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坚强电力支撑新中国崛起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09年10月09日15:27

新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从“瓶颈”到“引擎”的历史性跨越

 

  本网记者 任 春

 

  国运昌盛  电力兴旺

 

  2009年初,国家能源局权威人士自信地宣布,目前电力供需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平衡,并略有宽裕。
  供需平衡,这是对中国电力行业的最高嘉奖。中国电力人有理由为此欣慰。这是共和国电力史上不可多得的电力宽裕时期,与原电力工业部1997年曾经宣布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相比,这是建立在支撑更高经济发展总量和更高消费结构层次上的动态平衡。
  60年来,努力摆脱电力“瓶颈”制约,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动力保障,一直是电力工业的基本使命。
  1985年1月,小平同志提出:“到本世纪末电要搞到多少,才能保证经济翻两番的需要?”
  中国电力工业用历史上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辉煌成就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圆满的答卷。
  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番,能源消耗只翻一番,党中央提出的“一番保两番”目标奇迹般地提前5年实现了。
  1997年,当时的电力工业部宣布,电力供应形势好转,取消了电力紧张时期实行的一些限电措施。这标志着电力工业初步突破“瓶颈”,有力支撑了翻两番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业阶段的特征,电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电力工业为保障第二个翻两番开始了新的长征。
  “2004年虽然全国新增创纪录的5000多万千瓦装机容量,但2004年用电量新增了2770亿千瓦时。”原电力工业部总工程师周小谦回忆本世纪初新一轮缺电形势时说。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电力人勇敢回应,用频频创造世界纪录的电力建设速度,3年时间就解决了缺电问题。
  纵观中国电力工业60年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经济高速起飞时期,必定是电力发展最快的周期。历史雄辩地说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需求,是推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1980年~2000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开了电力高速增长的空间,也成就了电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我国发电装机1987年历史性地突破1亿千瓦,1995年和2000年分别达到2亿千瓦和3亿千瓦。这20年间,GDP年均增长9.7%,用电量年均增长7.9%,电力弹性系数总体上维系在0.8。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2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后,自2005年起,我国装机每年跨越1亿千瓦的平台,陆续实现了5亿、6亿千瓦到7亿千瓦的历史性跨越。2002~2007年5年新增的发电装机规模,相当于建国至2002年50多年的总和,也相当于英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发达国家电力装机的总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说。
  我国电力工业能够只用3年的时间就解决了缺电问题,是电力工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结果,也取决于体制改革、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科技和电力装备产业、上游产业等多方面的进步和支撑。
  一是电力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近年来电力工业取得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说。
  “水电部、能源部、电力部都解决不了缺电问题,最后还是靠改革开放政策来解决。”资深电力专家吴敬儒更是一针见血。
  二是综合国力的提高,企业和社会才有财力加大电力工业的投入。
  电力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缺乏持续的投资强度一直是制约电力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提出,倾全国之力,保证每年电力装机增长500万千瓦以上,但因当时国家的实力所限,1985年倾举国之力创历史新高投产的新机组也不过574.75万千瓦,只有现在最高年份的1/20。
  作为优质可再生能源的水电建设更是长期顶着“投资大、工期长、造价高”三顶大帽子,因为资金不到位使一些项目成了“胡子工程”。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电力工业的投入,“一五”时期构建新中国独立工业体系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24项是电力项目,近几年电力投资每年都在5000亿元以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说。
  三是电力技术进步和电力设备国产化的提高,提升了电力工业的装备水平。
  回首中国电力工业60年的发展不难看出,伴随着每一个阶段电源、电网数量的增加都不乏技术水平的提高。机组容量的增大,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都是以技术进步为依托的。如果没有技术上的进步,就根本不可能有数量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
  我国电力设备制造技术依托重大项目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电力建设摆脱了对国外进口设备的依赖,这不但降低了电力工程的造价,也缩短了工期。
  四是煤炭、交通运输等上游产业的同步发展,为电力工业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
  虽然我国煤电油运紧张的问题长期存在,但随着煤炭、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力发展,其紧张状况已有所缓解。
  195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发电用煤仅占9.7%,2007年达到50.5%。
  我国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煤炭企业以一半的产量满足了发电企业的需求。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部门把电煤运输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优先安排运力,总体上保证了合同煤的运输。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煤炭运输体系,建成了北、中、南三条铁路运煤通道和多个专用煤炭码头,形成了铁路、水路和公路多式联运的煤炭综合运输体系,电煤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深入考察60年来中国经济周期与电力发展的关系,认真解读电力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电力经济的“放大镜”作用。电力消费增速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在近十几年的波动幅度要大于经济增速波动幅度。当经济增速回落时,用电增速回落明显大于经济增速回落;在经济处于上升通道时,电力需求增速上升幅度要高于经济增速变化。
  中国电力工业60年发展历程表明,电力事业蓬勃发展,既要遵循和把握电力工业自身特有的规律,又必须要遵循和把握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既要考虑到电力结构、备用容量和电力建设周期等特征,使电力适当超前发展,真正发挥好先行官作用,又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及相关产业的承载能力,避免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

 

  服务民生  点亮中国

 

