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记宁波三位赴京奥运保电变电志愿者
转自: 时间:2008年09月23日09:39

    2008年夏天,对宁波运行工区柴剑波、陈凡、张洪磊三位值班员来说,这是他们一生都值得纪念的岁月。作为宁波电业局唯一三位入选浙江省电力公司北京奥运支援队变电组的成员,在82天北京值守的日子里,他们选择坚守不放弃,圆满完成奥运保供电任务,在北京2008的卷轴里书写了一段宁波电力人的精神。而这段经历也必将记录在宁波电力发展史上,记录在浙江电力、国家电网史册。
 
                                 保电夫妻兵
    丈夫在北京保供电,妻子在宁波运行值守,这是82天奥运保电工作中柴剑波家庭的真实写照。夫妻俩同在变电运行工区市区一站上班,是运行岗位上有名的“夫妻模范兵”,多次获得工区先进工作者、推荐为局巾帼示范岗、文明家庭。在这次奥运保电赛场上,他们续写着宁电人的精神。
    作为代表宁波局的一名电力志愿者,柴剑波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通过层层的培训、学习、测试之后,7月21日柴剑波正式开始值班工作,并被任命为第一值值长。虽然所在的变电所是一个老变电所,设备、保护五花八门,但柴剑波认为这是种考验。他把这些压力转换成动力,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变电所的一二次设备进行汇总统计;列出了大郊亭变电所存在问题、巡视重点及危险点;设计了大郊亭变电所的设备状态核对表、所有压板列表、二次开关统计表、保护指示灯核对表;并拟写了反事故预案演习和防汛预案演习。当班期间,他发现了主变风扇停转、开关油色发黑、有载分接开关无法调节等大小11项缺陷并消除了其中4项,协助操作队人员执行了五张事故应急抢修单,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确保了奥运当班期间的供电安全,赢得北京公司及带队领导的赞赏。
柴剑波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励下成为一名赴京保电志愿者。可他一走,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身上。平时不问柴米油盐的陈明芳得重新拿起锅碗瓢盆,路盲的她得独自带着儿子上杭州参加奥数比赛,大热天一天八趟接送儿子参加暑期学习、培训。除此之外,陈明芳还毅然挑起丈夫平时在班组里分管的工作,坚持参加省公司组织的技师考试。为确保奥运保供电的值班力量,已是一站值长的陈明芳,没有请过一天假,即便有时儿子的考级时间与工作冲突时,她也只是换个班。因为四天一轮的工作作息制度要求四天中必上一个夜班,一个长白班,这样上小学的儿子就不得不四天吃上一次碗面。懂事的儿子说,爸爸妈妈的工作要紧,奥运会召开是个大事情,我大不了吃上两个月的泡面。妻子的付出没有白费,儿子在这个暑假先后取得了海曙区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纵横码输入法比赛个人三等奖等系列荣誉,并取得了小提琴业余九级的资格证书。
    “没有后顾之忧,只有奋勇向前的勇气和精神。”柴剑波在他的赴京保电日记里这样描述妻子的付出。正因为家里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妻子、一个懂事的儿子,柴剑波在京保电的工作才干得如此安心、踏实。到京以后的柴剑波体重下降了五公斤,但他说,这一切都值得。2008年夏天,他用行动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的圆满。 


