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90后’,我们需要向‘80后’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昨晚的武汉大学人文馆,一场“80后”与“90后”的对话正在进行。黄来女、徐本禹等“80后”的杰出代表和500余名“90后”武大新生,畅谈对彼此的认识。
“80后”:“‘90后’也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徐本禹是昨晚上场的第二位嘉宾。由于有多年的支教经历,徐本禹笑言自己“和90后比较合得来”。“‘90后’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为全面,他们能比我们更好地接受新鲜知识,思想也更多元化。”徐本禹说,“‘90后’也懂感情,他们有些品质特别触动我。”徐本禹对“90后”的高度评价,他的山东聊城老乡、大一德语系新生谢凝之马上给出了令人欣慰的答案。
为了体验孩子“考上大学的幸福”,谢凝之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从老家赶往武汉,为她送行。搬行李、找宿舍,家人的辛苦谢凝之全看在眼里。她悄悄买来卡片,写上心里话送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和辛苦的爸爸妈妈。台上,谢凝之与家人深情相拥;台下,不少新生悄悄拉起身边父母的手,拭去眼角的泪水。“‘80后’只是比‘90后’大10岁而已嘛,‘90后’”同样可以承担起社会责任。”徐本禹欣慰地说。
“90后”:“我们只是把梦想揣在心里”
虽然也是“90后”新生,但作为新生代表,08级英语系学生汪思烨却显得很成熟。上台就做提琴表演、回答主持人问题妙语连珠。在汪思烨身边就座的“80后”代表、武大研究生李创赞叹:“这就是‘90后’,他们思想的成熟程度要远远超过当年的我们。4年之后,他们的发展前途无可限量。”
李创也当过一年教师,他认为,在自己教过的“90后”学生中,不少人是“伪成熟”。“表面上看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不需要你多说,但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又会觉得不知所措。”李创说,“但他们又是最懂得感情的一群人,懂得对人的尊重,懂得感恩和回馈。”
作为一个过来人,李创建议新生们,“不要过度规划人生,但也不能不规划;多参加学生活动;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与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