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电力专家 >> 正文

电力专家陈望祥上书国务院希望严查鲁能集团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09年10月13日09:54


■陈望祥表示,《财经》的报道只是黑幕揭开的开始


■关于鲁能的报道,陈望祥看了一遍又一遍,并用红笔标注关键内容

  《财经》报道鲁能将738亿国有资产37亿卖给私企———

  ◎陈望祥其人◎

  77岁。1994年国家电网公司离休高干。1948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就读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担任清华大学第一届共青团团委常委、宣传部长;195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电力部工作,1958年被错误打成右派下放到贵州从事基层水电设计工作20年;1978年平反后回到北京,1985年起任水电部政策研究室主任;1988年起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1994年离休后,在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任副理事长,和一群离休老干部共同关注电力领域的改革和改制。

  “是我上书国务院,请求严查鲁能的问题。”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望祥21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证实。

  此前1月8日,《财经》杂志推出开年封面文章——《谁的鲁能》。这个调查性报道声称山东第一大企业、全国电力系统最大职工持股企业山东鲁能集团,已经在半年前经过秘密操作,将职工持股层层置换,近740亿元国有资产由北京两家名不见经传的私营企业以不到40亿元的价格买下,变成了私人企业控股资产,国有资产秘密置换为私人资产。

  1月9日,山东鲁能集团、山东电力集团、国家电网公司都在各自的官方网站发表声明,声称《财经》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为了佐证这个“不实”的说法,鲁能网站转发一则中国投资协会的告示,指《财经》的报道中所提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陈光健向国务院上书一事“与事实不符”。

  陈望祥说,会长陈光健只是代他将建议转呈国务院。他指出这并不代表《财经》报道鲁能的问题失实。

  上书国务院是我 陈光健只是转交

  1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陈望祥的家中,见到了《财经》网络版修改后的《谁的鲁能》提到的第一个人物: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陈望祥。

  “的确是我上书给国家领导人的,陈光健会长只是帮我转交。”77岁老电力专家陈望祥笑呵呵地说到。1月8日,当陈光健在网上看到《谁的鲁能》这篇稿子时,认为报道开头的第五自然段提到的“2006年12月,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陈光健上书国务院,反映鲁能清退职工股并引进两家私人企业股东的情况”的提法有误差。

  当天,陈光健在投资协会的网站上以中国投资协会的名义发了一个致《财经》杂志编辑部的声明,指出那个说法“与事实不符。我会及陈光健会长个人并未就此问题‘上书国务院’,请尽快予以公开澄清。 ”

  陈望祥告诉记者,当《财经》对投资协会表示看到该声明之后,1月9日投资协会就把声明撤下来了。“陈会长是个对事实不容丝毫偏差的人,是他做的就是他做的,不是他做的就不是他做的。”

  上书人被写错 不影响报道严谨

  陈望祥告诉记者,《财经》之所以会在这个细微的细节方面出现失误,是因为,当时陈望祥是以中国投资协会的离休老干部的身份和《财经》记者交流的。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财经》会把这一段这么详细写出,所以并没有告诉记者其实是以自己个人的名义上书的。

  2003年初的时候,鲁能集团就因为将国有资产改为职工持股在电力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当时,就因为陈光健的及时上书国务院,直接导致当年8月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国资37号文,明确要求“暂停电力系统职工投资电力企业”。因此,这次,《财经》才会写到是陈光健上书。

  “《财经》知错就改,马上就改过来了。其实,这是个太小的误差,并不影响文章整体的严谨和真实性。”对于这样一个因为沟通小故障出现的“小误差”,陈望祥肯定地说。

  对于后来鲁能集团拿陈光健会长的声明说《财经》的报道失实,陈望祥觉得非常可笑:“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个更正在本质上连整个报道的瑕疵都算不上,报道的整体真实和准确丝毫没打折扣。他们其实真是没把柄可抓了,才会抓到这个细枝末节大做文章。而对于文章中提到那么多的数据和说法,他们为什么不去具体地反驳呢?”

