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基础篇 >> 绩效管理 >> 正文

关于绩效管理系统的18点重要提示(1)
转自: 时间:2009年02月19日08:42

  提示一:从完成工作的结果出发来制定绩效指标和标准。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分歧,即对绩效的评估到底是针对最终的结果表明还是过程中的行为。由于对行为进行监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于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往往存在着争议,因此评估完成的工作结果要容易得多,而且对于一项工作而言什么是好的结果也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见解。所以,我们主张从完成工作的结果出发来制定绩效指标和标准。

  提示二:如果想将绩效与薪酬联系起来,即依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出与薪酬有关的决策,那么必须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可靠。

  这里面临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当不把绩效评估与薪酬联系在一起时,员工就不会特别注意绩效评估,这样就会有一部分员工对绩效评估没有持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一旦将绩效与薪酬联系起来,绩效评估将变成一个格外敏感的问题,员工也会非常认真地对这件事情。那么,如果绩效评估的结果不够可靠,容易引起争议的话,由此而做出的与薪酬有关的决策势必带来更大的矛盾冲突。

  提示三:现场的绩效管理技术指导者将有助于绩效管理计划的实施。

  当一套新的绩效管理系统付诸实施时,往往需要了解这一系统的技术专家深入到各个部门中帮助主管人员与员工使用该系统。因为新的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切合企业文化,而且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在界定那些难以衡量的工作上得到指导,同时也需要在如何进行绩效沟通方面的指导,所以现场的指导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提示四: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形,不要直接改变绩效管理系统。

  直接改变绩效管理系统会带来较多的抱怨与抵触,因为使用者可能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管理方法。可以通过共他方式进行逐渐的改变。例如,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教管理者如何通过衡量员工的绩效和给予反馈来改善沟通,在培训中揉进新的管理方法。一旦主管人员认为新的管理方法有优势的时候,他们就会问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这种新的方法是否能够运用到现有的绩效管理系统中。这样,绩效管理系统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转变,并且这个转变的过程不会带来震荡。

  提示五:为了成功地实施绩效管理,主管人员需要一系列技能。

  尽管主管人员可以请绩效管理的技术专家帮助进行绩效计划、设计评估和建立反馈体系,但由于他们需要直接与下属员工进行沟通,因此至少需要一系列与人际有关的技能,例子如教导、激励、解释、倾听、提问、说服等。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的人际沟通技能,绩效管理就无法进行。

  提示六:通常,让员工自己收集关于他们绩效的数据是可行的,并且也应该这样做。

  在绩效管理中,收集与被评估者绩效标准有关的数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由主管人员进行收集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数据的准确性常常会引起争议。如果让员工自己来收集与绩效标准相关的数据,一方面会节省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员工参与数据收集的过程,他们也不会怀疑数据的准确性。这样对绩效结果的反馈也会更加及地,效果也更好。当然,由员工自行收集绩效数据还需要相应的监控机制,并且对做假的行为设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保证大多数员工能够诚实地提供绩效数据。

  提示七:组织内部的透明和公开化有助于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

  在实施绩效管理时,员工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被蒙在鼓里。因此,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员工公开有关绩效管理的事宜十分必要。这种沟通既可以通过主管人员与员工的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信件、内部网页、会议等各种媒体。通过这样的沟通,使员工了解将要进行的是怎样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

  提示八:自上而下的实施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这一系统的实施,但也有一定的风险。

  自上而下的实施绩效管理系统也就意味着首先要培训公司的高层领导,使他们学会帮助下属建立绩效标准,并对下属的绩效进行评估。这样作为他们下属的管理人员就会以他们的做法为榜样,按照上司的做法去建立绩效标准。按照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绩效管理系统比较容易贯彻实施。但是,如果高层领导对绩效管理系统不够认同或者有抵触情绪,这个系统就很难向下推行。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