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年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儿子马上就要参加09年艺术院校专业考试,“我们准备报考演艺专修学院、电影学院和传媒大学,最后,在3月份还有河北传媒的考试。”听完他的话,我颇有些惊讶——据我有限的了解,除了演艺专修学院,电影学院和传媒大学,是演艺传媒界的“最高艺术殿堂”(当然,还有“中戏”等),而他的儿子,一个河北某“县中”,成绩位于“中下游”的学生,是不是有些“好高骛远”?或许明白我惊讶背后的“疑虑”,朋友笑道:“就是一种尝试,我们只想去体验一下。再说,如果侥幸可以通过专业考试,普通高考的分数就用不着那么高了。”
09北影报考点的帅哥美女们
2009年2月1-4日是电影学院公开招生报名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无数抱着明星梦的孩子们参加艺考,这个时候也是电影学院美女帅哥最多的时候,闲来无聊去拍了点照片,同志们跟着我的镜头来看看吧!!!
这是一种“迂回”吧!我的朋友不是那种“作风强悍”的家长,他的孩子也不是那种“作风强悍”的孩子,从小,这个男孩儿就比较“娇气”,尽管对有些东西,比如文艺和体育有很强的悟性和灵性,但是,这些年以来,文化课的学习成绩一直甘居中下游,为此,家长简直操碎了心。
在北大蔚秀园附近找了一个条件马马虎虎,但便宜、安静、交通也方便的招待所,我告诉他们,我会开车送他们去演艺专修学院和电影学院,传媒大学嘛,因为乘地铁反而方便快捷,只好由他们自己去了。
朋友的孩子在我面前总有些“拘谨”,因为这些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不见起色,觉得“愧对”了小学时曾勉力对他“启蒙”的我——“我,肯定考不上电影学院和传媒大学。”他低着头,喃喃地对我说。“无所谓的!”我“劝告”他。“放开考吧!考这两个大学,比考清华北大还难一千倍。”我妻子告诉朋友,电影学院表演系,大约北京地区就有1400人报考,全国报考的人数,不下万人,只录取72 人;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也是“百里挑一”的录取比例。我心里想,朋友的“迂回”之策,恐怕要“迂回”到更窄的“死胡同”里去了。
演艺专修学院,位于昌平区定泗路,朋友悄悄开玩笑说“定泗路”,似乎不大吉利——“定泗路”,谐音乃“定死路”也。其实,这个民办大学,倒是比较认真负责,从报名、考生接待、考试组织和成绩点评,还有校舍、环境和师资等,都是众多民办校里很不错的了。
考试内容——朗诵、舞蹈、唱歌,还有多人或个人小品。我们从旁观察了一番,考生的水平,说实在的,“不敢恭维”,无论从形象、气质,到“才艺表现”,都很一般;女孩儿们的“妆”化得太浓,而男孩儿们,过分“阴柔”,说起话来,太“ 嗲”。相比之下,朋友之子还算是“清新自然”的“阳光”男孩儿。
两个半小时之后,考生们考完解散了,我们匆匆往家赶。一路上,我安慰心里“忐忑”的孩子:“和那帮人相比,你的表现不错了!”孩子脸上终于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过两天考电影学院,这样就行。”我对他说。
回到家,吃晚饭的时候,我妻子告诉朋友的儿子:“和大多数考生相比,你的形象和气质不吃亏!”因为她看了央视新闻的报道。女儿更是调侃道:“我要是考电影学院,准是‘美女’了!”见我“大吃一惊”的样子,她更是“恬不知耻”地自夸道:“我吧,起码比那个考官‘老徐’更漂亮点儿,必须的!”大家纷纷做“星爷喷血状”,以示“抗议”。
电影学院里外真是“人声鼎沸”了,使我不自觉地想起宋丹丹在小品《成名之后》里面的“夸张”——“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我的汽车更是“被迫”停在电影学院门外的便道上。
进入电影学院,看到三三两两等待考试的考生,也没觉得有啥“特别出众”的,看来,女儿说的有些道理,“老徐”之流都考得,大家确实也考得——依然如此,男孩们也化妆,女孩们更化妆,而且装束过分“成熟”,而且有的还暴露些,说话也是“嗲”得“可爱 ”。我想,这些孩子,将来能否迈入这所“最高艺术殿堂”,继而被熏陶、塑造成“红得发紫”的明星大腕儿吗?或者,像“许三多”那样,天天到北影厂门口“蹲守”,看看哪个剧组要跑龙套的群众演员,然后奋斗数年,终成超级明星?实际上,电影人才,尤其是电影演员的培养,哪种方法更好呢?
等待考试结束,也是很辛苦的,我还有事儿要办,先离开片刻,朋友丝毫不敢怠慢,寸步不离考场。过了两个小时,等我回到电影学院接他们,漫长的考试依然在“进行中”。朋友和我聊天,他告诉我“道听途说”来的“传闻”,十分“邪性 ”。是啊!考艺术院校如此,一旦某个孩子进入学校,上完学,再进入这个腌腌臜臜的“圈子”,“XX”之类的,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终于考完了,可怜的家长们结束了“望眼欲穿”的等待,许多家长更是一拥而上,给自己的孩子照相,然后嘘寒问暖,活像一些明星大腕儿们的“私人助理”。朋友的孩子笑嘻嘻地过来,抱住我的肩膀,“我也算考过电影学院了!”他如释重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吧?”我们问,“考得很快,也没觉得‘难于上青天’啊!”他说。
考试,自然人人可以“参与”,出门的时候,我不禁瞥了一眼赫然而立的“张榜处”,过些天,那将是什么样的“场景”——有没有“范进中举”似的“狂喜”呢?我想,一定是家长在“范进中举”;或者,早就“胸有成竹”的家长和考生,只是隐隐一笑?
我不再想去传媒大学考场了,受不了这种“刺激”,也暗自庆幸,自己的女儿用不着“迂回”,她的实力足够考上一个好一些的大学,或者,她从小就没有这种“演艺细胞”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