  “新中国,第一春,农娃当了小学生。念到初中时,依然挑油灯,只盼楼上下,电灯加电话。”老一代电力人叶荣泗这样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对光明和新生活的向往。
  如今,上一代中国人的这个小小的愿望早已变成现实,电力逐渐成为人民生活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离不开的生活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通电率提高到100%和98%,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比全世界发展中国家65.5%的平均电气化率高出几十个百分点。
  从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到一千瓦时,发展到现在人均生活用电307千瓦时,实现了电力供应量的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863%,实现了供电服务质的提升。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改善供电服务质量,则实现了电力工业作为公用事业本质的回归。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为人民生活提供安全、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是电力工业最根本的责任和义务。
  “城市从凋零到繁华,农村从贫困到富裕,经济从落后到强大,无不彰显着中国电力的孜孜追求。”原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文泽的诗句反映了我国电力工业从城市到农村一步步拓展电力服务的历史进程。
  “我国近一半的县通电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到2000年的时候,全国基本消灭无电县。”原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说。
  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1978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电,1990年实现了乡乡通电,1997年实现了村村通电,2006年完成“户户通电”工程,18.8万户农民彻底告别没有电的日子。
  河南的通电时间节点基本反映了我国电力供应从“赤贫”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轨迹。
  “人民电业为人民”。60年来,电力职工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宗旨。
  60年来,电力部门前赴后继地开展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竞赛活动”、“两改一同价”、“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示范窗口活动、“供电监管检查”、“电力用户供电服务满意度评价试点”等活动。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网建设改造力度的加强,电网日益覆盖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到200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区域除西藏外全部实现“户户通电”;南方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内,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9.94%,户通电率达99.5%。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城乡各类用电同价,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电力供应,不但要让客户用得上,而且还要用得好。为提高服务质量,电力行业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
  供电企业设立了“95598”全国统一供电服务电话,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居民客户实行营业窗口无周休日制度,开展供电服务进社区、进超市、进单位等“上门服务”活动。
  广东电网公司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客户停电时间统计标准》,业扩报装和故障抢修服务时限分别比国家规定要求快了50%和25%,客户投诉次数同比下降81.3%,客户满意率99.7%。
  安全生产始终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北美、西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的大面积停电事故,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相比之下,我国电力行业则保持了平稳的安全生产态势。
  我国电力供应从量到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消费升级。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基本上是围绕柴米油盐进行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时代。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90%以上,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很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还使用煤油灯照明。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用电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大中城市,大部分人开始使用大型灯具、大尺寸彩电、大容积电冰箱、分体式或落地式空调、电热水淋浴器、电脑、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电动车等高耗电电器。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达到132.9台、100.3台、94.7台和93.6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9.2台、49.1台、30.2台和9.8台。到2003年,华东地区的空调负荷已经占到了电力负荷的1/3。
  电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9年9月19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100强发布,国家电网公司以社会责任指数91.65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
  9月7日,“第二届浙江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推选活动揭晓,浙江省电力公司以最高票数蝉联榜首。
  广东电网公司在广东省社情民意调查中连续三年荣获总体满意度第一。
  近两年来,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大力推进“阳光业扩工程”,以向客户提供规范的供电服务知情权、选择权,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超过2/3的省、市级电力公司在地方行风评比中名列第一。
  从前的“电老虎”,现在的“电保姆”。电力行业的社会形象在最近1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社会评价在我国基础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中开始显得出类拔萃。

 

  清洁发展  持续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电力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切实把电力发展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是电力工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成果,也是电力工业实现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告别过去粗放式发展方式,正在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电力工业贯彻落实国家优化发展火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强电网建设的电力发展战略,同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目前,全国十大发电集团中有三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占其总发电量的10%以上。
  由于中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将长期保持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新世纪以来,火电发展越来越多地承受煤炭资源制约和环境、运输的多重压力,火力发电向高效益、低排放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供电煤耗及二氧化硫控制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志轩说。
  “十一五”前3年,电力工业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主战场,为全国完成“十一五”减排的阶段性目标,改善大气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包括国际社会的认可。
  目前,我国新建的火电厂全部配套加装了脱硫装置,同时加大了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截至2008年底,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达到3.6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60.4%。
  我国主要发电集团都已提前完成了“到2010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55克标准煤/千瓦时”的“十一五”目标。2008年全国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为349克/千瓦时,比1980年下降91克标准煤;厂用电率5.95%,比1980年下降0.5个百分点;线损率6.64%,比1980年下降2.1个百分点。
  在加快清洁高效机组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截至2008年6月30日,“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共5407万千瓦。2008年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同口径总容量的比重为31.27%,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达65.18%,单机10万以下的火电机组下降到13.38%。
  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在过去3年半内关停的小火电装机容量,相当于整个澳大利亚的电力装机容量。通过此举,每年可以减少1.1亿吨的二氧化碳。
  同时,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全国发电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越来越多的电厂采用了城市再生水作为淡水资源,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下,选择向综合性能源集团转型。从最初简单的煤电联营,向煤电路港、有色金属、物流行业拓展,通过加强电煤自保能力,提高了可持续发展预期,同时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提高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近几年来,电网建设持续保持了较大的投资强度,电网建设长期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电网和电源协调发展的趋势初显。“西电东送”三大通道送电能力已接近5000万千瓦,特高压电网的投运和全国联网步伐的加快,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正在逐步从图纸变为现实。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能力提高,促进了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利用。
  60年风雨兼程,60年书写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电力工业将在挑战中继续向着科学发展的目标勇敢前行!


(编辑:施晓霞)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