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盘点电力2009】发电企业集体转身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09年12月28日08:34

中国电力走过2009(三)

集体转身  发电企业自觉走向能源集团 
本网记者  蒋学林 报道

 

  2009年,游走在高煤价和电力需求不足夹缝中的中国电力企业,既要与煤老板讨价还价,又要在发电市场上“明争暗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谓适逢其时,几乎天衣无缝地契合了发电企业的内在需求。由此,处境不佳的发电企业对未来进行了深度考量,卷起一股“头脑风暴”。
  正是历经风雨洗礼,思路更加清晰。在双重压力下,发电企业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型的行动越发自觉。
  尽管回升势头来之不易,向好发展步履维艰,但至少意味着发电企业经受住了“大考”,走过不平凡的2009。

  主题:“头脑风暴”
  关键词:战略转型综合性

  发展战略是企业大脑,协调“肢体”行动;是企业方向,指引前行之路;是企业动力,激励员工信心。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及时调整,对企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中国发电企业最为重要的经历之一,就是参加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于3月正式启动,历经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而后渐次落下帷幕,虽然为期只有短短3个月左右,但对各发电企业来说,影响深远。一股强劲的“头脑风暴”由此席卷中国发电领域。
  近日,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在其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说:“今年以来,中国国电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
  从此前的“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能源集团”,到现在的“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在风能、地热、潮汐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独领风骚的国电集团发展战略再次谋变。不过,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小手术,方向还是“能源集团”。相比之下,有的发电企业则脱胎换骨,由“大型电力企业集团”而“国际知名能源公司”。
  尽管具体提法上略有不同,或曰“国际知名能源公司”,或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或曰“以电为主的国内一流能源集团”,但人们不难发现,中央五大发电企业有着别无二致的追求: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型。虽然中央五大发电企业早已开始进入电力之外的领域,但齐声明确表达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型的诉求,前所未有。此举意味着,其转型决心日趋坚定,转型行动愈加自觉。
  而在“五大”之外,涉电的国投、华润原本就是多元投资的企业,神华定位为“综合性大型能源企业”,三峡集团定位为“清洁能源集团”;而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发电企业,粤电定位“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集团”,浙能一直坚持“大能源”战略。
  显然,不管是中央发电企业,还是地方发电企业,都普遍有着转型的强烈愿望,发展战略指向综合能源集团。

  主题:产业多元化
    关键词:电力煤炭交通铝业

  发展战略,让企业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但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具体行动。构筑多元化、立体化产业结构,正是推动发电企业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型的实际动作。2009年以来,中国发电仍旧保持快速发展之势,前11个月新增6900万千瓦装机。华能目前已突破1亿千瓦大关,占全国10%强。而电力之外,发电企业在多个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多元化、立体化道路更入佳境。
   今年3月16日,国资委下发通知,确认大唐集团增加“与电力相关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为主营业务。其中的意义,对大唐集团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从今往后可以从事“挖煤”行当,而且意味着此前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而在大唐之前,华能、华电、国电、中电投早已拥有此项主业。目前,华能、中电投煤炭产能达到4500万吨/年,国电集团占有煤炭资源132亿吨、煤炭产能已超过2500万吨/年。今年以来,发电企业对煤炭的控制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为今后与煤炭企业对话再添重量级砝码。
  与煤炭产业一样,在发电企业多元化产业结构中,交通运输也占有重要一席。今年以来,发电企业在相关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关注。11月8日,“工银1”轮正式交付,这是国内第一艘以租赁方式建造的万吨级大型船舶,实际运营人为华能集团所属企业。今年9月初,中电投出资建设的赤大白铁路进入重载试运行,实现中电投白音华地区煤矿和赤峰地区电厂、煤化工项目的有效衔接。此外,该铁路还将与中电投正在建设的锦赤铁路以及控股建设的锦州港码头连接,从而形成我国北煤南运的第四条大通道,为华东、华中、广东沿海提供稳定的煤炭资源。对于发电企业来说,这两项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此外,电解铝等下游用电产业在发电企业经营版图中的位置也日益显赫。在电解铝领域做得最好的发电企业———中电投目前已成为国内第二大电解铝生产企业,仅次于中铝,今年上半年,电解铝产量达45.25万吨,同比增长102%。
  当然,煤炭生产、交通运输、下游用电产业,并不是发电企业多角化发展的全部内涵,此外还有金融保险、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众多领域。可以说,非电产业遍地开花、与发电产业齐头并进,发电企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发电企业。经过2009年的风雨洗礼,这一趋势愈益显山露水。也正是发电企业在多元化、立体化道路上的一路小跑,让看似虚无缥缈的战略转型化为现实的繁荣与华丽。

