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基础篇 >> 招募甄选 >> 正文

如何当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转自: 时间:2008年08月26日10:00

    作出聘用决策,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对人选进行权衡,然后跟着感觉走。

    上述做法简单,但有风险。所谓“本能的”决策,无论它出自一个人还是一组人,总会发生偏移——这些决策通常反映出你所希望的理想状态,而非实际情况。

    成功的招聘经理人都有其相似性,他们怀揣着某种系统——一套深思熟虑的计划,对候选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条件作为聘用标准。能成功作出聘用决策的人,绝不会一味跟着感觉走。他们会利用、相信自己的直觉,但并不会以此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客观的判断

    在聘用流程中,你会遵循某个特定的逻辑。虽然许多过程需要猜测,但通常是有根据的猜测。对整个聘用流程的信息掌握得越充分,猜测就越接近真实情况。

    通常说来,在制定决策时,你能利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长期以来,一个成功招聘的真理——候选人以往的工作经验是推测他未来业绩最好的指标。如果候选人在过去工作中表现很努力、主动积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那么,在新的环境中也会有同样表现。类似,如果候选人在前一个工作中表现很失败,你就别想他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得精力充沛、积极向上。

    这条原则通常很可靠,需要告诫的一点是:候选人过去的工作条件,必须同他所寻找的新工作条件极其类似,否则,你将无从比较。但是,没有两家企业是完全相同的。你应该了解的是,候选人过去的工作环境中特定的系统或人可能是造就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你几乎不可能在你的企业复制这样的诱因。

    面试印象很重要。你对候选人的面试表现,在作决策时总会占相当大的分量——这点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从第三方获取的信息而言,人们自然会对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要更信任。

    问题是,面试其实就是印象。你是在倾听候选人的回答,观察候选人的表现,但是,你的先入之见和你的经验,常常左右着你的判断。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证明候选人在面试中的非凡表现,同他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获取的卓越贡献有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观点不是让你忽视面试中的印象,而是应将印象融入候选人的测试结果、推荐信调查以及其他你对所收集到的候选人信息之中,帮助你形成最终的判断。

    有些人认为测试结果很可靠,测试成绩好的将来一定能成功,前提条件是测试成绩不掺杂人为因素。唯一的问题是,有些候选人不善于面试,他们会怯场,面试成绩必然受影响。但有些候选人很精明,他们掌握了大部分测试的出题思路,并按照思路进行作答。因此,如果你打算在制定决策中,利用测试成绩作为评选标准,一定要确保其有效性和合法性。

    观察候选人执行招聘岗位的某些具体工作,是检验他们能力的最可靠办法。这就是为什么现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候选人参与某些项目的具体工作的原因,企业以此作为聘用流程的一部分内容,根据候选人的表现,评判他们是否符合职位的需要。

    作出正确决策

    错误的招聘决策绝非偶然发生,回顾过去,你总能发现有些事本该做而没有做。

    在招聘中不能急于求成。工作压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匆匆作出决策,急于找个新员工了事,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新招员工非该职位的最佳人选,最终你可能会解雇他,而且还要为因解聘而引起的混乱局面负责。

    需谨记仓促行事带来的隐患:这样做会导致你过高估计那些实际能力有限的候选人。你可以换个做法,如先招个临时工,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继续物色人选。

    为了避免出现遗漏,招聘应尽可能通过交叉验证。大多数招聘专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使你尽可能寻找不同的渠道,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因此,不要只依赖一种渠道的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来自面试印象、简历、推荐信调查、测试还是其他等。要广撒网,并对候选人的任何与实际不符之处保持高度警惕。

    但找人帮忙,要避免“人多坏事”症。当招聘一个关键职位时,在你作最后决定之前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但不宜参考太多人的意见。如果有太多的人参与,必然会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折中的结果。到头来,你得到的不是最佳人选,而是尽可能不得罪任何一方的尴尬结果。试着让你的决策圈的人数控制在3~5 人,这些人要了解招聘工作的内涵,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熟悉该职位的直属经理的性格和工作方式。当你需要作最终决策时,这些人能够帮助你进行最后的甄选。