保电新郎官


    陈凡,运行工区市区二站值长,是此次赴京奥运保电变电组的另一名成员。他离家赴京时,结婚只有一个多月时间,用宁波人讲,他是带着香哱哱的新郎官喜气趟上北京保电之路的。
“静心、劳心、用心”,六个字是陈凡在北京工作的写照。与新婚妻子及家人分开,对年轻的陈凡来说是种考验。81年出生的陈凡,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运行岗位上工作。作为奥运保电一级变电站的值班员,陈凡深知责任重大,他把全身心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到了工作中。其驻守的变电站,担负着奥运会某比赛分会场的供电任务。为加强值守,陈凡经常主动把巡视频率提高。他说坐着也是坐着,不如多去看看设备。陈凡值守的变电所属79年建造的老变电所,设备老不说,性能还特别杂,没后台监控,晶体管、电磁式、微机型的保护都有,几乎经历的一些设备、保护都像炒豆子一样混在一起,而许多设备的油位都基本没法看清楚,更是给他们的巡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巡视一趟设备下来,常常会汗流浃背,抄好负荷后,陈凡喝上一口茶,就又会去场地上跑。他说,运动员在场上参加奥运会,我在场地参加“保电奥运会”。奥运会开幕那天,陈凡正好当班,当然奥运开幕式是没法看了。这对一个体育迷说,是种煎熬。不过陈凡说,即使有电视可以看,他们也会坚守岗位,毕竟开幕式盛况还可以重看,但变电所的运行安全不是可以重来的事。那天他们的巡视频率由一天5次增加到2小时巡视一次设备,对负荷高的线路还进行监视测温,实行24小时有人监盘,他说工作强度虽然大些,但他觉得能为奥运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种荣幸。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发现了主变分接头无法调节、开关保护装置投入灯灭、设备油位低等各类严重、紧急缺陷。和他一起的同事柴剑波说,陈凡除了向妻子打打电话外,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业务技能上了。耐得住思念也需要一种定力。小伙子不容易呀!
    要说陈凡在北京出色的工作成绩,与家人的支持分不开。当听说外甥报名参加了赴京奥运保电工作,但可能与度蜜月有所冲突时,98岁高龄的老外婆先表明态度,她说我活了快一百岁了,在北京举行奥运会,还是第一次看到,外甥年纪轻轻能为奥运会去工作,那是福份。至于外出度蜜月,年轻人多的是机会。对外甥是浙江省公司28名运行人员中的一份子,老外婆感到特别欣慰。她说奥运会顺利召开,也会有外甥的一份功劳。在可能与去北京的时间相冲突时,陈凡一家做好了放弃出国旅游的准备。在陈凡新婚小家慰问时,每次问及家里还有哪些困难,还有哪些需要帮助时,乐观的母亲总摇摇手,笑着说:“奥运会到北京开,百年也就遇上一次,能去为奥运做点什么,真的很有纪念意义。全力做好支持儿子的工作,就是对儿子最大的关爱。” 陈凡的母亲,在儿子去北京的日子里比平常更忙些,她会更加精心去挑选购买伙食,每天做上一桌好吃的,她说她要把儿媳养得好好的,这样在京的儿子就会少一份担心。而贤惠的妻子小曹更是给陈凡无限动力。平时通电话时,小曹总是鼓励丈夫努力工作。有次陈凡打来电话时,小曹正好肚子痛。为了让在北京的丈夫安心工作,小曹更是忍痛和丈夫聊着天,不让丈夫为自己在工作上分了心。当听说陈凡事迹在8月9号浙江日报10版及中国电力新闻网、浙江电力报等各种媒体刊登时,全家高兴地不得了,他们为陈凡而感到骄傲。家人的支持和关爱,是陈凡在北京承受高强度保电工作的最大动力。陈凡说,等他回来后,一定好好陪陪家人,以弥补这些天他们为他付出的一切。


“地下工作者”


    对张洪磊来说,三个月的值守工作更加不易。北京朝阳供电公司大北窑110千伏变电站位于地下二层,闷热、不通风、不见阳光,作业环境相当艰苦,48小时一班下来,非常磨练人的意志。但张洪磊都扛下来了,并且在运行值守岗位上表现得很出色。
    1983年出生的张洪磊,2004年从上海电力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了宁波电业局变电运行工区,先后在220千伏梅梁、象北、洪塘、市区三站参与投产、工作。在担任值长二年来,多次及时发现设备异常,其中2008年3月发现的电容器开关分闸异常紧急缺陷,获得局级安全生产重大贡献奖。工作之外,张洪磊还担任工区团总支生产委员一职,3年来他主动负责起团员青年的教育培训辅导工作,带领工区“青鸟”培训队不断穿梭于青年职工队伍中,曾多次被局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也许正是这五年在运行一线工作的经历,练就了这位山东汉子的毅志。在北京奥运保电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毅力,以及努力、好学、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让带队的几位省公司领导都啧啧称赞。
从住地到工作地点,他得顶着烈日坐上一个小时的车,然后深入地下近20米的变电站值守。地下变电站里浑浊的空气,轰轰作响的噪声, “两进两出”的倒班模式,都极大地考验着张洪磊。一天5次巡视、2次测温、1次事故预想,全天24小时值班监盘,在室温30、40多摄氏度的设备区内巡视,开展模拟事故演练。从地下一层到地下二层,来回一次,有上百级台阶,巡视一趟,身上的衣服会湿透半身。但即便在这种艰苦作业环境下,张洪磊还总是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先后发现主变渗油、主变保护装置异常、灭火装置故障、直流系统模块等异常及紧急缺陷,特别是8月14日,正在北京奥运会紧张进行中,值守的张洪磊及时发现的3号主变高后备保护装置故障紧急缺陷,避免了设备故障保护拒动引发的越级跳闸扩大事故范围的可能,确保了奥运政治保供电重点变电所的安全。
    “能够到北京去保供电,这是我的荣幸。我一定会出色完成任务。”这是张洪磊出行前说的一句话。在北京的日子,他始终信守着自己的诺言。为了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保电工作中,值守回来的张洪磊很少看精彩的比赛,总是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或者强身健体。作为北京临时团支部委员,他总是在工作之余,带领大伙参加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活动。他说,休息好,身体锻炼好,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保电工作中。少看一会比赛,对他这个体育迷来说,可能会有些遗憾,但想到北京的安全供电,保证亿万观众的收看,他觉得值得。他说辛苦也不过三个月时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还主动参加省公司组织的突击活动,并提名参加省公司赴京保电优秀团员评选。远在山东的父亲隔三岔五的鼓励,宁波领导同事的关怀,这些都是他在北京能够保持顽强毅力的动力。
    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都轮到张洪磊值班,绚烂的礼花、盛大的演出、精彩的比赛,他错过了,但他说,奥运保供电这项百年一遇的光荣使命,他没有错过。这是25岁年华的他在人生中收获的最美好的记忆。


(编辑:贺芳)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