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中国经济时报》等 综合:本网记者梁卫国
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钢铁、汽车、纺织、装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和轻工业八大规划已先期而至,有色金属业也在排队审批中,唯独最后一个仍充满神秘。
有消息称,房地产业有可能搭乘十大振兴规划的“末班车”,但城乡和住房建设部对此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这也给市场留下较大的猜测空间。
国务院研究室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则明确透露,能源振兴规划已在做。此外,医药业、金融业、物流业也不乏支持之声。
到底谁将成为国家振兴规划最后的“宠儿”?抑或振兴规划可能扩容?
能源业振兴规划是否被房地产业取代?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日前在“2009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透露,国务院决定出台9大工业领域的振兴规划,同时还要出台一个能源领域的规划,就是所谓的“9+1”。因为,能源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发展领域,国务院准备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进行。但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表示,能源业的振兴规划已被房地产业有关规划取代。
此消息一出,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网易组织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截至2月17日下午6点,有超过85%的网友对“该不该上房地产行业振兴规划?”问题表示“反对,形成有效公平的市场秩序才是上策。”多名网友表示,对于房地产行业取代能源行业成为第十大振兴行业的消息“很失望”。“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连受金融风暴影响最重的英美等国都没有减少对新能源的投入。”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2月17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还没有得到相关消息。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于能源行业来说,虽然预期没有变成现实,行业短期会有所波动,但从中长期看,中国的能源需求还会继续增长,行业发展也会继续,短期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出现波动也是正常的。
能源被房地产取代的确“没想到”
“春节前提出了九大行业振兴规划,当时并没有能源行业,不过很快就把能源也提出来了,但当时始终没有提房地产行业的事儿。”17日下午,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得知这一消息很意外,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或许国家认为房地产行业的状况更糟糕,比能源行业更需要‘振兴’才让房地产业成为第十大振兴行业。”
牛犁认为,房地产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业,行业发展应主要靠市场自身去调节。而能源行业不论从国家长远发展还是短期经济刺激需要,都应该受到更大的关注,并应该与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行业一样受到国家重视。
这次把房地产行业纳入十大振兴规划他的确“没想到”。
长城证券能源战略分析师张扬健与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张学的观点和牛犁一致:“或许房地产行业的困难比能源行业更大,使得能源行业没有搭上末班车。”
太平洋证券张学告诉记者,目前能源领域的确有些企业面临着不少问题,但还没有到必须国家出面“拯救”的地步。从当前的形势看,或许电力行业面临的危机相比较更严重一些。不过,石油、煤炭、电力等行业本身也都有自己的规划,并非此次未列入十大产业,这些规划就不执行了。
房地产业可能无缘振兴规划
2月10日,《房地产业振兴规划已提交国务院 3月份会有结果》一文,在网络上被操的很火。受房地产可能跻身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消息的刺激,2月23日沪深两市交易的101只房地产股票全线飘红,其中中国宝安和珠江实业两只股票涨停,万科A上涨4.65%,招商地产涨9.79%,金地集团涨6.77%。记者曾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部门求证“房地产可能跻身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消息,未能得到明确答复。但据最新外电报道,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房地产业可能最终无缘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能会选择单独的长期发展规划形式出炉。
尽管房地产业相关规划能否出台以及具体以何种形式出台尚无定论,但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多数倾向于出台长期发展规划。他们表示,规划出台将有利提振市场信心,促进楼市交易量回升。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告诉记者,如果相关方案出台,预计可能会将短期经济危机层面下房地产业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聂梅生说,目前还不清楚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方案具体是以“振兴规划”的形式出现,还是以“长期规划”的形式出现。但如果这一规划确定为长期规划,那么可能会包括将来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形态、产业结构、投资、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问题。
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能锁定物流业?
