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基础篇 >> 招募甄选 >> 正文

困扰中国IT人才市场的“三大怪”
转自: 时间:2009年04月10日09:00

  恒华集团“砸”出15万元的年薪,却招不到1名GIS(地理信息)软件工程师。最近,让恒华集团上海地区负责人肖成郁闷的事情在业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肖成表示,恒华集团北京总部一直在招聘GIS软件工程师,苦于良将难求,就辗转到上海网罗人才,结果还是一场空。

   与国内IT人才紧缺的情形相反,各大高校的在校IT专业学生人数却在急速增长。由于高校持续扩招,中国每年都有大量IT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大约200万人,每年的毕业生约为40万人,高层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也有2.5万人之多。

   目前,我国IT人才市场的真实情况是,一边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专业毕业生,一边是众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IT企业。专业人士认为,目前中国IT人才市场存在三大怪现象,形成了颇为另类的发展局面。

  一怪:人才培训“洋化”

  “跨国公司没有中国本地化的培训版本。”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很多跨国IT公司如微软、IBM、BEA、SUN等都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训活动,但都是实行全球标准化的“生产线”战略,各公司并没有推出适合中国本土的改良版本。

  IBM软件集团亚太区应用开发商合作部及本地合作环境计划总监Steve Wilkins表示,IBM教育学院的教育培养计划是面向全球各个国家的。教育培养计划提供的一些内容比如课件方面的知识,全球只有一种标准,即使在目前亚太区发展最成熟的中国和印度进行培训,IBM提供的版本也是如此。

  同样,记者从BEA公司获悉,BEA中国培训服务部采用BEA公司全球标准的课程教材及服务规范,提供多个系列的培训方案。BEA表示,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计划的实施完全由BEA培训和咨询部门进行,没有寻求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

  跨国公司的这种培训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大家纷纷表示,目前尚缺乏相应的解决之道。浪潮公司运营总监姚双的说法颇显无奈:“我自己曾经是个失败的创业者,在目前找不到良策的情况下,学习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让我心里感到踏实。”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都与跨国公司存在着培训合作关系,基本上沿用了跨国公司全球统一培训教材,培训师也由跨国公司提供。

  二怪:人才流向“洋”企业

  惠普的例子具有典型性。日前,惠普公司在北京正式启动“聚英1000计划”,从今年5月到12月,在中国计划招募1000名业界精英和专业人才。“惠普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水和福利待遇,进一步吸引业界精英的加盟。”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孙振耀表示。

  目前,惠普公司在中国拥有超过5000名员工,但与企业发展目标、客户及合作伙伴的期望相比,惠普仍然需要更多的精英和专业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跨国公司正在通过高薪来实现人才的本土化。在进入中国的初期阶段,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大多为外国人。经过多年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改观,现在大多数管理人员是中国人。

  高薪是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方式。以高级管理人员为例,据美世?中国咨询公司对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的40家企业的调查,2005年跨国公司的销售经理年薪为40.04万元,财务经理为32.76万元,人力资源部经理为27.71万元,大大高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另外,跨国公司优厚的福利待遇也是吸引国内人才转向的重要风向标。

  据IBM中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IBM不仅贯彻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而且推出“住房补贴基金计划”。美世?中国?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其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中,额外保险最多,占78%;其次为教育辅助保险,占60%;另外还有住房、股权、补充养老金等方面的福利。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不想出来”。国内一软件公司老总向记者戏言,跨国公司利用高薪和多种福利措施为员工撑起了“保护伞”,尤其在招聘高端人才的时候,很多条件达不到的国内公司只能甘败下风,在人才之路上继续苦苦求索。

  三怪:高校成争夺“战场”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普通高校已达1972所,在校生已达1660万,每年有将近500万的毕业生。目前,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公司瞄准的目标。

  “技术人才是影响IT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举办各种技术类交流活动是挖掘业界最需要的技术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金山公司CEO雷军表示,国外一些知名的软件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已进驻中国,几乎每年都会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在高校的影响力。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