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晕厥已成往事
资料图片: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学生在进行课间游戏。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深入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通过组织学生喜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间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有效提高了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新华社记者李明放摄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不如姚明、贝克汉姆的一根脚趾骨重要。这听起来非常荒谬,但在几年前的确如此。
姚明、贝克汉姆断裂的脚趾骨引起无数国人的牵肠挂肚,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孩子们的体质在每况愈下,甚至抵触学校开展体育锻炼。于是就发生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中小学生们在公共活动中昏厥。
学生昏厥在校园内曾经相当普遍。记者近日在浙江、江苏等地十多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采访时,多次听到“昏厥”这个字眼。江苏徐州教育局局长强国的一席话更是让人听了不寒而栗:“几年前我在市里参加各种大型学生活动时,每次都有学生现场昏倒。他们的体质之差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的教育搞成那个样子,真是个悲剧。”
所幸的是,悲剧慢慢成为过去,孩子们的体质正在改善。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请让我们从浙江玉环县楚门镇中心小学说起吧。
两年前,楚门中心小学校长陈志增为一件事而烦恼不已:每次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总有学生因体力不支而现场晕倒。他原是体育老师,深知学生应该进行体育锻炼了,可作为一校之长,他又不敢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
“我们禁忌很多啊,”陈志增无奈地说,“如果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哪怕是个小意外,家长的一个投诉电话就能让我们整个学校忙活上一个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维持现状吧。”
于是,在家长们的反对声中,孩子们还在继续晕厥。
在徐州春晖中学,记者碰到了一位家长,名叫单劲松。他说:“我们过去只要孩子不生病就成了。当时我们对体育锻炼确实也没什么深刻的理解,怕它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家长也有个接受教育转变观念的过程。”
孩子不生病就等于身体健康吗?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他说,健康要早打基础,有些身体不好的人,年轻时根本没什么生病的感觉,但到三四十岁时就会感觉身体不适了。现在有些孩子,肺活量甚至只有以前正常孩子的十分之一。这样的孩子即使不生病,怎么能叫健康呢?
对此,陈志增深有体会,可家长们不理解。他无可奈何,直到2007年5月份学校接到了来自中央的红头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这份文件的下达,标志着阳光体育走进了广大校园。
“上面来通知了,我们师出有名了,可以大张旗鼓地搞体育活动了。家长们虽然有意见,但也不好说什么了,因为这是中央的精神,”陈志增说。
就在陈志增他们大干快上之时,阳光体育伴随中央精神在全国遍地开花,学生晕厥现象逐渐在校园内消失了。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学生乐了。徐州开发区中学学生王中甲说:“过去几乎每次校庆活动我都坚持不下来,晕倒了好几次。现在我身体再也不是那样了,学习成绩也跟上来了。感谢阳光体育给了我一个好身体。”
家长乐了。浙江玉环县坎门第一中学学生家长李美英说:“过去孩子放学后就闷在家里,男孩子像女孩子一样。现在他身体好了,不经常感冒了,饭量增大了,睡眠也好了,体育锻炼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老师乐了。坎门一中103班班主任梁文霞说:“过去上课感觉死气沉沉的,学生个个无精打采的,好像随时都能睡着了。现在课堂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学生学习起来也有劲头了。”
教育官员乐了。徐州教育局局长强国说:“我2006年刚上任时,经常有家长堵着我的办公室闹,说他们的孩子身体这里不行了,那里出问题了。现在这样的事情明显减少了,我也不用为此分神了。”
一所下游学校跑步换新颜
团中央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陈智勇最近前往浙江基层学校考察时,心中装满的是疑惑和忐忑。
他说:“去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出台了一个文件,倡导全国学校在冬季组织学生搞长跑活动。这是阳光体育活动的一部分,本意是要改善学生体质,结果没想到招来一片质疑的声音,把我们搞得很被动,一些后续的宣传活动也取消了。今年的长跑活动快结束了,我们想带着记者,带着全社会的目光去基层看一下活动效果,看看那些质疑是否合理。”
他得到的结果是:长跑活动在基层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得到了一致赞同。
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是否能够坚持到底和学校如何组织上。对此,江苏张家港教育局用他们切身实践做出了最好的答复。
副局长黄大龙说:“在中央要求组织学生冬季长跑之前,我们张家港的学校已经跑了好几年了,效果非常好。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觉吃不消,但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了。至于场地组织问题,只要学校肯动脑子,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跑步已经成为坎门一中校长吴领平的治校手段。他说:“对于那些学习不好、经常捣蛋的学生,我的办法就是──都给我跑步去。跑着跑着他们就老实了。”
徐州第三十二中学原先是个学生不学习、家长有牢骚、老师没办法的下游学校。跑步让这个学校旧貌换新颜。徐州教育局局长强国介绍说:“2007年我们给那个学校换了校长,新任校长就用跑步来整顿校风。他们的学生跑起来甚至比军队还要整齐,我们看了感觉非常震撼。校风因此也慢慢整顿过来了,现在三十二中已是徐州中上游的学校。”
他感叹道:这哪里仅仅是跑步啊!
