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知识 >> 脱硫技术 >> 正文

火电脱硫治理取得突出成就 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转自:百度新闻网 时间:2009年10月15日10:58

    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超过3.79亿千瓦,约占煤电装机总容量的66%。随着国家对火电企业减排问题的高度重视,将促成各大发电企业所定2009年目标的实现。届时,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可能超过4亿千瓦,占煤电装机总容量的75%以上。

  电价优惠政策

  促脱硫机组井喷式增长

  “我国电力行业脱硫治理取得突出成就,就在于电价优惠政策。”华电集团相关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根据2004年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疏导电价矛盾规范电价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安装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上网电价要比未安装脱硫设施的机组每千瓦时高出1.5分钱。正是该政策出台后,我国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出现井喷式增长。而且,再考虑到脱硫以后少缴纳的排污费,投运脱硫机组的收益可以覆盖脱硫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部分高效、发电利用小时数多的机组还略有盈余。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当初外国公司刚进入国内市场时,脱硫造价非常贵,达1000多元/千瓦。我国的脱硫行业经过8、9年的实践积累,提高了装备制造水平,工程造价也大幅降低,已降200元/千瓦左右甚至更低。而且,脱硫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受环保产业政策趋紧的影响,国内市场对脱硫系统的运行水平越来越重视。如各大发电企业逐渐对烟气旁路取消,将环保设备看做主机的一部分,环保监测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加速了脱硫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还促进了脱硫技术的发展。

  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脱硫设备掀起升级换代热潮,相比之下,我国的脱硫设备无论技术还是价格,都具有竞争力。凭借优越的性价比,我国脱硫企业已经在越南、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包括小型电站建设在内的脱硫总包业务。中电投等公司则与海外巨头合作或引入国外资本,实现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国际输出。

  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我国的烟气脱硫行业已经具备了建设大规模火电脱硫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及总承包的能力,打破了由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大型火电脱硫工程的局面,脱硫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锅炉炉窑脱硫除尘委员会秘书长杨明珍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但脱硫工程的核心技术还不在我们手中,特别是关键技术设备还依赖于进口,这制约着脱硫行业的发展。”

  同时,我国的脱硫市场存在着多家国内公司引进一家国外公司技术的现象。重复引进不但造成资金浪费,还付出了高昂的技术转让费和项目提成费,致使相当一部分利润被国外公司赚走,造成了国内脱硫企业的恶性竞争。如目前大型电厂普遍采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技术,多是从国外直接引进或购买关键设备组装的。每上马一项工程,都要给技术方缴纳高额的专利费。

  “由于我国环保行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不可能一下子就用国产技术、设备,只能先从国外公司引进。如果引进后消化不了,就会落后于国外公司。当再从国外公司引进技术时,人家又上了一个台阶。因此,未来的火电脱硝不能再走脱硫的老路,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实现脱硝技术国产化。”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亦宁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强调。

  国内环保行业不断整合

  “全国约400家脱硫企业中,只有35家企业尚有规模。脱硫企业的平均利润已经下降到5%左右。” 王亦宁表示。脱硫业内曾有“五个一公司”的说法:一个老外、一个场地、一个电话、一个项目、一个公章。大量脱硫工程运行不久就需返工改造,其根源即在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我国脱硫行业的混乱状况。

  随着低价中标项目相继出现问题,再加上国家监管越来越严格,各发电企业在招标中越来越重视脱硫企业的实力和口碑。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锅炉炉窑脱硫除尘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排名前20位的脱硫公司合同容量占全国总量的90.8%,投运容量占全国总量的78.3%,当年投运容量占全国总量的87.1%。这表明脱硫市场逐渐从最初的硝烟弥漫开始走向行业整合。

  目前,我国从事电力环保设备生产的公司主要有三类:1,发电企业下属的脱硫公司,如国电龙源环保、中电投远达环保等;2,火电发电设备公司;3,没有电力系统股东背景的从事烟气脱硫业务的公司,如凯迪电力、浙大网新等。



(编辑:施晓霞)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