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发了由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签发的命令,追认武文斌同志为“抗震救灾英雄战士”,号召全军向武文斌同志学习。
消息传到烈士生前的母校---位于河南郑州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校的师生再一次为自己的同学、战友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
英雄倒在“战场”上
6月17日凌晨,都江堰,四川抗震救灾前线的军营内,急促的起床哨声在济南军区某师炮兵指挥连响起,连长刚刚接到命令:迅速移驻都江堰市胥家镇,帮助当地群众搭建活动板房。82名官兵立即行动。
对于紧急转移,已有6年军龄的武文斌早就习以为常。投入抗震救灾32天以来,武文斌所在连队的官兵走遍了都江堰市玉堂镇的12个村7816户人家,先后转移群众3638人,帮助群众搭建帐篷和简易房1000余顶(间),还卸载了54车救灾物资。紧张的军营生活,危险而繁重的救灾劳动,使这些原本生龙活虎的壮小伙子体能极大的消耗。但是,一看到灾区群众期盼的眼神,他们谁也不愿意落下半步。
13时30分,武文斌所在连队一抵达胥家镇中心小学,就立即展开了新建营区的工作。班长姜春雷说:“武文斌搭完排里的帐篷,又去帮忙搭建饭堂;丢下平整场地的锄头,又去安装晾衣场,忙得脚不沾地。”
19时18分,8车重庆支援的活动板材运到胥家镇钢圈厂,武文斌和连队的70多名战友冒雨赶去卸车。
“活动板材四周全是锋利的金属皮,稍不留意就会割破手。”代理排长李孝会说,“我让大家轮流休息,但武文斌总把休息的机会让给战友们。”
将要卸完第一车的时候,天色渐暗下来,连长李俊峰担心天黑后官兵割伤手,决定组织党员骨干抢卸。武文斌不是党员,他找到连长:“让我也参加吧,我保证和党员一样快。”
对武文斌,李俊峰没有办法拒绝,这个虽然不是党员的战士,这个既是大学生又是战士的小伙子,在抢险救灾中什么活都抢着干。部队组织党员交“特殊党费”时,他把身上仅有的200块钱全部交了上去。
李俊峰回忆说,武文斌爬上卡车就开始干。由于卡车的两边太窄,只能从车后上一个人卸载。于是,他一个人负责给10多人传递,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李俊峰说:“我两次派人上去换他,都被他拦了下来。他总是说让我再搬几块吧,我干过农活,手上茧子多,不容易被划伤。”
等卸车完毕回到营区,已经过了晚上9时。熄灯前洗漱,武文斌对一起打水的班长姜春雷说:“好好泡个脚,明天接着干。”
“明天接着干!”这是武文斌26年短暂人生的最后一个心愿。6月18日深夜2时40分,同帐篷战友宋国栋发现武文斌发出异常声音,呼吸困难,摇了几下没摇醒,立即叫来连长和卫生员,并迅速把他送往医院。
将近两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最终没有挽留住武文斌匆匆离去的生命。他的死亡诊断报告上写着:“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引起猝死。诱因:过度劳累。”
4时45分,钢铁战士武文斌永远停止了呼吸。此刻,距离他大学毕业领取毕业证书的时间还差12天。
英雄还是“在校生”
1982年10月1日,武文斌出生在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这个国庆日出生的农家孩子,对军营无限挚爱。从小,做一名军人就是他的一个美丽梦想。
2002年参加高考,武文斌的第一志愿报的就是军事院校。然而,他的分数没有进入军事院校的录取线。
父亲安慰他,上个地方大学也不错,有学上就行了。可是,性格倔强的武文斌认为,高考榜上虽无名,当兵脚下仍有路。他说服了父亲,这年的冬季,他毅然报名参军,成了铁军叶挺独立团一营的一名新兵。
当得知自己所在连队就是小学课本里讲的“飞夺泸定桥红二连”时,他兴奋不已,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我为在这样的连队当兵感到光荣和骄傲!”