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亿万学生开始长跑,这让人感觉有些“一刀切”、强制执行的味道。对此,江苏涟水县教育局局长鲁家宁说:“这表明中央开始动真格的了,我们学生体质都差得不成样子了,不动真格真的不行了。如果这是"一刀切",那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一刀切"。如果不强制执行,很多学校还会虚于应付,不会真动起来。”
学生呼吁阳光体育进社区
国际大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克劳德·路易斯今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大冬会上表示,“极端奥林匹克主义”正在全球蔓延,一些青年人在体育运动中陷入“成绩至上”的漩涡。
那么,中国的学校体育有没有受到“极端奥林匹克主义”的影响?
“极端奥林匹克主义”是指过分追求体育成绩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体育普惠价值的行为。杭州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胡爱玉认为,我们很多学校过去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的安排上,或多或少地走进了这个误区。
她以学校运动会为例说:“过去学校运动会项目在设置上以田径为主,竞技性强,参与面少,成了部分体育特长生的"微型奥运会",大多数学生都是观众,而非参与者。”
胡爱玉表示,他们曾对500多名学生就传统学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比赛形式、学生参与面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普遍表示不够满意,希望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阳光体育运动会,能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
浙江在发扬校园体育普惠价值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去年起,浙江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发起了“万班千校”中学生篮球联赛。赛事组织者、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说:“我们这个联赛就是为普通学生创立的,坚决杜绝专业运动员参加。自去年十月发起至今,已经有全省2000多所中学、40000多个班级、大约200万中学生参加了比赛。我们争取要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体育的快乐。”
徐州春晖中学体育教师郜德强说:“我们过去也意识到了学校运动会有问题,学生看的多,参与的少,但受理论限制,始终找不到突破点。现在阳光体育让我们的理论规范化了,校园体育真正走上了让每个学生都受益的路子。”
阳光体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浙江、江苏两地考察时,现场对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一致支持阳光体育继续开展下去。有学生在问卷中呼吁:让阳光体育走进社区吧,家长也需要体育锻炼。
要想跑步肯定能找到地方
记者在浙江、江苏一些学校走访考察期间,发现凡校区建造时间较早的城镇学校,操场普遍较小,很多小得可怜,可用“巴掌大小”形容。这多少反映了我们过去教学中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或许我们古老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就没重视过体育。比如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按照现代教育理论,“传道、受业、解惑”的后面还应加上个“保健”。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的,”江苏涟水县教育局局长鲁家宁说,“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过分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和体育。这不仅仅是个教育界的问题,更是个社会范畴的问题。”
他认为,阳光体育活动在校园内的推广已经对过去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将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
阳光体育要求学生们都要参加体育锻炼,这对那些只有“巴掌大小”操场的学校是个巨大的挑战。比如浙江玉环楚门中心小学和杭州育才第二实验小学等,操场跑道一圈也就不过200米,根本装不下全校1000多名孩子。杭州三墩中学过去由于校址搬迁,干脆都没有操场。这怎么办?
三墩中学的校长吴桂根说:“只要肯动脑子,我们在螺蛳壳里也能做出道场来。只要你想跑,就肯定能找到地方。”
楚门中心小学和杭州育才第二实验小学真在“螺蛳壳”里做出了“道场”,在自己的小操场上将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面对这个问题,杭州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袁长渭指着自己脑袋说:“关键是他们这里装着一个大操场。”
阳光体育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大操场”的概念。鲁家宁认为,这是一种办学思维的转变。现在实践已经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学生的体质,并且也能提高学习成绩。那些过去要学生“枯坐死学”的学校必须要想办法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了,否则他们的学生不但身体不好,而且学习也不如别人。
楚门中心小学“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子即将成为过去。校长陈志增指着校园外面的几十亩地说:“我们即将在那里建造一块标准的大操场。”杭州育才第二实验小学的新校园正在建设之中,那里体育设施完备,并且还有个综合体育馆。
(编辑:银红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