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人力资源 >> 政策法规 >> 正文

国家统计局:平均工资不存在统计虚假
转自: 时间:2009年05月11日08:58

 

  领导授意CPI造假将被追究责任

  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正联手打击屡受抨击的统计造假问题,本月1日,《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开始实施。昨天,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程子林做客新华网解读这部新规时坦承,统计造假问题多年来一直没能得到完全解决,甚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加重的现象。而根据新规,领导干预统计调查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将被撤职或开除。

  CPI失真影响百姓利益

  在统计数据中,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程子林指出,CPI调查搜集过程,如果价格上涨比较快,有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一些干扰。因为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绩指标,个别地方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对价格调查施加一定压力。

  “前一段时间流行一句话:你的工资可以跑不过刘翔,但是不能跑不过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国家在一定时期里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总体上涨情况,在一年或者一个季度里,CPI到底是涨了8%还是涨了3%,或者是下降了,一定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如果脱离实际,在有些情况下是影响老百姓利益的。”程子林表示,如果地方部门的领导或者一个单位的领导对价格调查进行干预,授意强令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在价格指数上弄虚作假,或者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参与编造虚假的价格数据,或者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明知这个价格指数有虚假而不去履行核实的职责,这些行为都要承担纪律责任,都要被追究。

  据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价格涨得很快的时候,CPI涨到一定程度,银行的存款利息要和CPI挂钩。另外,CPI还跟股市和国家宏观调控关系非常密切。

  工资总水平靠平均数反映

  针对争议不断的平均工资统计数据,程子林解释说,平均工资上涨而员工的实际工资并没有上涨,这个问题不能算统计上的虚假。“全国工资总体水平只能靠平均数来反映,尽管平均数有缺陷,一个总体里面特别高的那个工资水平会明显抬高总体平均水平,但是统计学上有很多处理的办法。如把提高的数值去掉,或者采用中位数等其他的平均数。如5个人的工资中,第一个人最高100万元,第二个人5000元,第三个人4000元,第四个人3000元,第五个人2000元,这样加在一起就是1014000元,如果简单地算,平均工资是20万元出头,另外四个人都不满意。中位数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全国这么大的总体来说,某个人或者少数人特别高的工资水平对全国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统计学上最常用的还是‘算术平均数’。”

  统计失真误导经济决策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披露过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

  “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统计数据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关系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关系到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如果数据不准,将直接影响到各种经济决策。”程子林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统计数据全世界都高度关注。如果在经济正常运行情况下,统计数据会比较平稳,相对比较容易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当前经济形势波动很大,统计数据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难度加大,意义也更加重大。


(编辑:龚建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