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电力专家 >> 正文

记京沪高铁水电基础局建设者
转自: 时间:2008年08月25日09:20

    这样的赞扬来之不易


    在中国水电集团的“战斗”序列里,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既非大局,亦非强局,用其“当家人”张源智的话讲,充其量只是个“小弟弟”。
    然而,就是这么个“小弟弟”,在国内土木建筑基础处理作业领域却是大名鼎鼎的。要说基础处理,没有他们拿不下来的“瓷器活”,在国内曾创下多项第一。凭着这样的独门绝技,今年年初水电基础局首次进入高铁建设市场,一出手就令人刮目相看,在中国水电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中,为中国水电人赢得了光荣和信誉。
    7月28日,在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上,范集湘总经理在讲到集团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时,特别提到了项目业主一位负责人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真没想到你们中国水电集团还有这么好的专业化基础处理队伍,你们的活干得很漂亮,我们很满意!”
    这样的赞扬,如果来自水利水电行业内部,也许,我们不会很激动。但它出自一向以严格著称的铁路建设系统高层领导,而且还是在我们第一次进入这个领域刚刚半年的时候,就显得十二分的不易!


    这里的困难前所未遇


    “我们干了几十年水电,什么样的困难没碰上过,但是刚到这里那一段时间,感觉真是一种煎熬啊!”7月下旬,笔者在京沪高铁三标段一工区水电基础局项目部采访时,项目负责人彭善民向笔者大倒苦水。
    非水电难干,高铁更是难上加难!笔者沿集团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三标段几个工区走了一趟,许多人都对笔者有如此的表述。
    高铁难干,到底难在哪儿?
    彭善民告诉笔者,单从施工技术上来讲,高铁施工不比水电难,进度、质量、技术规范的标准比水电高,但也没到难倒我们的程度。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初来乍到,由水电进入铁路,对人家的规则、规范不了解,对铁路施工的许多特点、理念认识不到位,对铁路施工非常繁复而且层级多的检查特别不适应,因此显得难、难、难! 
    举例说,干水电工程,“三通一平”是业主要给我们提供的必要条件,征地拆迁也是业主的分内之事,只有这些条件具备了,我们才能人马进场,施展拳脚。但在京沪高铁这里,情形可就不同了。进场的施工便道你要自己修,施工人员的住房你要自己解决,吃水用电还得你自己操心。合同规定,征地拆迁是业主的事儿,但是迟迟解决不了,而关门工期却是死的,一天也不能往后推,这就逼着施工单位硬着头皮去做这些本该是业主要做的事,而这些,恰恰是水电人最不擅长的。
    另外,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都在一个点上,而铁路建设则是标准的一条线。彭善民介绍说,一工区水电基础局和十一局共同施工的黄河南引特大桥施工长度4.24公里,却被7个村子和多条铁路、公路与高压线分成了19段,平均每段只有200米左右。施工红线以外,你为了施工方便想伐掉一棵胳膊粗的柳树,老乡问你要2000元。村里的居民每晚9点以后不让你施工,说是影响了人家的休息,尽管他们的村庄远在施工现场四五百米以外。施工干扰之大,环境之恶劣超乎想象。用彭善民的话描述,一工区基础局只有30%的精力用来聚精会神搞施工,而70%的精力用来抗干扰。
    基础施工最怕什么?最怕“烂”基础。不幸的是,基础局在京沪高铁三标段碰到的,就是这样的“烂”基础。在济南附近的京沪高铁三标段一工区黄河南引特大桥所处区域,平均地下水位只有半米左右,随便挖个坑,一会儿就是一坑水。地下七八米全是粉土层,挖坑打桩都是在“泥糊糊里”进行,成孔难极了。为了施工需要,项目部施工人员要在桩孔里装上钢板护筒来防止塌沉,保护孔口稳定,但就是这长4.5米、直径1.5米、壁厚10毫米、重达1000多公斤的钢护筒,有时候头天下午下下去,次日清晨就会象被施了“地遁”的魔法,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沉下去了!施工难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里的成绩令人欣喜


    难归难,但,再难也得干,水电人哪有临阵脱逃的理儿。
    基础局领导班子对京沪高铁桩基施工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源智,总经理赵存厚等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六次前往基础局高铁工地,现场指导、支持和关注高铁施工。
    进入新市场,需要新武器。仅旋挖钻机一项,基础局一下子就买了8台,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而类似的设备投入,目前仍在继续之中。
    在没有任何铁路施工经验的情况下,参加京沪高铁施工的员工重新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局京沪高铁项目部全力抓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力争使所有员工变为铁路建设的优秀人才。
    项目部综合部主任毛玉忠告诉笔者,从今年一月份进点到现在,项目部工作人员参加各级各类的各种培训他都记不清有多少次、多少人了。根据“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仅项目部就先后举办了征地拆迁、工程测量、路基施工、涵隧施工、桥梁施工等多个培训班,从铁路施工技术规范到质量安全、环保等有关制度和要求,项目部所有人员——从工区负责人到一般施工人员,全都参加过培训,许多人都不止一次。
    就这样,以前不曾有过的设备购置来了,以前不曾用过的法子想出来了,以前不曾下过的苦功使出来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业绩也就水到渠成地干出来了!
    2008年3月15日,基础局高铁项目部在一工区打下了三标段的第一根桥桩,这也是中国水电集团进入高铁市场打下的第一根桩。3月29日,铁道部原副部长、京沪高铁责任公司董事长蔡庆华带领一个由三标段业主、监理、施工三方人员组成的观摩团,专门前往第一桩现场参观、学习,给予了基础局高铁项目部充分的肯定。
    5月21日,基础局高铁项目部又在一工区进行了三标段第一个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同样赢得了业主、监理及施工同行们的满堂喝彩,再一次为基础局争得了荣誉,为中国水电集团争得了光荣。
    基础局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龚木金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件事:今年5月份,项目部作业人员在一处桥桩浇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因故中断超过了铁路行业“不得超过30分钟”的规定,业主、监理得知后对质量不放心,就要求起芯检验。于是,项目部对刚刚完成施工的桩基进行钻孔取芯,结果表明芯样质量良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业主、监理这才完全放了心。从那儿以后,上面组织的质量检查很少再光顾过基础局高铁项目部,因为业主、监理对他们有了足够的信任。截至目前,黄河南引特大桥已经低应变检测的近500根桩基,全都为Ⅰ类桩。而按照质量标准要求,所有桩基95%以上须为Ⅰ类桩,Ⅱ类桩控制在5%以内,不允许出现Ⅲ类桩等。这500根Ⅰ类桩充分说明了一工区基础局内部质量控制的严格。
    目前,三标段所处鲁、苏地区的雨季已接近结束,雨水较六七月份明显减少,施工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施工进度显著加快。基础局高铁项目部下属两个作业队每天可以保证20根桩基的工作量。载至8月17日,整个基础局京沪高铁项目部已累计完成桩基施工905根,大干快上的局面已经形成,全体参战员工正在为完成年度计划而忘我地工作着。


(编辑:贺芳)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