    有时候,招聘流程会挖掘到一个“梦寐以求”的员工——只出了一个问题:该候选人的技能和专长不符合招聘职位的聘用标准。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试着找找企业内部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机会,提供给这位候选人。千万不要硬将“好”员工安排到“错误”的岗位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尽可能不要让自己的甄选流程,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所搅乱。研究显示,雇主常常会聘用一些在面试中次序靠后的候选人,并非是他们的能力更胜一筹,而是因为雇主对他们的印象更清晰。避免这种陷阱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你的注意力只关注在聘用标准上。

    多方听取意见

    推荐人和第三方的评论很有用,也是聘用流程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有选择地从候选人以前的雇主中挑选几位进行沟通,能帮助你判断哪些候选人的工作绩效一贯良好,而哪些业绩不佳。如果跳过上述步骤,将会增加你聘用决策的风险,并置企业于不利之地。而且,如果你能够证实候选人的确具备他所声明的资格证明,企业就很有可能会增加一名工作效率高、有价值的成员。如果是你负责同员工打交道,最好能亲自进行推荐信调查或其他调查。

    如今,要想从以前的雇主那里获得候选人的信息比较困难,因为雇主知道,说多了不是,说少了也不是,弄不好有可能为自己引来法律纠纷。结果,他们更加小心谨慎,避免对过去的员工及其工作经历作过多描述。

    要想找到推荐人实在很难,为了快速完成招聘流程,人们倾向于匆匆例行推荐信调查,或绕过这一程序。如果如此重要的步骤不能正常进行,不但优秀的人选有可能流失到其它企业,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也有可能被招聘进来。因此,在最终决定招聘候选人之前,对其以往的主管进行访问,以获取可靠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一开始,就清楚地告知候选人,企业将会对他们的背景进行调查。只要推荐信调查与工作有关,并且不涉及任何歧视,都是完全合法的。如果你明确地告诉候选人,这些调查将有助于确保候选人在面试中的回答都是真实可靠的,特别是在面试之初就说明,“如果我们对你感兴趣,而你也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进行推荐信调查。”

    如果你招聘的员工将来直接为你工作,你应该自己进行推荐信调查。招聘经理委派其他人或助手进行调查,不管他们的工作多么仔细缜密,得出的结论,始终不如招聘经理人自己得来的可靠。而且,在调查时,访问与自己级别相同的人,不但能增进双方的交情,也有助于对方能够真实、详细地提供候选人的信息。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完成全部的工作,可以考虑将部分的工作分配给尽责的同事。

    在面试过程中,询问候选人关于前任雇主对他们的看法,可以根据候选人回答的内容,找到能同其前任雇主进行沟通的话题,以便打开话匣,使他的前任雇主能对你畅所欲言。也许你得到的是不完全坦率的回答,但总可以得到有价值的评论和一些深入的见地。

    记住,不要只依赖候选人提供的推荐信,它的价值实属有限。由于辞退员工是敏感的事,许多推荐信是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准备的,因此,尽管员工有什么不好的方面,雇主还是尽量往好的方面写。

    往候选人以前工作过的企业发函或发送电子邮件也不甚有效。即使推荐人有回应,他们绝对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写下来;而能够回应的企业也大多不会准时,这将极大地增加你失去一名优秀的潜在员工的机会。同推荐人沟通的最好方法是打电话,使得你能够在对方回复某个关键问题时,及时提出你对其回复不解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得到确认。

    进行推荐信调查的方法很多,你可以通过你的朋友圈或熟人——那些对候选人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从他们口中获取信息,他们一般不会像候选人的前任雇主那样的不情愿,反而会愿意直言相告。但是,要站在公平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你从朋友那里得到有关候选人不好的看法,要试着从其他渠道进行确认,从而确保你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某个人的片面之言。


(编辑:贺芳)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