在军队的大熔炉里,武文斌把训练外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室,如饥似渴地武装自己的头脑,很快由一名农家后生成长为掌握大量科技知识的现代化军人,先后3次在团、营组织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夺得第一名。
2005年夏天,武文斌以全团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工程与导航系士官一队,终于在圆了军人梦的3年之后,又实现了自己曾失之交臂的大学梦。
这些天,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正对校门的办公楼前挂着一条横幅:“向武文斌同志学习”。武文斌的同学刘洪说,他每次走到这里都想绕开。
刘洪和武文斌,不仅是同住一个宿舍的同学,也是班里的“黄金搭档”。刘洪当班长,武文斌当副班长。至今,刘洪还不能接受文斌永远离去的事实。
“对武文斌最初的印象是从一次一万米长跑开始的。”刘洪含着泪水回忆。刚上大一时,有一次训练完一万米长跑,没有开水,嗓子直冒火,可是大伙谁也没劲儿去热水房打水了。这时,武文斌两只手提着6个暖水瓶大汗淋漓地进了宿舍,啥也没说,给每个同学的水杯里倒满了开水。热水房在几百米外,宿舍在4楼,武文斌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一下子拉近了新同学之间的距离。
2006年寒假前,武文斌早早买好了回家的车票,3年都没回过家了,他急着要和家人好好团聚一下。就在回家的前一天晚上,郑州突然下了一夜的雪,积雪达30厘米厚。第二天下午1时许,就在武文斌收拾行李准备去火车站时,队长紧急集合全队人员,去扫雪清障。“文斌把票偷偷藏起来,什么也没说就出门铲雪去了。”刘洪说,那时正值春运,一张火车票相当珍贵。他却立刻随队投入到扫雪任务中,一干就是6个多小时。他的手被铁锹磨出了水泡,衣服和鞋子全部湿透,直到天黑才回到学校。第二天重新买了票回家。
去年7月,进入大三学年的武文斌,被分配到某师直属炮兵指挥连实习。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连队考虑到武文斌在部队实习期满,即将于今年6月返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便安排他留守部队。一听说要留守,武文斌就急了,找到指导员,非要“讨个说法”。指导员高星说:“你考上军校不容易,还是先把毕业证拿到手再说吧。”一向好脾气的武文斌突然发火了:“指导员,你是不是不把我当连队的兵看?对我来说,能给党和国家分点忧,给灾区人民作点贡献,就是最好的毕业证!”
追忆英雄生前事
武文斌牺牲的消息从四川盆地传到中原,传到河南省会郑州,传到他的家乡南阳邓州,在每一个熟识或陌生的脸庞上,都写满了惋惜与哀伤;在每一双熟识或不熟识的眼睛里,都洒落了热泪一行行。
在武文斌的家乡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人们谈起武文斌,都是赞不绝口。
“文斌从小就是一个责任心强的孩子。他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班长,教室钥匙一直是他拿着,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关好窗户,锁上门再回家。”武文斌小学时的班主任武安珍老师说,“记得一个傍晚刮起了龙卷风,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到校,其他班教室的窗户玻璃都碎了很多,唯独我们班的一块也没碎。后来一问才知道,那天傍晚,文斌看到天气突变,就跑到学校,用绳子把无法关牢的窗户绑好了。”
武文斌高三时的班主任,邓州市第五高中的朱志孝老师向记者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钥匙的故事。武文斌是班里的安全委员,拿着宿舍钥匙。当时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外围墙。一个宿舍住几十个学生,武文斌主动睡在宿舍门口,如果有同学半夜上厕所,他就开门;等同学回来后,他再把门锁上。老师问他不怕麻烦吗?他说,同学的安全有保障了,这点麻烦值得。“文斌就是这样的人,为了别人,自己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朱老师无限感慨地说。
武文斌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母亲做过胆结石穿孔手术。他们姐弟四个,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弟弟因幼年患脑膜炎未愈,成了智障残疾人。文斌深知家里的难处,上高中时,他一直都是在老师家中自己做饭。每天,要么一碗清水下面条,要么是一碗稀饭和一个母亲在家蒸的杂粮馍充饥,从来没有吃过一顿菜,更没有乱花过一分钱。
为补贴家用,武文斌从来没有买过零食,还自己动手缝补衣服。每月200多元的津贴,80%都寄回了家。“我少花两元钱,就够我父母多吃一个菜。”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武文斌的妻子杨卫华回忆说,她就是看上了文斌心眼好、人实诚、孝敬老人、热心助人才毅然决定和他订下终身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文斌这一“走”竟再也没有回头。
“你放心走吧,我等你凯旋归来,那时我们去照婚纱照。”这是新娘杨卫华与新郎武文斌的共同约定,也是他们这一生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
7月1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将一张特殊的毕业证颁发给武文斌的家人,学校领导说:“只差10多天,武文斌就要带着实习鉴定返回学校办理毕业手续,但他用青春和热血填写了一份出色的实习鉴定,他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是所有师生的榜样。”
在武文斌的家乡,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的村民自发捐款修建了一条新的沙石路,由村口直通烈士的家门口。村民们说:“烈士生前就有在村里修路的愿望,我们要替他完成遗愿。他是为国捐躯的,这条路就叫‘文斌路’!”
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省邓州市第五高中,在武文斌读过书的小学、初中,连日来,人们不断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武文斌的敬仰和怀念:
“昨天,你向学校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天,你向祖国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你的人生价值在一份份答卷中得到升华!我们的心灵也因你而得到洗礼!”
“我知道,你也不想离开,你热爱生活,正因为热爱,才会选择这样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