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格子铺”到底能走多远?
转自: 时间:2008年08月05日08:56

    小丁(华中科技大学学生):我们的创业平台。

  只花了100多块,小丁就租到一间格子,租期1个月,当上了“格主”。每隔两天,他就会来这里看一看,上上货,看哪些商品好卖。

  “相对租店铺做生意,这个成本小多了。今后的工作并不好找,我希望有更多这样廉价的创业平台。”

  柯力京(网店经营者):网店最好的窗口。

  在光谷步行街2楼的一家格仔寄卖店,四成的格子是网店老板租的。柯力京解释,现在,不少网上购物者希望看到实物,网店没有实体店,看货不方便,很多生意因此泡了汤。

  “花几百元租个格子,展示一些商品,成本不高,相当于给网店开了一个窗口,划得来。”

  戚玉峰(四十大盗格仔寄卖店经理):创新管理是灵魂。

  在光谷步行街,几家格子铺扎堆,竞争之势已显现。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戚玉峰认为,开格子店,选址很重要,管理更重要。创新管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下功夫,提高竞争力,吸引格主入驻,才能实现格主与店主双赢。目前,他在联系开发格子铺管理软件。

  熊雪军(猎宝格子铺“铺主”):DIY商品是真正的出路。

  在武汉,格子店的商品大部分为小首饰、化妆品、毛绒玩具等,种类雷同,“撞车”现象严重,这对于铺子的经营很不利。

  考察北京后,熊雪军发现,那里专业的格子铺只寄卖DIY商品,就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一位“格主”在自己的商品上做了些许加工,熊雪军就开出优惠待遇。“毕竟,DIY商品才是格子铺真正的魅力所在。”

  陈先光(市内某综合市场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有待规范。

  陈先光认为,格主和铺主是租赁关系,商品一旦产生质量问题,找谁理赔是个难题。即便格主和铺主签了责任划分协议,万一格主玩“失踪”,不但让消费者索赔的难度增大,也大大增加了铺主经营的风险。

  他提醒这些创业者们,要注意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照章纳税。同时,他表示,有关部门应关注这些新潮经商形式,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尽快纳入管理范围,以促进租赁市场良性发展。

  杨礼茂(湖北大学市场营销系副主任):不看好格子店前景。

  杨礼茂认为,这种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观察,格子店的铺位太小,格子铺的转手困难,格子铺同质化竞争,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格子铺未来的发展。

  最后,杨礼茂表示,“格子店这种新潮的业态,只是年轻人的时髦,我个人并不看好其发展前景。”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