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院校新闻 >> 正文

废墟上的成人礼
转自: 时间:2008年06月06日09:04

  捐款、献血、争当志愿者……“中国‘80后’不仅是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的最大支持力量,在抗震救灾活动中的表现也尤其活跃”。——韩国《朝鲜日报》

 

  “北京和上海的步行街上到处都是身穿红白色T恤衫的年轻人,手举国旗和标语,拿着捐款箱。他们团结一心,不是因为国家下了命令,而是他们想帮忙,想为国家承担责任。”——德国《新德意志报》

 

  “‘80后’以此次大地震为契机展示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关注。”——美国《新闻周刊》

 

  “地震重塑中国‘80后’国际形象”。“中国年轻人会获得复杂的感受,进一步让他们成长、成熟”。——新加坡《联合早报》

  袁斌:18岁了,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某部赴绵竹抗震救灾部队有名志愿者“小袁”。

  小袁的大名叫袁斌,德阳市恒山路学校高三学生,今年刚刚18岁。

  地震打破了灾区原本平静的生活,所幸学校没事,小袁就去找在重灾区绵竹市做公安协警的爸爸。在一处废墟上,5月14日,小袁终于见到了爸爸。5月15日,穿着爸爸给弄的一套迷彩服,在爸爸单位附近驻扎的某部足足等了5个小时,到晚上22时,终于等到了刚从九龙镇执行任务归来的指挥长胥成祥。

  “首长,我参加过军训,我从小就梦想当兵,我想为抗震救灾尽自己的一份力!”袁斌毛遂自荐。

  部队所在的绵竹市物资中转站,承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救灾物资的搬运装卸任务,每天进出量在500吨以上。官兵们任务量大,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重达100多斤的大帐篷连老兵们搬着都喊吃力,更别说身体瘦弱的袁斌了。城里长大的袁斌没有从事过体力劳动,没两下就吃不消了,败下阵来。休息片刻后,挽上袖子又干了起来。大件吃力,那就搬小件,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手上磨出水泡,袁斌没有罢手。

  5月19日,学校复课的消息传开了,袁斌很快要回学校准备高考。走之前,他向首长申请再多干几天。

  维吾尔族兄弟:我们都是四川人

  设在成都高新区的一个救灾物资转运站里,一支训练有素的“老兵志愿者突击队”24小时待命,随时装卸全国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物资。而在这支老兵队伍里,有两名并没有参过军的大学生。

  这两位是一对维吾尔族亲兄弟。哥哥叫苏莱满·克里木,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弟弟叫苏鲁旦·克里木,是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哥俩正在乌鲁木齐的家里,准备着各自的毕业论文。

  带着母亲交给的家里仅有的3000元现金,5月21日,他们赶到成都。在志愿者报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他们,现在灾区的搜救队伍都是专业化的,他俩不适合进入一线。

  “当时我们一下子就蒙了,我们就是冲着一线来的。”苏鲁旦告诉记者。兄弟俩被分配到设在双流机场的救灾物资转运站——他们的任务是搬运救灾物资。

  尽管如此,兄弟俩在转运站干得仍然卖力。每当有一批救灾物资准备装车时,他们总是冲在前面,装完车,检查好每根固定物资的绳索后,他们笑着目送汽车向灾区驶去。

  一天到晚,兄弟俩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在这里,他们结识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许多志愿者。

  “他们有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彝族、羌族等,看到我们那么多民族的同胞志愿走到一起,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能给受灾的同胞搬运物资,我从心底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苏莱满说。

  5月24日上午,兄弟二人接受安排,坐着一辆志愿者接送车,来到了设在成都高新区保税物流公司的救灾物资转运站,继续从事搬运工作。

  正是在这里,兄弟二人遇到了“老兵志愿者突击队”,以实际行动通过了这些退伍兵的考核,被接纳为正式队员。

  “队长告诉我们,后勤补给是前方部队作战的根本保障,没有我们搞后勤,前方打不了胜仗。”苏莱满说,“这几天我和弟弟慢慢想明白了,不是冲到一线才算志愿服务。我们坚守住平凡的搬运岗位,就是为灾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