  主题:另一片天地
  关键词:走出去投资技术输出加大

  多元化发展是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型的必然选择,而“走出去”则是发电企业战略转型的另一面。尽管部分企业战略指向“国内一流”,但对“走出去”同样情有独钟。或许,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发电企业的普遍理想,而“走出去”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展示和检验国际竞争力的宽广平台。今年以来,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但发电企业今年的“走出去”步伐似乎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华能向来是“走出去”的佼佼者,2003年收购澳洲电力50%的股权,2006年开始开发瑞丽江项目,2008年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截至2008年底,华能境外业务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6%以上。今年,华能“走出去”又获新突破。3月23日,华能控股的西安热工研究院与美国未来燃料公司在上海签署协议,我国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能源市场。4月29日,华能缅甸瑞丽江一级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如期实现投产发电。11月11日,华能投资20亿新币的大士能源登布苏多联产项目在新加坡裕廊岛开工,这是新加坡第一个以煤和棕榈壳为燃料的大型热电联产项目。
  华能之外,其他发电企业也不甘人后,纷纷跟进。中电投正式签署东南亚水电项目建设、运营和移交协议备忘录,规划容量1650万千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外水电开发项目。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中国华电香港有限公司在柬埔寨投资建设额勒赛河下游水电站项目,电站总装机容量33.8万千瓦,是华电集团境外投资开发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8月,三峡集团与巴基斯坦签订邦吉水电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电站装机容量700万千瓦,堪称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11月10日,大唐集团首个电网项目———柬埔寨王国斯登沃代水电站送出输变电工程及金边西—马德望23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国内发电企业获得海外电网项目,肯定是一个极大地突破。
  所列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当前,发电企业“走出去”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投资开发,也有技术输出、劳务输出等。发电企业直接投资开发的海外项目日益增多,而且与国内情形相似,也呈多角化之势,煤、电、铝一个不少。尽管如此,但发电企业的主战场依然在国内。随着建设综合能源集团的推进,发电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大。

  主题:走出泥潭
  关键词:扭亏赢利挑战加大

  其实,不管是多元化,还是“走出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赢利能力、最大限度实现保值增值。今年以来,发电企业虽然依旧处于“严冬”之中,但经营形势也多少显出些“暖春”之意。
  回顾去年的经营形势。去年第一季度,中央五大发电企业首次出现整体亏损的消息,让很多人震撼。之后,发电企业每况愈下,国家两次调整电价也没能力挽狂澜。五大集团去年全年亏损约325亿元,全国火电行业亏损超700亿元。
  搬掉“亏损”这座大山,成为发电企业共同的心愿。今年年初,中央五大发电企业设定的2009年利润目标惊人一致,均为“扭亏”,无一例外。然而,更加严峻的外部形势,让“扭亏”前途未卜。一方面,电煤价格居高不下,煤电矛盾加剧,往年迟早会签订的重点电煤合同,今年却难产以致夭折。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又叠加了电力需求不足的不利因素,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前11个月累计平均利用4138小时,同比降低189小时,其中火电同比降低130小时,水电同比降低318小时。
  发电企业对于煤炭企业提出的每吨涨价80元~150元,坚决说“不”。在国内外煤价悬殊的情况下,为保证燃料供应,发电企业非常组合,不惜远赴重洋,加大海外购煤力度。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煤炭出口1890万吨,同比下降50.6%;进口9687万吨,增长170%,由去年同期净出口236万吨“逆转”为净进口7797万吨。从实际效果看,发电企业“抱团取暖”,基本保证了电煤价格的平稳运行。
  此外,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措施取得积极效果,电力需求逐步回升,为发电企业“扭亏”改善了外部环境。据统计,全社会累计用电量从8月开始恢复正增长,前10个月累计用电2.9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9%。1~11月,全国发电量329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
  中央五大发电企业中的三家今年上半年提前实现了“扭亏”目标,另外两家在第三季度也实现了累计赢利。其他发电企业经营形势也普遍向好,但依然有不少企业在亏损边缘挣扎。
  11月18日,国家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陕西等10个省(区、市)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上调0.2~1.5分钱,浙江等7个省(区、市)下调0.3~0.9分钱,利好大于利空。但煤炭方面又一轮涨价风来袭,让发电企业明年的经营状况再次蒙上阴影。
  今年以来,发电企业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共性也是明显的,直挂战略转型云帆,摇动多元发展巨桨,乘风破浪驶向光明的大洋彼岸。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政府宏观调控对发电企业的经营形势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


(编辑:银红丽)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