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中国核电机组将装备“中国大脑”
转自: 时间:2009年02月19日10:09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今年6月正式发布的中标通知书中宣告,红沿河核电站和宁德核电站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将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控制系统,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竞标中最终胜出。这标志着中国大型核电站将告别“洋指挥”,转而装备“中国大脑”。

  根据规划,红沿河核电站选址于辽宁大连,一期工程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宁德核电站选址于福建福鼎,一期工程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均由广东核电集团等负责建设。这6台机组未来的“神经中枢”――和利时公司研发的仪控系统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束了跨国公司在这一关键装备领域长期的垄断地位,被专家称为“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仪控系统是核电站的信息神经和控制中枢,对于保障核电站安全、可靠、稳定和经济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和利时公司的大事记中,记载着核电站“中国大脑”的成长历程:1997年,应用于30万千瓦核电机组的仪控系统问世,性能指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后,和利时陆续拿下秦山核电站一、二、三期工程,以及大亚湾、岭澳、田湾等核电站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标书,核电机组的规模也由30万千瓦、60万千瓦提升至100万千瓦。国内核电专家表示,拥有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控制系统技术的公司,全球不会超过3家。

  国产仪控系统与国外类似技术的真正交锋,始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计算机监测系统最初由法国公司设计,经过多年运行,系统中的数据采集等多项技术已经落伍,不少设备和单元模块甚至停产,核电站一度面临系统、软件维护的巨大压力。

  2000年,在未改变机柜和操作设备布局的前提下,和利时公司成功地将新一代国产仪控系统移植入大亚湾核电站,原有的采集、处理设备被全部更换。从运行效果看,国产系统的稳定性、处理速度等指标远高于法国旧系统。

  拥有原创技术,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和利时公司的核心目标。到去年底,公司共签订核电仪控系统项目44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在建、在运行核电站,以及清华大学核研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多座试验堆。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