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招聘市场,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吗?流行的“金三银九”之说,正是对于这个现象的简单概括。一般人也都认同,每年的三四月和九十月,相比较是招聘市场的黄金季节。这个时候,人才和职位的供需,都相比全年的其他时期要充裕,双方可以选择的余地也更大,当然,此时的竞争无疑也更加激烈。那么,今年的三四月和九十月,是不是也会如此?
太远的未来我们无法预计,世事难料,现在的局势又这般扑朔迷离,不过恰可以看到,今年三月份的招聘市场已是硝烟四起。
其实确切地说,根据时间和地域不同,行业和企业各异,对象和目的有别,人才市场恰如没有风平浪静时候的大海。比如即便是在人才市场的淡季,对职场中层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来说,永远都被求贤若渴的企业关注。而且,对于大多数企业和求职者而言,要想乘风破浪远航,除了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各种要求,硬件配备也成为制约各自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比如信息渠道是否通畅、信息资源是否有效,将会直接影响到对形势的判断是否准确、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为此,我们特别开辟一期专题,希望围绕目前招聘就业形势展开调查和分析,通过现状透析帮助更多人明了目前大势,然后据此深入分析以探究个中缘由,最后给出对策以对症下药,即便不能药到病除,也希望能减轻疾患,或者于某些个体防患于未然。
明宏观大势:三大群体就业难
围绕“金融危机前后人才招聘选拔的变化及应对”的主题,本刊调查、采访的对象包括了企业招聘选拔人才的负责人、招聘行业的管理者、人力资源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结合实际给出的回答,也许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思路。
目前的人才市场,据说有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成熟型人才大多选择卧槽,因此中高层人才流动明显减缓,企业对优秀专业的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倒是那些非成熟型人才,在目前人才市场上更多,但求职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闻此,你觉得这个是不是传闻呢?除此之外,人才市场还有其他什么样的状况?以下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专家和行家两者视角,大可以让我们一探究竟。
有专家说,中国的就业市场还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比如农民工和大学生竞争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二者之间难以替代。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技工的就业市场,往往是大学生不愿意做、农民工还做不了。
如果将目前的招聘市场分为供需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是人才的需求。按照人群看,前者可以细分为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失业者;按照企业性质讲,后者主要有民企、国企、跨国企业。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阶段以后,这三个就业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
我们从一些报道的数据,也可以看到三大群体求职的严峻现状:农民工就业群体: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就业,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70%以上。农业部最近统计15个省、150个村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比例为38.5%,其中有39.6%属于失去工作或者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劳动力。也就是说,相当于外出总量15.3%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2000多万人失去工作岗位。
大学生群体: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11万人,再加上去年毕业的大体还有不到100万人没有就业,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为710万人左右。
城镇失业人群: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有830万,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0多万人。不考虑就业岗位继续减少的情况,大约需要新增将近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才能解决全部就业问题。
接受我们本期访谈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丽君博士(副教授)表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就业形势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不是现在特有的,而是我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即,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失调。金融危机是让这一矛盾尖锐化,加剧和恶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一如有关报道所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联动因素的影响、随企业转型人才需求变化等因素,是目前众多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三大原因,但相比有报道认为金融危机是直接原因,陈教授认为,真正深层的因素,应该是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也就是人才的供给和需求脱节,二者的不匹配导致了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随着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这样的矛盾只会加剧。
而一位有着4年经验的集团人力资源招聘者也向本刊表示,“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突出,第二产业主导,现在人才从数量、结构、区域上都存在不平衡和不适应,主要是人才集中和同质。就整体而言,人才市场在管理、流动、保障和风险控制方面,缺乏一个长期高效的机制。”当然,这也是一个现实。
如果说供需总体情况是严重失衡,或者说人才供大于求,陈教授还表示,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应量最多的是两个群体:没有多少劳动技能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民工),另一个群体是随着我们高等教育发展后涌现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说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两头多,但缺乏中间层次的人力资源(拥有基本职业技能能力的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工人)。
据其了解,浙江同样是这种情况。在浙江,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存在,杭州劳动力市场的一项数据显示,对于高级技工和中高层管理者,人数和职位的比例是1:4.7,就是每个这类求职者大概有5个左右的工作可以选择。在低端招工方面,因为珠三角众多企业破产倒闭,产生了30%左右的农民工来浙江求职,因此,对于发展比较好的企业而言,招工难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同时,相比招工容易的浙江宁波和杭州两地,其他地市招工随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来浙人员的增加,这个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招工难的另一个重要解决途径,则是从解决就业难入手、从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着手,政府应加大对低层次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投资,协调企业、教育机构等多元社会力量实施人力资源培训。
陈教授认为,政府自身是没有办法创造太多岗位的,只能是政策上引导和扶持,资金上支持,给企业和求职者创造合适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以浙江为例,在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方面,浙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就是首先引进了培训券发放机制,由政府出资,免费将培训券发放给农民工,由他们自行选择所要参加的培训,当地的培训机构在接受了农民工的培训券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之后,可以凭券到政府部门领取资金。
这样既解决了政府直接出面给农民工安排培训,有可能依旧和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也避免了企业既招不到人又因为顾虑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而不愿意招这类人实施培训的问题,最终解决了农民工培训就业的需求。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培训方面,中国的所有做法还是落后于国外,尤其以受训人员和企业需求的匹配结果衡量,新加坡等国家远远强于我们。
就企业而言,也要转变观念,从综合素质方面考量求职者,不要一味考察求职者的当前实践水平。例如对大学生而言,可参考其“可雇用能力技能(employability)”,来接受合适的求职者。因为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除了专业的技能、理论水平之外,适应变化、主动学习、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能力,也是多元通用能力中的重要方面,而这正是“可雇用能力技能”可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求职者而言,例如我们的大学生群体,除了尽快重视培养自身的独特能力和多元技能,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如以前就业意愿强烈的金融、IT、房地产等行业,因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员需求下降特别明显,短期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岗位,那么,大学生可以参考计件工作、SOHO模式、PARTTIME工作、创意服务等灵活就业途径,也应该明确鼓励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等现实,而不能一味限定在大型外企、大型国企、政府部门、大型民企、一般民企,商贸类企业胜过制造型企业这样的企业类型排行,以及以金融、地产、IT、能源等行业排行来圈定工作。具备一定条件的甚至可以考虑创业,这也是目前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国内无论是大学生创业环境还是灵活就业环境都不够成熟。大学生灵活就业最严重的制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而针对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除了资金和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当前,我国针对已经创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已有很大进步,但是针对新进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培训还基本是空白,少数高校只提供一些简单的创业辅导,高校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所以,不仅要纠正大学教育极端的精英教育发展观念,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要提上日程,这不仅是教育自身的责任,政府、企业和个体都需要协调配合。
陈丽君,应用心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副教授,2006-2007中美富布赖特高级访问研究学者,德国基尔大学访问学者。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测评、诚信管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