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院校新闻 >> 正文

如何让孩子走出暑期“家庭拘留所”?
转自: 时间:2008年08月15日09:07

    莱山区一个小村庄办了个免费“儿童暑期活动营”,家长叫好,孩子高兴,在十里八乡还引起了轰动。事情虽然不大,却引发我们思考———

    暑假,本应给孩子们带来无限欢乐,但现在家长们却忧心重重:自己要上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孩子满大街跑,谁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于是,很多家长只好把孩子锁到家里蹲起了“拘留所”。

    然而,在莱山区解甲庄镇孔辛头村,家长们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孔辛头村办起了免费的“儿童暑期活动营”,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玩耍、学习的地方,还为家长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8000多册的书海任孩子遨游

    孔辛头村免费“儿童暑期活动营”就设在该村的文化大院里。

    走进二楼的阅览室,记者吃惊地发现,里面鸦雀无声,再一细看,两张长条桌子上,围坐着20多个孩子,他们都在安静看书。

    8岁的王彦婷,长得胖乎乎的,她的手里正拿着一本“猫和老鼠”,记者上前与其攀谈。小姑娘还挺羞涩,不过,聊起看书,她说:“阿姨,这里的书可好看了,都是带彩图的,我一天能看十多本呢!”

    阅读小组的“孩子头”王世芳今年67岁了,是本村的一名退休语文教师。她告诉记者,阅读小组的20多个学生中,小的只有8岁,大的也有14岁了;图书室里有各类图书上千种,主要有历史故事书、漫画书、名人作文、时事政治、名人名著等。自从7月9号开班以来,学生们每天都按时来到教室,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有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来问老师,还有的带着笔和本把好的词句记下来,孩子们的好学精神很让人感动。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阅览室的东面和西面放着4个大书架,每个书架都放着满满的书籍,一旁的桌子上还放着好几种报刊。王老师说:“村里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特别重视,原来这里少儿书籍很少,老师提出建议以后,村里马上从外面购置了4000多册少儿图书,使阅览室的图书达到8000多册。”

  20公里外的学生也赶来参加

    “儿童暑期活动营”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增长知识的阅读室,也给孩子们学习特长提供了各种机会。在书法室,记者见到有8个孩子正端端正正地坐在课桌前临摹柳体字。曾任冶头完小教导主任、并获过烟台市老干部书法展二等奖的61岁的杨镒,站在16岁的于亚男身边指导她写字。

    据杨镒介绍,书法小组的孩子都在10岁以上,大都来自本村,也有外村来的,最远的一个学生战泳琳是北沙村的,离孔辛头村有20多公里。每天早晨,战泳琳不到6点就起床,先坐52路车,然后再倒莱山区5路车,需要花半个多小时才能赶到,中午自带午饭。“但是能让孩子们暑期过得充实,能让家长们放心,我比什么都高兴。”

    随后,记者顺着歌声来到音乐小组,张淑兰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唱《兰花草》,一个叫于玺的16岁女孩正在弹着电子琴伴奏,她说“这个暑假过得太有意义了,在这儿我学会了20多首歌,明年我还要来。”隔壁的舞蹈小组里,三个女孩子正对着大镜子跳《爱我中华》。

    “儿童暑期活动营”里还设立了乒乓球小组、篮球小组、羽毛球小组、象棋跳棋小组。在乒乓球室,记者见到正在和老师练球的8岁的王佳宝,他打得很认真,出于好奇,记者上前和他较量了一番,小家伙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打得还真不赖。老师说:“他刚来的时候,连球拍都不会拿,现在大有长进,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在大院操场上,几个学生正在打着羽毛球,旁边的台阶上坐着几位学生家长在“观战”,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两位家长。

    李春鼎大爷今年75岁,他将孙子李大伟送进了书法小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学生一放暑假,家长就特别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五六年前,俺村发生过两起学生溺水事件,都是孩子去水库洗澡引起的,其中一个被淹死了,一个救上来了。暑假时间长,农村人都忙山上的活儿,根本照顾不了孩子,孩子除了写作业,就是满街跑,家长就怕孩子出事。现在家长们放心了,不仅孩子有人管了,还免费学了知识!”

    张允广老人发自内心地说:“对村里办 ‘儿童暑期活动营’一事,村民都竖起大拇指,都说村里给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鲁东大学一位教育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对孔辛头村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告诉记者,在独生子女家庭,如何让孩子安全快乐地度过暑假,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一点上,孔辛头村开了个好头,“也证明各级教育部门和基层社区管理机构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