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下需要对就业观进行梳理和更新
●武汉大学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同期还高0.7%,大学生就业难中,有业不就,是突出的一个方面
●当前急需一种机制,使农民工有效组织合理流动,而不是靠个人盲目自发流动
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年之最,加之历年累积,今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10万人。两会召开在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积极应对就业难
“今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的供给扩大了许多,而需求因为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而严重紧缩,从目前的态势看,影响还没有见底,紧缩也没有到底,需求总量很不乐观。”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代表非常关心就业难问题,“不过,我们对这一形势估计很充分,大家也形成了共识,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难问题。”
宋晓是辽宁某大学应届毕业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笑称自己正巧赶上了“寒流”。“为找工作,我从沈阳转战大连,现在又转战北京,虽然还没有找到‘东家’,但心里还是有底的。这期间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我很关注,觉得可以从这些政策中调整自己就业的方向。我给自己一个目标,就是先就业,我相信,我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的确,从去年底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陆续出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今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去年11月政府公布的总额超过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方案,更为促进就业打下强心针。
“我们看到,各地和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等,可以说,全国上下已形成了积极应对就业危机的态势,这是非常好的。”顾海良代表说。
理性对待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儿?代表委员们都有着深入的分析。
“武汉大学最近统计显示,我们目前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同期还高出0.7个百分点。为什么?很多学生看到就业形势不好,不挑挑拣拣了。大学生就业难中,有业不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很多人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企,而基层、中小企业、广大农村非常需要人才。我们不否认当前就业总量缩减,但就业观的改变,理性分析就业难究竟难在了哪儿,对我们成功应对至关重要。”顾海良代表说。
调适心理树立信心
那么,究竟如何应对就业难?
在他看来,尽可能多提供就业岗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他说:“从近期来看,我们在投资基建方面,可以选择那些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项目,当然前提是要在经济上合算,不能为了多就业,就不用机器,改用铁锹镐头。同时,要立足城市,尽量开放和开拓城市就业机会。其实,城市生活有多少不方便,就有多少就业机会。还有,我们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这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
代表委员们认为,为大学生提供关心,提供服务也非常重要。顾海良代表说:“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家庭学生和城市零就业家庭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服务,提供支持。”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只是应对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当前情况下,还需要社会心理的稳定与理性,全国上下要统一思想,树立信心,共度时艰。
“我们要有一个正确引导。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危机面前心理调适非常重要。就像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这两年办事难,过两年会好转。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作为个体,必然要付出代价,我们要尽量缓冲,能做多少先做多少,等经济复苏后再充分就业。”李成贵委员说。
代表委员们表示,就业难是一个老问题,但目前多方合力的态势,体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给就业问题提供了在机制、体制方面得以根本解决的契机。这次经济危机,还必然对市场经济下的就业观进行梳理和更新。他们相信,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经过多方努力,一个更良性的就业市场、就业体制将会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