  鲁能很多问题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有着59年党龄的陈望祥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除了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他在基层的水力工程局做水电设计工作外,其它的日子他一直做电力政策研究工作,电力系统的改革和改制是他关注的重点。由于平时自己经常需要撰写各种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章,陈望祥一直非常注意收集一些电力系统内部的数据和资料。

  据《财经》报道称:“最早成立于1988年的鲁能集团原是山东电力集团(时称山东电力工业局)下属的第三产业与多种经营企业的总称,因为电网由国家垄断的市场优势,短短几年即不断扩大,1998年经营资产达26亿人民币,当时的职工持股量达20%。”

  “职工持股公司是一个遍及全国省级电力(电网)系统的普遍问题。这一做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职工集资办电,为电力紧缺时代发动电力系统积极性的过渡措施,在90年代中期受到普遍批评后本应回落,但电力系统的职工持股却在2002年前后逐渐达至高潮。”

  “从1999年开始,鲁能重新全数纳入国有轨道,并大量注入山东电力所属国有资产。2001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开始,鲁能又开始职工集资改制。”

  陈望祥表示自己一直非常关注鲁能集团这个电力系统最大的三产和多经企业,尤其是对职工持股问题十分关注。因为通常情况下,职工持股的下一步就是私营化。后来在国家严令清理电力企业职工持股之后,鲁能开始办理职工退股。就在这个过程中,两家私人公司悄悄地成为鲁能集团的大股东。

  陈望祥告诉记者,关于鲁能的问题,其实电力系统内部的人一直都没有停止议论,很多问题在电力系统内部也基本是“公开的秘密”,因此,当他发现并感觉山东鲁能问题十分严峻时,从2006年11月中旬以来,他和投资协会的老干部们多次协商,并最后决定以自己电力专家的名义向国务院上书。

  “之所以让陈会长转交,是因为陈会长在某些方面比我上交更方便更顺畅。”陈望祥解释,陈光健当初还批评了自己,给国务院上书的事,怎么能随便就给记者说,还让他们写出来呢。“还写得不是很准确,陈会长要求按事实更正,也是非常正确的。”

  “具名就是指我在那封信中把自己是电力系统的老干部,1948年入党的经历都详细写出来了。”陈望祥说,“我是个共产党员,看到了问题,就有义务和责任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

  上书1000多字,措辞斟酌10天

  陈望祥对记者说,尽管上书是以自己个人的名人递交的,但专门为上书而收集的具体材料是经过自己长达半年时间核实和研究的,而一些支撑自己说法的基本观点则是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就是从有上书这个念头开始到最后成稿,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经过了不下10天的斟酌,才最后下笔成信。

  其实,当时,陈望祥主张了解了差不多相同情况的《财经》也向中央反映这个问题,但《财经》终归是个媒体,上书也许没有自己说话那么高效。于是,陈望祥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流动”紧急地喊上那么一嗓子。

  “工商局的材料,你可以在《财经》的报道中看到,这些材料,我也研究过,还找其他电力系统的专家反复研究过,觉得没有问题才动笔的。”尽管如此,陈望祥还是慎重地以“建议”的形式上书。

  上书国务院领导的信件一开头,陈望祥就自己所了解到的山东鲁能集团已经私营化的情况进行了开宗明义的说明。

  建议主要是三条:一、国务院立即取消转让协议;二、国务院组织专门工作组彻底清查国有资产流失,从1988年开始查到现在;三、严惩贪污腐败。

  《财经》报道一出炉 我就遭受到威胁

  “我一个快八十岁的人了,既不想当官,待遇也享受到了,我现在就是想讲些良心话,我怕什么呢?”陈望祥说。

  然而,就在1月8日《财经》把消息报道出来之后,当天中午,就有自称是姓张的记者,把电话打到家里,开口就问陈望祥:你不怕自己是诬告吗?然后,他又说国资委不会调查的,会不了了之的……

  “这是明显的威胁。”陈夫人告诉记者,当时陈望祥还非常认真地给那人解释说,自己是按照事实去上书,自己作为公民和党员都有告知的责任和义务……“我就问他,他为什么不去调查鲁能那边有没问题,怎么能一口咬定老陈乱说呢?”

