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比上半年多两倍,急需招30多名工人,可一个星期过去了,才招到3名员工,法钗眼镜配件厂总经理付法明从10月5日开始亲自“坐镇”职业介绍所招工,但效果并不理想。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订单锐减,付法明每天要为揽订单四处奔波,现在订单多了,“招工难”又成了他的新烦恼。
付法明的烦恼,在温州并不是个例。据了解,随着温州经济的逐步回暖,企业用工需求回升,今年二季度以来,鞋靴、服装、电子电器、眼镜、五金等传统产业,面临着“岗位等人”的难题。
企业用工“爆发式”增长
昨天,记者在位于市区牛山北路的市职介中心看到,大屏幕上不停滚动着企业招工信息,可进场求职的人却寥寥无几。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最近一段时间该中心每天进场人数不到1000人,其中登记的求职者约五分之一。
龙威鞋业是永嘉瓯北的一家企业,为赶订单,目前急需一线工人100多人。“订单已排到明年2月份了,现在我们不敢接新订单,因为如果赶不出货,企业要赔钱的。”该企业负责招聘的杨先生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半年只有3条生产线开工,下半年订单突然多了起来,增加了3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需要100多人,3个月过去了,只招满2条生产线所需的工人。
“企业招工难,我们生意也难做。”指着桌上摆放的一大叠企业招工登记表,市职介中心新村介绍所负责人林丽丽无奈地说,每天到介绍所招工的企业至少20多家,有100多个岗位,但求职的人却不多。
“现在用工需求的增长有爆发式增长的特征。”长期关注用工问题的市职介中心党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王瓯翔说,中小企业用工紧缺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5月份开始到现在,用工缺口一直在扩大。
全市用工的缺口总数很难精确统计,仅从温州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这个“窗口”来看,今年1至9月份,登记的求职人数为156932人,用工需求数为 243831人,用工缺口为86899人,为历年最多。其中9月份登记的用工缺口达1.5万多人。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制鞋、服装、电子、电器、眼镜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紧缺的工种大部分是普工,少部分是熟练工、技术工。“岗位等人”的五大原因
企业用工状况为何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业内人士分析,有5个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经济回暖,外贸企业季节性短单骤增。每年7~9月原本就是外贸旺季,由于今年上半年外贸量萎缩厉害,被压制的需求在下半年集中释放,因此今年的短单较往年还多。据温州海关统计,今年二季度我市服装、鞋靴、眼镜、机电、低压电器等出口主行业呈现明显的转机。尤其是7月份,服装出口1.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12%,鞋靴出口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35%。
原因之二,劳务输出地用工需求增加,外出打工总人数较往年有所下降。王瓯翔说,一些劳务输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大量企业建成开工,用工需求大增,就业机会增多,不少从沿海地区流失的工人已在当地就业,不愿再回来。此外,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返乡人员创业就业,不少原本外出打工人员选择在当地就业。
原因之三,内销生产在增长。据温州市服装商会统计,今年5月以来,温州主要内销服装品牌的销量增长明显,平均每月增长30%以上,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随之增长。
原因之四,一些中小企业员工队伍流动性较大。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说,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对如何培养员工、留住员工并不重视,闲时裁员,忙时招工,导致员工忠诚度不高,容易流失。规模大的企业,由于企业管理以及文化等比较完善,员工队伍较为稳定。
原因之五,求职者比较挑剔。王瓯翔说,现在前来找工作的不少是“80后”的农民工二代,其中独生子女不在少数,他们的经济压力不大,因此找工作比较挑剔,工资低待遇差就不干。有的求职者天天来招聘现场,找不到理想的好工作,宁愿继续观望。
部门企业合力破难题
有关人士指出,温州企业再现“岗位等人”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温州经济逐步回暖的趋势,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部门和企业应合力破解这种局面。
为降低求职者的求职成本,提高介绍成功率,市职介中心于10月10日废除了原先对求职者“一次登记、两次免费介绍”的做法,实行“一次登记、彻底免费介绍”的新举措。此外,该中心将组织大型的现场对接会等活动,以缓解招工难的难题。
昨天,记者在市职介中心了解到,不少企业打出“保底牌”,并提高了薪酬,一般普工保底月薪为1400元,并包住宿。“两个月不到,工资普遍提高了两三百元。”该中心金田介绍所的叶乐说,从8月份开始,不少招工企业提高了员工福利待遇。
王瓯翔认为,除提高工资待遇外,用工企业还要对员工给予更多人文关爱。像东艺鞋业公司对员工推出的“八大关爱”措施,包括免费提供住宿、提供夫妻房、满1年以上的员工每年免费旅游、新年发红包、为员工子女开设暑假班等。
郑晨爱说,企业应按市场规律办事,如果提供的工资待遇没有吸引力,招工就很难。但工资待遇也不是唯一的条件,企业要从工资、福利、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招人留人,不仅要改善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还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效率,保障员工权益,不仅要“招进来”,还要“留得住”。
据了解,由于我市用工需求大,曾多次出现工人供不应求现象。
(编辑:施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