备受关注的物流产业振兴政策终于在最后时刻挤入十大产业规划中,上海证券报记者24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此次规划重点突出对物流园布局的规划,全国共划分七大物流区,分别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区,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区,长三角区,珠三角区,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区和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
根据上海证券报获得的一份业界流传的此次规划提纲显示,物流业将重点发展九大工程,分别是多式联运与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和应急物流工程。
能源行业没有纳入并不代表国家不重视
“不过,能源行业没有被列入十大振兴产业并不代表国家不重视,不代表国家已经冷落能源行业。”国家信息中心牛犁对记者谈到,能源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不管有没有列入振兴规划,国家都会高度重视能源行业的发展。
在牛犁看来,能源行业没有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不见得一定是坏事。短期内可能只是中央投资会少点、所得项目会少点,但目前能源领域最核心的问题首先就是行业管理存在问题,能源作为战略性资源,行政和行业的利益严重挂钩是有问题的,经济危机来临,也会促使行业加快体制改革,寻找行业管理的新出路。
其次,对于目前能源领域中比较突出的价格问题,振兴规划里肯定是无法解决的,未加入十大振兴产业,会促使行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更好地解决价格问题。
长城证券张扬健对记者表示,以能源领域的煤炭行业为例,目前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市场萎缩,产品滞销,矿井局部停产,包括山西、山东、安徽等;二是库存量增加,去年11月份,多家煤厂库存量大幅度增加;三是价格急剧下滑,以动力煤价格为例,由于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意见不统一,价格至今尚未确定;四是货款回收困难,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正常的经济运行。目前钢铁行业原材料库存太多,煤企的资金周转也紧张。
“不过,能源行业不会受到太大的挫折。”牛犁认为,其实对能源领域的企业来说,不能对振兴规划抱过高的期望值,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自身修炼好“内功”,做好自己的“功课”,提高自己的实力等待机会。
相关链接:
一、能源产业:关键要理顺电煤关系
能源产业进入振兴规划的理由:
1.电力、煤炭、石油均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我国电力、煤炭消费世界第一,煤炭更是我国第一大能源,近年来,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亟须调整,如何建立石油储备、建设电网、开采利用煤炭,成为全国性的重大问题。
2.电力供需形势近五年来首次从过紧转为过松,煤炭价格和电价成为一对越来越对立的矛盾,亟须从产业规划的高度重新理顺、重新布局。
3.新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已经成为全世界新能源应用的主流,我国从去年开始高度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投入巨资建设新能源项目,关注新能源理所当然。
能源产业不进入振兴规划的理由:
1.三大产业盘子太大,所涉及的行业众多,一个能源振兴规划能否全部包含进去还不得而知。
2.石油已有相关的石化振兴规划,而电力和煤炭行业集中度高,利益主体明确,可以出台相关的行业规划进行直接扶持,而不一定需要全产业的振兴规划。
能源产业:关键要理顺电煤关系
已公布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已经明确支持石油化工行业,因此,在能源振兴规划中,电力、煤炭、新能源将成为主体。据媒体记者从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长唐元处获悉,“能源振兴规划其实已经在做了,关于电力、煤炭、石油等主要能源产业”。但是记者也了解到,能源振兴规划最终会否入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抑或国务院产业振兴规划“扩容”再增补,目前仍不得而知。
据中国电力行业联合会统计,今年电力行业投资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发电行业中,火电亏损成为大头,而亏损重要原因,就是煤炭价格过高,在此背景下,理顺火电和煤炭行业的矛盾,成为能源振兴规划的一大看点。
广东粤电集团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电谈判已有两个多月了,但目前仍然没有和煤炭企业签约,主要还是价格谈不拢。据悉,由于煤炭价格早已放开,但是电价仍统一制定。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体制问题已经到了需解决的关键时期。
二、从产业振兴计划看中国经济新布局
从去年11月推出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到现在正在陆续出台的“振兴计划”,这中间的变化有什么特殊原因和内在关系?这些政策措施与中国经济在下一个30年的发展,以及与未来的经济布局、产业布局又有什么关系?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首先来看最近3个多月,宏观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11月9日,国务院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从那时起,到今年1月14日推出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首份调整振兴计划。这中间还有去年12月3日出台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等。中国的经济政策,从来没有像最近这几个月,作如此绵密、全方位的调整。
这种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幅度刚性调整,是罕见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其非常之处就在于,中国经济短期内正面临着内外两股寒流的巨大冲击。外部寒流,主要是爆发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危机正在引发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大面积经济衰退。外部需求的急剧萎缩,对外向型程度日益升高的中国经济无疑是当头一棒。而这种萎缩,在短期内又是无法逆转的。
再从内部看,受发达经济体大面积衰退影响,那些曾经是中国经济生力军之一的外向型企业,不仅当即陷入了经营困境,也造成了大批产业工人的失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去了饭碗。进一步分析,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直接造成了三大突发性问题:一是失业人群骤增,二是企业业绩骤降,三是库存结构骤坏。
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什么措施才能挽狂澜于即倒呢?不仅如此,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对中国来说,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目前正进入路径选择的新十字路口,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构造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如何化解贫富差距,根治城乡“二元结构”的顽症,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需要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上体现出来。综合这些因素,要推出既解决当前问题,又兼顾中长期发展的措施,难度是非常高的。
仔细分析从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到正在出台的产业“振兴计划”,有一条主线正变得日益明晰,这就是中国正试图顺势而为,将这场金融危机的破坏力,转化为对既有发展模式进行刚性调整的作用力,将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层级,布局新的产业结构,平衡对外经贸关系,部署国际经济新战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
从已经披露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调整振兴计划看,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两个着眼点,一是面向当前,如何有效应对眼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业绩压力、库存压力,扭转经济偏冷趋势,使经济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二是面向将来,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持久的内需条件。如,相关计划特别强调对农村市场的培育,对消费升级的支持,对自主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的扶助。
由此观察,正在陆续出台的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计划,一则要解当前的燃眉之急,二则正显示出中国经济新一轮布局的朦胧轮廓。由于相关计划还在推出过程中,这中间的含义,有待跟踪研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特别是既有的估值体系,势必要受到持续影响,这也是值得投资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