  “他哪里听,一口咬定老陈是诬告,还说老陈说了也白说。”事隔10来天了,陈夫人提起来还记忆犹新,她当时就让陈望祥别再给他解释了,当张姓记者提出要到家里来“采访”时,老两口断然拒绝了。

  那段时间正好电视上播出刘胡兰牺牲60周年的专题,“刘胡兰那么小就为理想献身,我们当时老两口也是互相鼓励,互相打气,有什么关系,我们那么大年纪了,说了实话,心中坦荡。” 但发生这件事后,陈望祥夫妇两人开始感觉到危险,也不轻易出门了。

  鲁能的公告反证《财经》报道没错

  1月9日,股市传来鲁能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因为不清楚股权是否变更而同时停牌的消息;但这个消息并没有在鲁能集团的官方网站出现。

  直到1月17日,鲁能集团在官方网站发表声明《鲁能集团三家上市公司今日复牌》:“2007年1月8日,鉴于广宇发展、金马集团、鲁能泰山三家上市公司股东发生变更,鲁能集团主动申请三家上市公司停牌。后经函证公司大股东,并将有关澄清资料上报深圳证券交易所,经交易所同意,于今日复牌。”

  记者在深证证券交易所的网站上,输入鲁能泰山的股票代码00720,鲁能方面1月17日发布的详细的澄清公告和《财经》的报道完全一样,甚者连股权分置比例的小数点后的两位数都是高度一致的。

  “不管鲁能是否承认已经私有化,这个澄清公告讲的就是事实,和《财经》的报道一模一样,时间、股权分置都是一样的,他们自己的声明就证明报道是对的。”陈望祥告诉记者,一开始,《财经》就赢了,目前,这件事还只是个开端。

  陈望祥说,鲁能“转制”事件涉及国有资产700多亿元,其整个运作过程与俄罗斯的国企私有化手法非常相似,在中央高调反腐败、国资委三令五申要严查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下,还发生这样“公然掠夺国有资产”的事件,中央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陈望祥表示,他已经看到有媒体报道国资委有官员表示会像查德隆系那样对此事一查到底。 [本文经过陈望祥审阅]

  ◎山东鲁能集团简介◎

  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06年7月的调查,截至2005年底,鲁能集团以总资产738.05亿元居山东企业第一位,总规模不仅超过原母体山东电力集团,也超过胜利油田、兖州煤矿、海尔集团等其他知名的山东企业巨头。其产业横跨煤电、矿业、房地产、工程建设、金融、体育等多领域,成为庞大的企业帝国。 (摘自《财经》报道《谁的鲁能》)

  鲁能泰山澄清公告(摘登)2007年1月17日

  2007年1月《财经》第一期刊登《谁的鲁能》一文,涉及金马集团潜在实际控制人变更信息,经函证公司大股东,现澄清说明如下:

  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已在2006年5月27日发生股权变更,中国水电工会山东电力委员会已将其持有的鲁能集团31.52%的股份转让给首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能物业公司等46家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60.09%的股份转让给北京国源联合有限公司。

  2006年6月28日,经鲁能集团2006年度第三次股东会决定,鲁能集团的注册资本金由357654万元增加至729400万元,其中,北京国源联合有限公司增资203003.65万元,占增资后的57.29%;首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增资168742.35万元,占增资后的38.59%;原鲁能集团的三家小股东占增资后的4.12%。鲁能集团于2006年6月30日办理了工商变更。


(编辑:施晓霞)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