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人物专访 >> 正文

【印象30年】电力服务大转变
转自: 时间:2009年01月08日09:01

鲜艳霞

 

从“电衙门”、“电老虎”到“电黄牛”,改革开放三十年,重庆电力服务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从单纯的用电管理到讲优质服务,从本位主义到为客户着想,以一名电力工作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些,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那么,就让我们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力三十年的转变。

每周一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电力供应紧张,各个片区轮流限电,强制执行“每周一停”,停电也就成了家常便饭。记得那时,每到星期二,我家所在的片区家家户户都会把煤油灯拿出来,捻捻灯芯,加点煤油,准备好晚上用。常常伴随着灯光突然消失,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一声“喔”,然后满含无奈的划亮火柴点亮煤油灯。男人们叨念着错过了新闻联播,女人们担心播放电视剧的时候电还是没来,唯有小孩子对黑暗感到既害怕又兴奋,盯着忽明忽暗的灯光和影子想象着童话故事里的场景。等到眼皮打架,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灯大亮了,“噗”的一声吹灭油灯,家家户户都发出一声满足的欢呼。

 

 每月一吵

 

时光流转到上个世纪90年代,轮流停电已经非常少见了。偶尔一档线没了电,大家也不再干等着,而是催促家里装有电话的邻居快点通知电力部门来修理,通常很快都能得到解决。这个年代,有关电的特征变成了“每月一吵”:每月到了收交电费的时候,总有邻居争得面红耳赤,“为什么我用的电比国家规定价高出两毛?”那个时侯,一户一表并不普及,几乎都是总表再下设分表到户。由于线路老化等原因,总表的计量通常都高出分表总和,差额不得不由各家各户按照用电量均摊,难怪平时亲亲热热的邻里之间会产生不满和猜疑。

 

两月一交

 

进入21世纪,随着一户一表的普及,每个月抄表员总会把电费缴纳通知单送上门,既有使用的电量,又有应当缴纳的金额,电费单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从此,大家再也不用搬梯子搭架子,打着手电抄电表读数了;再也也不用拨拉着算盘珠儿折算分摊电量的价格了;再也也不会相互猜忌和抱怨啦。

老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可新问题又钻出来了。交电费的队伍那才排得长,退休的大爷大妈站得腿酸,上班一族也等得心慌。后来,电力部门集思广益,开始推行电费“两月一交”,这下,队伍短了一半,有效地缓解了缴费难的问题。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力部门采用多渠道方便用户,相继推出银行代收费、预存话费等服务,受到了用户一致好评。

孔子站在江上吟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十年一晃而过,重庆电力服务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追求客户满意。如今“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理念赢得了全市人民的肯定和认同,“重庆电力,服务人民”的企业宗旨也誉满山城。这其中,包含了千千万万电力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更是广大用户对电力服务督促关心的结果。我们知道电力服务的道路还很漫长,前方也必定会不断出现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电力工作者有勇气拿出三山五岳的气魄,本着“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诚挚之心,健全服务机制,促进重庆和谐发展,为“国家电网”品牌形象增添新光彩!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