:我当初退学是因为对学校教育不满足,才毅然走出来,退学不是迫于学习负担和压力,而是感到现有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对学校教育不满足,但我与他们不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我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见。

    人们关注退学是因为一直以来只有一条路,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我比韩寒退学要早得多,我俩退学的背景、原因等都不一样。他搞的是文学,我搞的是研究;他写的书都是他在校期间写成的,我写的书则都是在退学后通过研究写就的;他的退学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我不是这样的。

    “不赞成别人盲目效仿”

    广州日报记者:你说退学是对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深恶痛绝,这样是否偏激?很多孩子今年参加了高考,你觉得对那些高考失败的孩子们来说,你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王小平:从某个角度讲,偏激未必就不好,对于创新来说有时候偏激反而是好事。退学这种做法,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偏激的做法,但是对我来说恰恰是明智的抉择。

    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不一定要采用退学这种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的方式,因为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我不仅是学习,而且是进行教育方面的研究,采取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的方式,也许还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看待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传统教育也不例外,它也有可取之处。

    我并不赞成别人盲目效仿我这种行为,但是这种精神是可以借鉴的,不仅值得同龄人借鉴,也是更多人可以借鉴的。学习应当是个性化的,根据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学什么、怎么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编辑:贺芳)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