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江苏射阳供电公司耦耕供电所员工许书琴的人都说,她脑筋活络,会打降本增效的“小九九”。最近,随着许书琴“百宝箱”经验的深入推广,她成了远近闻名的降本增效的能人。 班组设个“百宝箱” 10多年来,许书琴只要到工地,身边都带一只小箱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螺丝、垫片、接线盒等零部件,这个小箱子被同事们称为“百宝箱”。打开她的“百宝箱”,别看箱子里不起眼的小东西,收集起来可花费了她的不少工夫,以前为了找一个小螺丝,小垫片会趴在地上找半天。现在在农网改造工地上,缺少更换的零部件,同事们总会先想到她的“百宝箱”里寻寻“宝”,每次都会得到满意的收获,见到地上有废弃的螺丝、垫片等,经她带头捡起,同事们都会主动捡起来放到她的“百宝箱”里。随着收集的物品增多,“百宝箱”由一个小箱子变成了分家的小小箱子,让“宝贝们”按类别“安家”,方便寻找使用。10多年来,她的“百宝箱”已为所里节省费用上万元。 今年,国网公司和省市公司开展“我为科学发展献一计”活动,许书琴积极参加,她提出“三节约”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延伸节约范围做起,每个班组不妨设个“百宝箱”,收集不起眼的小材料,日积月累,可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广大员工都行动起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其意义和作用更大。没想到,此项建议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和盐城市供电公司“我为科学发展献一计”一等奖,并得到了市、县公司员工的关注,极大地激起了各个部室、工区、基层单位参与三节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各个班组纷纷设立了一个“百宝箱”,使节约风气在市、县公司蔚然成风。 宣传节约重引导 宣传节约重引导,是许书琴打的为所里节能降耗的“小九九”。许书琴针对少数人认为供电企业家大业大,多花点用不着大惊小怪。为此,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有这种想法的员工认识到好的经营效益是来源于一点一滴逐步增加的。因而,许书琴经常在报刊、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的好处。 当许书琴从《国家电网报》上看到湖北襄阳供电公司早在去年年初就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使得“随手关灯、双面用纸、按需用水”等成了风尚,“资源意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深入人心。读罢这则新闻,她深为这种持之以恒抓节约的做法叫好。她发现有少数单位在开展“三节约”活动中流于形式的一阵风。认为“三节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个电力员工持之以恒的坚持。所以一定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三节约”活动的浓厚氛围,将节约意识融入员工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踏实践行“三节约”理念;要规范完善考核制度,用制度约束员工的浪费恶习,强化员工的思想认识,从消除身边长明灯、长流水等小事做起;将“三节约”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于是她立即写了一篇《“三节约”贵在持之以恒》的报道,经多家媒体录用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许书琴平时注重节俭,发现有些人忽视了诸如省水、省电、省纸等小细节,出现了“节小”而不为现象。随即写了一篇《切莫“节小”而不为》的文章,呼吁人们要摒弃“节小”而不为的观念,在工作中不仅要做到“三节约”,还要时时做到常用自然光、少开长明灯、不开长流水、关闭待机设备源等,将节约意识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现出供电员工勤劳、朴实、节俭的良好形象,用有限的运营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减乘除算节能 俗话说:“成由节俭败由奢”。许书琴深知,作为一个称职的农电工,就应该以企业为家,在企业里就好比居家过日子一样,为此,她心中的“小九九”算得更精到、更管用了。 怎样为企业节能?她常说,员工是企业节能的主体。但要使员工成为企业节能的主体,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主动将节约意识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踏实践行节约的理念;其次要强化员工的思想认识,因为只有把节约的理念融入思想深处,才能用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才会持之以恒地做到勤俭节约。许书琴不但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员工是企业节能的主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10个电工组每天用电热壶烧水5次,10个电工组如果用上开水瓶,一天最多烧水两次,10个电工组一年下来能节约多少电?”这是耦耕供电所“人人学做节能数学题”中的一道数学题。许书琴拿出计算器一算,就向大家报出了数目:电热水壶每次烧水要耗电0.28千瓦时,烧水5次要耗电1.4千瓦时。如果10个电工组日节电1千瓦时,一年就将节约用电3000多千瓦时,折合人民币1800多元。
(编辑:施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